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情」自尊自信‧孩子成才路

20feb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8年2月2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香港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家長為了培育孩子成才,由初小開始,便要他們天天「進補」,參加大量興趣班、補習班。可惜有徵文比賽的作品告訴我們,孩子視這些補品如「毒藥」,不但破壞親子關係,更令他們對讀書失去動力和興趣,長久下去失去自尊、自信。這都是家長們的惡夢!

要令孩子成才,最重要是不要令他們失去志氣。怎樣才能保持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呢?學者Borba提出,自尊感包括五個基本組成元素,分別是安全感、獨特感、聯繫感、方向感和能力感。家長如能在選擇課外活動上培育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學甚麼來得更重要。

「安全感」是自尊感的最基本元素。如何在課外活動上培養安全感?首先,家長可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嘗試各樣新事物,而不介懷成敗與否。製造機會,讓子女在能力範圍下接受挑戰,並且經驗成功;還有,要制訂合理和一致的家規,讓子女在安全的環境下學習。

安全感之上是自我「獨特感」與聯繫感。要令孩子欣賞自己,先決條件是家長要接納孩子的一切而不附帶任何條件。因為只有你先接納孩子,孩子才會接納他自己。在參與活動時,切勿把孩子互相比較,因為這會對父母和子女同樣帶來傷害。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家長為孩子選擇興趣班,必須要考慮到子女的獨特性、興趣愛好,並且與子女的生理、心理發展保持一致。不要以為所有活動都適合你的孩子,最重要是所選擇的活動能把孩子的獨特性,用積極、正面的方式表達出來。

「聯繫感」是指感到自己與所屬的團體(包括家庭、學校、社區等)有聯繫,獲得群體的接納、認同和欣賞。要培養聯繋感,家長可以透過幫助子女加入他們重視的團體,經歷團體成員的接納,例如:制服隊伍、合唱團、團契、球隊、義工組織,都是一些不錯的選擇。這些活動有助子女學習基本的社交技巧,例如:聆聽技巧、溝通技巧、體育精神、守諾言、同理心、尊重別人等。這些社交技巧都是成為人才的必備素質。

至於「方向感」,是指感到掌握生命意義和目標,並且無須依附別人,能夠表達意願,作出決定和承擔後果。孩子選擇了他們喜愛的課外活動後,家長可以和他們一起訂定目標,他們每完成一個步驟,家長要給予肯定和讚賞。最重要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多作決定,多思考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和分析行動後果。

「能力感」是指感到自己有能力去學習新事物和應付新挑戰。家長要注意子女做得好的事,多於他們的失敗;不要空洞地稱讚,內容要具體。家長透過時常讚美和鼓勵,讓子女感受到被喜愛、接納和支持;也讓他們知道所想、所做的是正確。同時,給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學到把握自己的生命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父母的責任是協助他們發掘上主給予的恩賜,並且能夠展現恩賜,便是成才了。

張笑容

資深傳媒人、親子教育顧問

「笑容生活教室」https://www.smiletraining.hk

轉載:《孩子成才攻略前傳》

Mingpao-output-20FEB2018

 

「家庭‧家情」孩子自信和自尊的重要性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年12月0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孩子自信和自尊的重要性       

兩位母親在接過孩子放學後,在歸家路上閒談著。

母親甲:「我的孩子冇鬼用,這次考試只得六十分,才剛剛合格。唉……」

母親乙:「你的孩子要比我的孩子好。我孩子連合格也談不上,他才是『冇用鬼』呢!」

兩位在母親身旁的孩子,聽得怏怏不樂!

在眾目睽睽下,當眾談論孩子,數點孩子的不是,就像在眾人面前,脫掉孩子的衣服;是在羞辱孩子,在剝奪孩子的自尊。

早在主耶穌在世之時,曾有孩子跑到耶穌的身旁,當時門徒隨即想趕走他們。孩子嘛,麻麻煩煩,打發他們走就是了。只是,主耶穌與門徒的想法截然不同。主耶穌重視兒童,愛顧兒童。有一些孩子很想到主耶穌的跟前,只是在當日猶太人的傳統背景底下,婦女與兒童沒有甚麼地位的。故此,當孩子要前來親近耶穌之時,隨即被門徒打發他們離去。一貫看顧兒童的耶穌看在眼裡,立時禁止門徒的做法,並鄭重地告訴祂的跟從者:「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太十九14)透過主耶穌的舉動及祂的說話,正正能夠提醒我們:作為成年人,要給予孩子恰當的尊嚴及尊重,以便孩子們能建立起他們的自信心。

事實上,自尊與自信,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孩子長大成人,能否過自尊、自信的生活,孩童的階段就是一個起步點。我們若能在日常生活細節上,處處為孩子多想一想,也想一想主耶穌對孩子的重視,相信你也能夠培育出一個有自尊、自信的孩子呢!

張漢強牧師

中華基督教會上水堂主任牧師

家長們,請你想一想……

  • 你有否試過在公眾場合,在孩子面前數算他的不是?
  • 回想你的成長經歷,有否因為父母當眾指責而感覺羞憤,甚至失去自信呢?你的感受如何?
  • 在為孩子建立自信、自尊的事情上,你認為自己有哪方面可以調節,從而做得更好呢?如何實行?

轉載自:《給孩子15個A+元素》


別再比較好嗎?

媽媽,我很想跟您說:「我不要比較!」這句話埋藏在我心底已久。

一直以來,您也喜歡把我和其他小孩比較,不論我成績好壞,您總是說:「我女兒的比你的差!」或許,您覺得這只是閒事,但是我可難受了!他人的冷言冷語和難看的臉孔我也不在乎,最難接受的,是您一直也不明白我。

我真的好想知道,比較有甚麼好?想一想,也沒有甚麼好處,真不明白,您為甚麼要經常把我跟他人比較?就好像上次放學,我們碰見XX,您二話不說就拉著X太到一旁談天。我和XX也想知道您們說甚麼,所以盡量走近您們。只聽見「我女兒的比你的差!」這句話,XX得意洋洋地說她比我好,其實論成績、為人等,我沒有一樣比她差。從此「我女兒的比你的差!」這句話一直深刻地刻在我心裡。但是,你一直也沒有留意我、了解我,去嘗試明白我。我需要人去關心、去了解。我想告訴你,我很難受。

小學六年級女生

 

Mingpao-output-05DEC2017

「家庭‧家情」父親「內在小孩」的轉化成長──從過去到現在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6月2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本週日是「父親節」,值得為父親們慶祝一番!無可否認,父親是親子關係中的重量級人馬。現今大家都說孩子面對很多壓力,諸如學業、社交、課外活動,還有很多心理、情緒的需要。然而,父親的需要卻容易被忽略和遺忘。每位父親都曾經是個孩子,成長也殊不容易,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和挑戰,也會感受過挫折、失意、受傷、孤單、害怕和焦慮。我們實在需要更加認識和關心父親,使親子關係更加提升,將美善傳承下一代。

內在「自我小孩」的啟示

究竟父親是如何長大的呢?從心理發展理論看,我們相信一個人的過去及童年經驗會對現在的他有很大的影響。每位父親過去都曾經是個孩子,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期望被視為「一個人」,得到關愛,並且有人接受他付出的愛。這是一個人在成長中學會愛,建立自信和能力感之起點。若孩子們成長所期望的需求受挫折、不被滿足,孩子會經驗到痛苦與傷害。這會影響到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出現扭曲,對他人不易信任,以及對事情反應麻木。

父親要了解自己「內在小孩」的聲音和感受,不應去否定、指責「他」,而是用真心去認識、傾聽「他」,接納、安撫「他」和鼓勵、滋養「他」,使「他」轉化成長──具有愛心、自尊、自信和能力感。

父親轉化成長的故事

下面是一位父親的輔導歷程,十分令人鼓舞。國華(化名)結婚多年,育有一對子女,就讀小學,親子關係欠佳。他雖然努力參加講座和家長小組,希望改進管教子女的方法,但太太和子女卻常常鬧情緒,跟他鬥氣,令問題惡化。今年老師不斷投訴子女上課不守秩序,甚至情緒失控。他感到無助、無力,覺得親子關係有很大隔膜,不知為何子女「咁難教」、「唔聽話」?

經過數節的個別輔導,國華宣洩了心中的壓力、困擾之後,發現了親子關係問題的癥結。他留意到自己對事物十分注重理性分析,很難接觸到別人和自己的感受。他好奇自己為何對情感這樣麻木、冷淡,例如:當子女發脾氣、情緒高漲時,他往往會去跟他們講道理、分析,阻止他們鬧情緒。

我捉緊這份「好奇」,問他這個「情緒麻木、冷淡」的國華在何時開始?原來他童年的日子十分愉快,他活潑、聰明,讀書成績良好,深得父母寵愛。不過,父親早逝,生活貧苦,受盡親戚歧視、白眼,日子難過。他曾經轉校,適應感困難,成績倒退,又被同學取笑和欺負。從此,他決定把內心感受收藏起來,變得沈默寡言,社交退縮,認為不可相信別人,只能靠自己解決問題。

他一面說出成長故事,一面好像觸碰到一個久違了,「內心受挫折傷害的小孩」,頓時感到孤單、羞恥、內疚、自卑和憤怒。這時,他不期然淌下男兒淚。啊! 這真是一個黃金時刻,他重新接觸到內在的情感,剛硬的心靈似被溶化、喚醒了。

他說:「我不再需要壓抑、拒絕這個內在小孩和各種負面情緒,反而我感到抒懷和釋放了許多,好像發現到『真我』似的,現在不用再戴上假面具了!」

跟著我與他再探索,問他:「這個受挫敗的小孩,之後如何度過那些艱難的日子;長大成人,現在成家立室,事業有成呢?他有甚麼能力和資源呢?」他想了一會說:「是堅毅的精神吧!不認命、錯了再嘗試、努力學習……」我請他再細心發掘這個不斷成長的小孩的潛能和優點,並將它們臚列出來:「還有活潑、聰明,有解難能力、幽默感,慷慨助人、良善隨和……」

他看著這些特質,感到很驚訝,眼睛發亮,喜上眉梢。他似乎對自己的「內在小孩」有新發現和新角度,說:「原來他有這麽多潛質、資源和能力。他很好、『好叻仔呀』!此時此刻,我覺得好像充滿了正能量,不再沮喪,增加了自信心。」

接著,我邀請他在輔導室挑選一個咕𠱸,模擬是他的「內在小孩」,並嘗試攬攬他,稱讚他一番。他慢慢地、認真地照著做。奇妙的是,此時他眼泛淚光,似有點感悟,又有點興奮地說:「我好像重新接納、欣賞自己,從前原來連我也看不起自己,對自己諸多嚴厲要求,結果遺棄了『內在小孩』,看不清他的優點、能力。現在我內裡好像得到莫名的平安和醫治。」

我也被國華的改變觸動,心中滿滿是感恩。我又好像看到眼前的他的「內在小孩」長大了,成為一位跟以前不一樣的父親。他帶著新的角度、視野和體會離開輔導室回家了。我相信他將會更多接納、明白和欣賞子女,溶解大家的隔膜,建立親密的關係。

聖經說得好:「叫為父的心轉向孩子……」(路加福音一章十七節)因此,成為父親真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良好的親子關係,更是價值不菲。父親們,你的「內在小孩」和你面前的孩子都需要你們疼惜和培育。今年的「父親節」,祝願你們和孩子的關係活潑、快樂、健康、茁壯!讓大家一起轉化成長,將美好的東西傳承下去。

朱紹佳 (Samuel Chu)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啓導中心

 

 

「家庭‧家情」遊戲治療──揭示家庭關係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32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帶著小朋友尋求遊戲治療的家長們,大部分都感到徬徨和無助。他們總是帶著很多問號,不明白為甚麼小朋友的情緒那樣波動,動輒便大哭大鬧、發脾氣、摔東西;又或是出現一些行為問題,包括:撒謊、駁斥、和兄弟姊妹爭執、動手打人;又或者出現社交上的障礙,例如:只是獨個兒玩,在別人面前顯得害羞和退縮。不論如何,家長們都期待遊戲治療能改變孩子情緒或行為上的問題;然而,希望大家能察覺,這個期望是把問題的焦點集中在孩子身上,把改變的可能性建築在治療上,但忘卻了家庭關係的重要。

       遊戲治療確實能有效地幫助孩子辨識自己的情緒,並經歷如何用合適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期望、情感,可與別人和諧相處。遊戲治療主要以兒童為主導的模式進行,治療師會很細心觀察每一個表情、每一句說話、每一個動作,並嘗試以適當的言語把小朋友當下的行動和感受描述出來。作用是把小朋友內在的感受、價值觀及渴求,從他們不覺察的狀態帶到眼前;更重要是讓小朋友感受到他們被看見、被聽見和被觸動。但是,不論遊戲治療師如何有效地連接到小朋友內在的感受、承載到他們的情緒,治療的效用始終有局限。因為他們回到日常生活中,若得不到恰當的承托,情緒、行為的問題還是會再出現。

        欣蕎現時六歲,家長形容她懶散和沒有自信。欣蕎進到遊戲治療室,看到琳瑯滿目的玩具,顯露出充滿讚嘆的神色,嘴邊更掛著笑意。她站在玩具架子前徘徊了很久,時間五分鐘、十分鐘過去了,她還是選不到一件玩具。治療師沒有催促她,只是心裡帶著疑問:為甚麼神情那樣踴躍,行動卻那麼猶疑?治療師描述她的行動:「我看到你微微笑,望著食物,用手指輕輕摸摸士多啤梨,又摸摸Pizza。」如此,時間又過去了十分鐘。欣蕎突然拿著一隻小狗,反覆地摸著;她突然望向治療師,彷彿想得到治療師的允許。治療師不急不緩地回應:「我看到你拿著這隻小狗很久,好像很喜歡它。」她顯露出更燦爛的笑容,靦腆地把小狗放在沙盤中;她再去拿其他玩具動物,每次都望向治療師,治療師每次也用支持的目光,肯定的語氣描述她的選擇。重複數次之後,她再沒有望向治療師,自如地把喜歡的小動物放在沙盤上玩。她好像不需要得到別人的同意,也可以自己做決定。

       及後,治療師把這觀察與家長分享,家長的回應是欣蕎在家中正正是做甚麼都慢吞吞,催促她多了,她會草草完成;讓她自己做,又經常做錯。深入探討後,發現家長對欣蕎的期望很高,每件事都要做得對、做得精準,速度要快。每當欣蕎達不到家長的期望,都換來指責。這樣,任何新嘗試對她來說只是冒險,漸漸她學會了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久而久之,更給人一種慵懶和退縮的感覺。

        欣蕎的情形只是舉隅一則,通過遊戲治療,揭示了很多家庭關係問題。有些孩子,由於父母們經常把他們與兄弟姊妹比較,顯得自卑或充滿著憤怒。有些孩子,因為爸爸經常在生活中缺席,他們特別依戀媽媽,很害怕與媽媽分離;若加上爸爸媽媽的溝通有障礙,例如:吵架、互相指罵、冷戰等,孩子會顯得更不安,總會經常憂憂愁愁,喜歡躲起來。有些孩子主要由外傭照顧,甚少與父母有見面的機會。爸爸媽媽為了補償,會不斷買新的玩具給他們;這些孩子缺乏經歷愛和關懷,沒有被互動性質陪伴的經驗,減低了他們與人相交的意願,顯得自我和專橫。另一些孩子,爸爸媽媽不懂在生活上定界線,沒有穩定常規,要堅持的事情上不堅持,結果讓孩子無所適從,衍生許多反叛的行為去試探大人的底線。

        上述所提及的情況並非必定是因和果的關係,只是一些較為普遍的情況。理想的遊戲治療,應該能幫助孩子把在遊戲室內經歷的穩定帶回家裡或其他場合,這部分需要家長願意配合的。以欣蕎的情形為例,治療師和家長的討論並非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而是家長也有機會進到遊戲室內觀察治療師如何描述孩子的行動和表現出來的情緒;家長更會被邀請參與在孩子的遊戲中,並被治療師邀請就遊戲的過程給予回饋。治療師相信孩子可以經歷被接納和被重視,家長同樣可以。當家長嘗試用小朋友的角度去看他們的需要時,家長會嶄新地發現小朋友的渴求很簡單;他們只需要一種安全的互動關係,並在其中享受被理解、被重視和被愛。

陳小碧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遊戲治療師/個人及家庭治療師

Mingpao-Output21March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