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情》追星,夢?(續集)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6112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上文提到「追星」是青少年身心成長的過程──青少年正從兒時對父母的認同,開始轉變。大家或會問:「明星是他們認同的『終極對象』嗎?」「他們在進入成年人之前,要經過甚麼階段?」這些都是富建設性的問題。不過,在我們分析「追星」現象時,切記每位青少年都有獨特的成長過程。對青少年的了解,應避免以偏概全。對「追星」的分析,我希望成為大家關心青少年時的借鑑。我想以一部電影,作為引言。

有一部迪士尼電影,講述一位出身於帝王之家的紅髮公主的成長心路歷程。她是父王的掌上明珠,自小體能出眾,善於騎馬、射箭,巾幗不讓鬚眉;父王認為她是治國良才。可惜,她是女子,父王認為性別決定了她的命運。到了適婚年齡,母后為她招親。她的志向是當國王,母后卻替她選上庸碌膚淺的結婚對象。她難以接受,跟母后對抗起來。華麗的晚裝使公主感到力量、才華都被約束,最終她推翻相親會,還跟母后吵起來,被打一記耳光。她憤然走到野外,遇上一位女巫,為了得到解放,她請女巫將母后變成了黑熊。女巫離開時,只叮囑她在下一個日出之前要找到「愛之吻」,才可將母后恢復原狀。公主發覺闖禍了﹗很後悔﹗她得到母后的寬恕,並鼓起勇氣,戰勝了內心的巨獸,替母后解除了魔咒,以及父王與眾多敵人間的恩怨。

從這電影情節,筆者了解到一個認識自己,並且追尋夢想的人,需要依靠一股動力──或許是一股愛的動力。在愛的驅使下,才有勇氣克服恐懼,為別人帶來幸福。若果「追星」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表現,顯示出他們需要愛。從中願意學習付出、取捨,生命才可成熟。

在小學階段,小孩子在家庭中、在學校的時間,基本有平衡、規律,他們皆專注學習技能。在這階段裡,男孩子與女孩子的相處模式,亦相對固定──男孩一群,女孩一群;男孩甚少與女孩玩耍,這界定了男女的交往。進入青少年階段,男女的相處模式不再固定,男生發現從與異性相處中感到樂趣,或者女生會感到有男生一起的活動,份外精彩。他們的內心發現人生有一些重要的成果,需要與異性共同努力才可以成功。有些學者形容這是青少年可以認識的「兩性互補」(Complementarity)。在他們的眼中,世界似乎是一個充滿兩性互動的世界,而他們將要經驗的,就是如何成為這個世界中的一員。而「追星」行為,就是此過程中的普遍現象。

追星經歷掙扎成長

對一些年青人來說,「追星」活動提供了很多機會,讓他們找到認同。我認識不少年青人均表示,置身偶像的表演及現場氣氛中,感到震撼、興奮。當筆者愈了解他們的感受,愈明白他們「追星」背後,是活在同輩間相處的焦慮中。他們擔心自己的表現被人否定;對將來感到擔心,有時感到沮喪等。「成長」是充滿冒險及焦慮的旅程,一同「追星」的志同道合朋友可分擔憂慮與壓力,同笑同哭的共同體驗,也為他們帶來力量。

年青人談過「追星」的興奮後,都會談及父母對他們「追星」的反應,以及對自己將來的憂慮。有些年青人表示父母鄙視他們喜歡的是對象,他們會想像「父母似乎不喜歡自己,在批評自己。」「追星」也會焦慮,舉例:在偶像舉行活動期間,遇上考試,「究竟在溫習時間以外,參加明星活動輕鬆一下,可以嗎?」「如果在溫習期間,經常想起偶像而分心,有問題嗎?」「如果做歌迷必需要大聲喊叫、追車、拍照,我不認同這些行為,會否被人排斥?」喜好與規範帶來的衝突,以及與朋輩的差異帶來的焦慮,都是不少年青人的疑慮。事實上,他們的掙扎跟成年人遇見的都很相似。

闖孩子內心世界時機

偶像對青少年的吸引力遲早成為過去,而青少年在「追星」過程的經驗,如:與父母的意見不同,人際相處的經驗,以及化解事情的情緒,才是值得關注。父母如擔心子女「過火」,可以了解他們是否知道「追星」的原則,例如:他們可否參加偶像活動的同時,保持對學業的專注?學業成績如何?理想是甚麼?若果父母認為子女的行為會造成危險,可以向他們說出憂慮,引起子女關注來解決問題。偶像是青少年投入感情的對象,亦包括了他們的內心世界。我們要珍惜他們每次介紹內心世界的機會。

青少年從兒童階段走向成年,就是帶著過去父母的教導,以及在成長中訓練出來的能力,在成人世界中找自己一席位。作父母的及關心青少年的人,當明白成長給少年人不少挑戰。紅髮公主的故事是借鑑──他們要實踐理想,需要在現實中克服許多困難,而父母的愛仍然是他們得到勇氣的來源。故此,我們何不坐言起行,抓住機會,跟他們坐下,傾談一下?

陳偉基先生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心理輔導員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 會員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 認証輔導員
加拿大認可賭博輔導訓練員
社會工作者註冊局 註冊社工

MingPao-12Jan-output.jpg

 

《家庭‧家情》追星,夢?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1222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天氣轉涼,少了外出。在星期天晚上,收看了一輯重唱經典金曲的電視節目。聽說這輯節目的「收視賣點」,是帶動我們作很多篇的集體回憶──那些年,我們一起追求偶像的親筆簽名。期間,我們陶醉過、瘋過、傻過,亦一起大笑過、哭過。多年來,有不少學者、家長跟年青人在辯論,有人認為「追星」的人好似不務正業,而且容易墮進商人的騙局;加上傳媒對他們的「瘋狂行為」廣泛報導,例如:在馬路上追逐偶像的跑車、通宵排隊買演唱會門票……因而認為他們的表現太過火了。同時,又有人認為「追星」是所有青少年的必經階段,不應過份禁止;而且「追星」只是他們其中一個目的,還有其他事物吸引著他們,包括:朋友的友誼、使自己更有魅力、有自主、熱情……究竟,孰是孰非?要成為一個照顧子女身心需要的家長及工作者,應如何自處?

「追星」指引父母關心需要

筆者無意在這裡作定奪,只想從青少年心理成長的角度去了解。我發現「追星」是他們準備進入成年階段的一種表現,這幫助作父母者更加關心他們的需要。青少年需要尋找自我(Identity),意思是他們從自己的成長歷史中發展自己,包括:發展自己的職業及家庭,建立與社群的關係。有趣的是,在青少年眼中,明星吸引之處多數是他們的外型──例如:男的大眼、魁梧,女的高眺、長髮,但不一而足。你問這些有何魔力?他們多數難以解釋,這是普遍的現象。有部份心理專家了解,青少年自開始發育,身心都在轉變──身體高了、胖了,穿的衣服不同了。以往他們跟父母「逛街」、「睇戲」,現在結識了自己的朋友。心理上,他們認識自己不再是小伙子,而是轉變了,且在轉變中。以往他們一直遵從家庭裡的各種要求,現在擁有自己的喜好。過去他們只跟同性朋友運動和聊天,現在父母發覺他們開始跟異性日日玩WHATSAPP,而且極之投入;這一切都會伴隨著他們尋找自我的方向而出現。作為父母面對他們的轉變,對子女行為感到困惑,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要過早判斷你們的子女是有問題呢!

有一個觀點,或者作為父母的你不會反對──如果能叫仔女成長和獨立,我可以少點牽掛,我認為今日付出的心血是值得的,只要我感到他們在進步中。但是在現實中,成長是一個迂迴的過程──他們的成長受內在身心的發展所影響,同時與環境因素交織一起。我認為成長是當事人與其環境的互動過程。我從臨床經驗認識,從他們對明星的傾慕,會引發他們反思自己的價值觀。我聽到他們經常問:「成日諗住明星,其實係咪好有問題?如果我去佢簽名會,有無問題?」當時,我並沒有對他們的行為表示認同或否定。他們在掙扎甚麼呢?一方面他們的內心對明星感到傾慕,同時感到父母彷彿在反對他們的行為,甚至認為父母在貶低他們,包括:他們的喜好。情緒上,他們或者感到被拒絕而傷心,感到對父母憤怒而內疚。或者,他們跟父母表達,怕引發爭端;不跟父母表達,亦可能造成彼此的隔膜。倘若他們的父母因為忙碌、關係疏遠,或者擔心他們的品行,而簡單地認為他們「追星」只是幼稚的行為,甚至成為家庭禁忌;這便失去了一個親子間互訴心聲的渠道,亦失落了一次讓他們在進入成年前重整自己的機會了。當然,每個生命成長有自己的旅程和進程,不能一概而論;而成長的機會亦不只一次。

留時間聽子女說話

青少年成長中,父母都在學習中,無怪乎心理學者皆認為這樣的家庭最需要的,不是最棒的「教仔秘方」,而是「時間」。父母與子女彼此給予時間交流及學習。故此,父母宜珍惜餘暇,既讓自己休息,亦預留空間──「俾仔女講嘢你聽」。倘若子女拒絕面對面交談,可不要灰心,有很多資訊途徑可以轉遞你的關心。其關鍵不在於「攞料」,在於關心他們。或者,你觀察到他們的表現,真叫你擔心,例如:成績退步、「走堂」或遲到等。向他們表示你的憂慮是非常合情理的,亦很重要。重點在於父母與子女需要彼此交流,定規矩要有原則和彈性;多發出問句,並表達你個人立場,又聆聽對方回應等。

若果說「追星」是你的子女身心成長的過程──青少年正從兒童對父母的認同,開始轉變了。那麼,明星是他們認同的「終極對象」嗎?他們的「目的地」在哪裡?可有一些階段還要經過?作為關心他們的父母,正需要以這個藍圖作檢視。

當然,這些問題亦可以成為你跟子女的一次談心的話題。因為解鈴時,繫鈴之人是不可缺席的。

陳偉基先生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心理輔導員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 會員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 認証輔導員
加拿大認可賭博輔導訓練員
社會工作者註冊局 註冊社工

 

MingPao-22Dec-outpu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