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人如果在基督裡,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經過去,看哪,已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第五章17節《環球聖經譯本》)
文:莫玉蘭
基督教新希望團契總幹事
疫情後,復常對許多人來說是一件好事,但也令某一些人憂心重重。過往三年,疫情下實施種種防疫措施,包括未能通關、往澳門需要隔離多天、限聚令等等;的確使部分嗜賭者「暫時」減少或停止賭博。然而,隨著防疫措施鬆綁,社會開始復常,加上馬會及澳門賭場也復常並加強宣傳和推出優惠,我們近兩個月接獲不少賭徒家人求助。
『十八歲的阿玲致電求助熱線表示,早兩天有人上門追債,她才知道媽媽近月賭博情況是這麼嚴重。阿玲來自單親家庭,仍在求學時期,面對媽媽的情況,既擔心又無助。』
『三十三歲的Amy致電求助熱線表示,媽媽在她年幼時已經經常賭博,過往是外婆代還債務。早兩年外婆離世,而媽媽這三年疫情也沒有再去澳門賭錢,還以為媽媽已經戒賭。怎料兩個月前,媽媽開始經常失蹤,原來她一個星期有五天過去澳門賭錢!』
『一位嗜賭者傳WhatsApp訊息到求助熱線表示,二十幾年到澳門賭博,從來沒有欠債,但身上有甚麼都會押下去。好在三年疫情,停了,沒有到澳門賭博。但今年一月已過澳門賭博了五次、二月六次、三月兩次。昨日輸錢,押手錶(四萬五千元),今日把三萬儲蓄取出來,想過去贖手錶又不夠錢;又多人過關,昨日過關也要用上三個多小時,所以沒有去!我贏了,就想隔日再去;輸了,即日便再過去!』
為何復常會促使在疫情期間已減少或停止了賭博的賭徒再次失控?上述提及的防疫措施強加了種種環境限制因素,令人不得不暫時停止賭博,這情況稱為「局戒」(無計可施下停止賭博),而非真正戒賭了。因此,一旦外在限制解除,他們又忍不住前去賭博,甚至一發不可收拾。因為賭徒及其家人過往長期處於獨自面對,以及處理賭博帶來個人和整個家庭的影響,雙方都發展出一些惡性循環,以致「身心社靈」都破損,所以戒賭是全人關懷「身心社靈」的重整。這概念是將一個人視為一個整體而非人的某一部分,承認一個人的生理、社會、心理和靈性各方面是互相依存;而成癮卻破壞一個人的「身心社靈」,要透過全人關懷醫治,成癮者的整體生命經歷「身心社靈」更新轉變,再不需要像從前依附過往的成癮行為或物質,這樣才能真正達致長久「脫癮」。
『鄺太憶述兒子戒賭的經歷,表示兒子賭博成癮,家人煩擾不已。多年來不斷尋求協助戒賭的辦法,曾求助社工、坊間戒賭機構;問題卻無法解決,且愈加嚴重。八年多前,陪伴兒子來到新希望團契尋求福音戒賭。在新希望團契的學習過程中,得到適切的關懷和支援,有信仰栽培,會查考聖經真理,又會建立群體支援;家人之間相處方面,重建了合宜的關係;並且學習了財務管理,又學習情緒舒緩等等;獲得「身心社靈」全方位的照顧。有了清晰明確的方向、堅定不移的信心,能夠持續參與聚會和學習。兒子已經八年沒有賭博了!』
結集二十年的戒賭經驗,新希望團契將於五月舉辦兩場交流分享會,邀請教牧及機構同工、輔導員、社工、專業助人者,一起交流分享:如何從「身心社靈」全方位有效幫助有賭癮人士脫癮重生。另外,在六月將舉辦一場公開講座,供有興趣了解和幫助賭徒的人士,或者自身有需要幫助的家庭參加。費用全免。

《教學人生──校長寄予生命的愛語》是結集「談天說道」之「教學人生」專欄(2021-2022)的文章而出版的書籍。全書共有十八位作者,十七位為中小學校長,一位為退休大學教授。作者們是主內資深教育界人士,對教育充滿熱情、熱誠,對學生、對生命流露著愛。處理繁重的學校工作外,他們願意藉著文字在報章與廣大讀者分享個人在教育專業中的寶貴經歷及體驗,與人分享教育路上的心得、啟發和感想。字裡行間表達出教育工作者的愛與誠,同時道出教育雖任重道遠,但不是單打獨鬥的工作,乃是有伴同行並能互相勉勵、互相幫助的專業。最重要一點,作者們經驗到教育工作是神的召命,是神揀選委任的使命;而神也與大家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