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愛心理學:貧賤夫妻百事哀

有些人認為夫妻或情侶在遇上困難的時候,會更團結及同心應對;因而使關係更進一步,會出現「患難見真情」的感人場面。然而,根據社會心理學對婚姻與「社會經濟身份」關係的研究分析,卻似乎證實了「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回事。

「社會經濟身份」通常指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及資源存取,與其教育程度、工作、收入及人力資產有關。根據美國的研究,大專畢業的女性離婚率較沒有大專教育的少40%(Lundberg等人,2016),而且這百分比隨著年日而擴大(Cohen, 2019)。此外,家庭收入較少(Bramlett及Mosher,2002)、經濟壓力較大(Gudmunson等人,2007)、個人資產及自擁家居較低的人(Coulter及Thomas,2019)離婚率較高;同樣地他們的結婚率也較低。

上述情況不單發生在美國,也證實同樣出現在歐洲國家,包括了丹麥、德國、瑞典、芬蘭等(Jalovaara,2002;Esping-Anderson,2016)。不過要留意,在亞洲國家的夫婦可能有不同的情況。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根據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的Benjamin Karney博士(見2021年1月份《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期刊)的意見,上述現象有三種解釋:

一、在社會經濟壓力下成長的人對環境的轉變及與人互相倚賴的情況比較敏感、情緒化及對社會有所要求,因而著重集體多於個人的需要。反過來,經濟獨立的人容易有物質滿足感及關心身邊的人的需要,因而影響婚姻關係。

二、低下社會階層由於缺乏資源,對外在的壓力(特別是突發性及外來的刺激)感覺吃力,因而影響夫婦雙方的感受及互相了解的動力。若得不到社會支援,則容易產生夫婦間的磨擦。

三、在社會經濟高層中,一般是男多女少,因而出現眾男士競爭一位相同階層的女子;故此男士們比較願意守規矩,以求保持男女及婚姻關係。但是,在女多男少的社會低層中,男士有較多選擇,所以無需這樣謹慎,以致於容易出現婚姻問題。

由此可見,社會經濟因素(包括教育程度)實在影響了男女擇偶機會、條件和應付壓力的資源及維持雙方的親密關係;因此不能忽視。曾經有政府給予有婚姻困難的人單單經濟上的支持,結果得不到成果。假若能夠針對上述因「社會經濟身份」而特別脆弱的婚姻,幫助他們脫困,可能會較為成功。

對於經歷內在矛盾或外在社會經濟壓力的夫婦,聖經提出「愛」是預防方法:「愛是寬容,愛是恩慈,不嫉妒,不自吹自擂,不自高自大,不做不合體統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動怒,不圖謀惡事,不為不義喜樂,卻為誠實歡喜;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堅忍。」(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4至7節,《環球聖經譯本》)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