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第五波疫情自年初開始到現在,每日確診個案已去到數萬宗;有專家甚至估計可能已有過百萬人染疫,遲些更可能實行全民強檢。故此,有人瘋狂搶購食物及日用品,有些超級市場已開始限量購物。眼看市面上不少食肆或店舖已暫停營業,不少工人頓時失業;中小學要放特別假期;不少市民也響應政府呼籲留在家抗疫,特別在晚上,街道一片蕭條。不少香港人此刻也感到好像活在一個大逆境中!到底心理學有沒有一些提醒呢?
正向心理學指出:樂觀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歸因模式。即是解釋事件發生的原因,特別是當人面對失敗和成功事件時。我們是否知道自己傾向樂觀,還是悲觀?以下有一些例子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順利事情的例子:「疫情後,已一年無做工,我今次見工表現很好。」
樂觀者對自己的評價有:
- 我一向很會面試 (歸因:永久及普遍的因素)
- 因為我有豐富的相關工作經驗 (歸因:「因為我」的因素)
悲觀者對自己的評價有:
- 我只是今次表現得有自信 (歸因:暫時及特定的因素)
- 幸好我遇到一個要求不高的老闆,而其他應徵者水準一般。 (歸因:外在因素)
不幸事情的例子:「疫情下在家照顧孩子,已經令我感到筋疲力竭!」
樂觀者對自己的評價有:
- 我這個月實在太忙了 (歸因:暫時及特定的因素)
- 年老父母最近病情嚴重及子女考試,很忙!沒有好好休息。 (歸因:外在因素)
悲觀者對自己的評價有:
- 我從來在任何事也沒放鬆自己 (歸因:永久及普遍的因素)
- 因為我一直在工作和家庭也很忙 (歸因:「因為我」的因素)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樂觀者和悲觀者的歸因模式如下:
樂觀者 | 悲觀者 | |
看順利事情 | 永久性、普遍性、因為我 | 暫時的、特定的、外在因素 |
看不幸事情 | 暫時的、特定的、外在因素 | 永久性、普遍性、因為我 |
有人可能會問:「縱使我知道自己的悲觀傾向了,要實踐改變好像不是那麼容易。」或許,我們可以先從日常生活例子試試。舉例:「我最近因疫情被解僱了。」假如我們相信都是我的問題(歸因:「因為我」的因素),認為可能長時間也找不到工作了(歸因:永久及普遍的因素)。其實,我們可以看出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歸因:外在因素);疫情回落後,經濟便會復甦,工作機會便會增多了(歸因:暫時及特定的因素)。或許,我們開始察覺自己的歸因傾向時,不容易發現自己的悲觀傾向。我們可以問問身邊信任的人,從提醒自己開始,相信可以慢慢逐漸改變。
事實上,研究指出:身處逆境時,樂觀者比較少「長嗟短嘆」,少用「坐困愁城」的心境去面對事情。相反,他們較懂得用積極心態去採取必要的措施,扭轉逆勢中帶來的困境,從而尋找出路。既然樂觀是一種歸因模式,檢視後,便可作出改變。你願意嘗試學習這種變得樂觀的模式嗎?
聖經箴言十七章二十二節提到:「心裡喜樂就是良藥;心靈憂鬱使骨頭枯乾。」(新譯本)
譚日新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