「在世上你們有患難,但你們放心,我已經勝了這世界。」《聖經新譯本》〈約翰福音16﹕33)
在2004年12月26日,印尼、斯里蘭卡、印度和泰國等十四個國家的人,在睡夢中遇上黎克特制九級的強烈地震所引發的滔天海嘯,以致傷亡枕藉。這場南亞海嘯已經導致約二十二萬七千人罹難,由此可見其嚴重的破壞力,更成為不少人難以磨滅的悲痛回憶。轉眼十五年過去,到底南亞海嘯的刧後餘生者今天活得如何?這是其中一個故事。
撰寫:龔小明 (宣明會傳訊專員)
編輯﹕謝芳
(圖片由宣明會提供)
其實,在過往一百年發生的五十八場海嘯中,共奪去逾二十六萬人的生命,超過其他任何自然災害。每當遇上災難時,人們常常會問:「為何偏偏選中我?」或「上帝在哪兒?」由平靜生活頓變為無依無靠,試問誰個兒會習慣?
與災難做朋友
三十三歲的穆納瓦自稱是災難的老朋友,他在印尼蘇門答臘亞齊省土生土長。2004年12月26日,他的家鄉在海嘯中被徹底摧毀。對於這段十五年前的往事,他憶述當日的經歷時,猶如昨日發生的事情一般清晰:「我和同學熬夜預備大學論文。在海嘯來襲之前,我感到地面劇烈震動,這是自己一生中遇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穆納瓦說。十分鐘後,他聽到有人一邊逃跑,一邊喊叫:「海水在上升,快點兒走吧!」
穆納瓦和朋友一起逃命,沿路看見很多人一起在奔跑。他說:「我的朋友忽然被一輛摩托車撞倒,但那些人沒有理會,踩踏著他的身體繼續跑過,情況很混亂,自己無法拯救他,故因而大受打擊,我就是這樣失去了一個好朋友。我也不知道家人那時身在何方,又發生了甚麼事情。之後更知道家園也被毁了。」
數天後,他終於與家人團聚。「感謝上帝!儘管我們失去了房屋和家當,幸而家人都平安。我仍然記得海嘯過後,大家在帳篷裡待了幾個月,才轉到親戚的家安頓下來。」穆納瓦憶述。
這場災難的經歷,讓穆納瓦感覺到,應該為好像他這樣受災難影響的人多做一些事情。所以,在2006年,他加入了一個非牟利組織,首次接觸救災工作。接著的兩年,他在亞齊省和亞齊賈亞縣協助當地災民改善生計。2009年,他投身印尼的世界宣明會,負責協調二十個小型商業小組和七個婦女儲蓄合作小組。小型商業小組由家庭主婦組成,她們製作餅乾和蛋糕等出售,足以讓她們應付家庭的日常開支;而婦女儲蓄合作小組則與地區銀行合作,安排有需要的婦女接受低息貸款,令她們不用再受高利貸的壓榨。
穆納瓦在2016年和2018年也先後參與印尼發生的地震緊急救援工作。他現在身處蘇拉威西島中部的帕盧,協調農業項目,幫助災民恢復生計。他說:「我留下妻子和兩個女兒由亞齊省到帕盧工作,有時也感到很困難。但是,當我回想到在2004年經歷南亞海嘯時,很多人為我們付出,幫助我們,我得以活下去,也是因著他們的幫助。所以,是時候讓我來幫助受地震和海嘯影響的人,幫助他們,讓我感到滿心喜樂。」
穆納瓦是災難的老朋友,他曾經是災民,不僅自身安全受到威脅,也目睹近在咫尺的死亡,因而掉進恐懼、無助與哀慟之中。這些經歷有時艱難得超乎我們想像,他更沒有想過自己可以跨過。但是,正如聖經馬太福音12章20節所說:「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人生裡經歷又大又難的苦難,既是挫折亦是考驗,更可能是榮神益人的契機,好像穆納瓦一般,他由災民轉為矢志協助災民的救援人員,這正是得到別人的幫助與祝福之後,願意作出回饋,主動去扶持與他有相同經歷的人走出困厄的一個實證。


苦難中的避難所
「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下〉災難是無可避免的,而我們可以選擇的是如何去面對;以及在災難中可以倚靠和相信的,到底是誰?
今年十二月初,長洲發生了一場黎克特制1.4級的地震,超過十名市民向天文台報告感到震動。所以,我們也可能與災難擦身而過。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本年的「世界海嘯意識日」提出﹕「估計有6.8億人生活在低窪沿海地區;到2050年,這一數字可能突破十億。同時,由氣候緊急情況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可能進一步加劇海嘯的破壞力。」其實,香港雖然鮮有發生地震,只是如果沿海地區附近的海底發生強烈震動,則有可能引發海嘯,造成嚴重的人命傷亡及財物損失,絕對不容忽視。雖然我們現時得以倖免於好像海嘯般嚴重的災難,也可以認識更多或伸出援手。 (宣明會緊急救援工作:www.worldvision.org.hk/our-work/emergency-relief)
相片說明﹕
- 2004年12月26日發生的南亞海嘯,導致印尼蘇門答臘亞齊省滿目瘡痍,死傷枕藉。
- 印尼的穆納瓦是南亞海嘯的倖存者,因著當年受災時得到的幫助,他及後投身宣明會參與救援及發展工作。
- 印尼學童在校內接受防災減災培訓,學習如何在災難中逃生。
- 協助災民早日回復生計,是宣明會在南亞海嘯後的重點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