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嚴峻的疫情困境中,香港人正面對愁雲慘霧的處境,但我卻經歷到不一樣的現象。有一次,當我走到大廈外門,推開大門時稍停腳步,想等讓迎面而來的路人甲先行進入,這位陌生人即時對我說大家在這情況下大家應守望相助,然後提醒如去街市買餸,選非人多的時段去較好,要保重身體。我很珍惜這短短的說話,因令我重拾失去已久的好鄰舍親切感。我相信在這世紀疫症的陰霾下,我們獲益最大的人生鍛鍊,就是促使人暫緩腳步去學習,與那個日以繼夜並一直盡忠職守地守護著「這個我」的自己好好對話。在曾接見不同的家長中,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發現,就是開始愈來愈不認識自己及枕邊人,例如雙雙忘記對上一次兩夫妻彼此談心究竟在何時;甚至有一位妻子告訴我,丈夫突然提出離婚,令她百思不得其解。我發現,很多人是活在一大堆別人的期望之中,而太長時間忽略甚至忘記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當一對連關注自己的身心靈需要也冷漠的父母,又怎能會耐心地聆聽孩子的內心感受及需要呢!
最近,聽一對朋友的聊天,A君表示需要B君在他想不通的事上去聆聽他的需要和感受,但B君卻回應他說﹕「你是做助人自助的專業人士,我又何德何能去處理及回應你的需要及感受呢!」A君聽後感到很不快樂。及後,我邀請及陪伴A君嘗試與這種內心不快樂的反應對話,並細心去聆聽這反應是想同自己講甚麼。在這自我對話的過程中,A君發現原來這種不快樂是來自對孤獨所產生的恐懼感,因為A君明白自己是需要與人連結才能得著力量,所以他了解在與B君的對話中,自己的需要並未得到滿足而感到失落。如此看來,A君認為不應該去埋怨B君的回應,因為B君表達這句說話亦可能有正面的意思,就是看得起A君有能力及其成熟度,並相信他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反之,A君應先承認及正視自己有這樣的需要,如被信任的同伴打氣及支持,並可以坦誠地向B君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們無法改變外在環境,但一定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境,只要你願意與自己的不舒服感作定時對話,就會發現有很奇妙的自我療癒果效。故此,當你陷入一團糟的狀態時,請不要怕這種混亂,因為如果你能借力打力,它們會是一份禮物,就是讓你有一種醒覺。如果你願意在這醒覺之中停下腳步,並去作深層的對話,獲得的平安一定相比活在安逸之中更巨大,因為你能看見一些沉澱已久的廢物如何在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並令自己不能發揮應有的內在潛能。如你想學習如何透過自我對話及自我省察來尋找自我導向的能力,歡迎你whatsapp 致6010-4224作了解。很多人認為,生存是為了尋找人生意義,但我卻覺得,真正尋找的是一種人生活化的經驗,就是從生活中找到真體驗,即是那個內心深處的自己與現實的自己引發共鳴,從而讓我們能為真正活過,並活出表裡一致而感到狂喜。
「『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民數記6﹕24-26〉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