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日,政府宣布解除《口罩令》。我原已預備了一篇講稿,考慮在翌日早會上向全體同學分享這個苦等了三年的好消息;腦海已不斷預演:「各位同學,由於疫情放緩,今後同學無需再佩戴口罩……我們終於可以用真面目示人,大家將有更良好的溝通……」。
萬料不到,當晚,我竟收到來自各方的輔導員、社工、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傳來海量的電郵和訊息,提醒學校要謹慎處理學童在解除《口罩令》後的心理狀況,以及學生的情緒需要。專家們指出,年青人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或會因要展露外貌而感到不安,又或因為與朋輩對佩戴口罩看法不同而感到焦慮;更甚是面對轉變,有些學生會感到壓力或困擾而產生負面情緒。我得出的結論是,佩戴口罩與否,已漸漸與防疫沒有太大關係,取而代之,是學童的心理適應及社交壓力問題。
誠然,在過去三年,我們活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全球疫情令我們不得不佩戴口罩,以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也深明疫情縱使放緩,生活漸趨復常,但病毒終究仍未消散,部分市民仍以健康為由而戴上口罩,實在是無可厚非。然而,若果不是為了防疫的原故,而是如那些輔導人員、社工或心理學家所言,是顧慮自我形象,擔心朋輩的意見,因而不敢貿然除下口罩,我就覺得有點惋惜了!
天父賜予我們每一張臉都是獨一無二的。與人溝通時,我們的臉部表情可以將我們的情感、個性和特徵表露無遺。但我們戴上口罩時,面容被隱藏了,我們的情感某程度也被遮掩了,我們的溝通也變得有隔膜。
因此,每當我走到校園較空曠的地方,如走廊和操場時,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我便會主動除下口罩,讓學生見到我的真面目,我要曲線告訴那些擔心自我形象的同學:校長那麼老,也不介意展露外貌,也敢以真面目示人。希望年輕的學生,如非防疫需要,除下口罩,學會坦然面對自己,展現真正的自我。
很多人覺得某人眼大、鼻高,臉尖又窈窕便是漂亮。但如這人自私、沒有責任感,甚至心腸惡毒,便立即變醜了。相反,只要那人心腸好,樂於助人,不諸多計較,無論容貌如何,這便是美了。撒母耳記上第十六章7節:「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看到面貌,耶和華看到內心。」在安全的環境下除下口罩,不單面對這個世界,更能面對自己的內心,能更自信地和別人連繫,建立友誼。
翁港成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