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網絡情緣陷阱

人若不控制自己的心,就像沒有城牆,毀壞了的城一樣。《聖經新譯本》〈箴25﹕28〉

文﹕謝芳

 「網上藉著愛情的金錢欺騙,上當的多數是渴求感情的一方。每個人都需要感情,或渴求親密朋友,某些人礙於社會、環境和時間等因素而錯過了。四通八達的網上世界的確容易接觸到不同類型的人,有些人藉由社交網站結識到朋友或知己,但可惜也讓不良分子鑽空,趁機利用感情去『釣』這些脆弱的人而從中牟利。」資深精神科醫生麥基恩和資深家庭醫生陳潔芝呼籲大家要小心提防各式各樣的「愛情陷阱」。

情陷阱
麥醫生指出﹕「對方會花時間去部署和建立相互關係,而整個行動是有跡可尋的。初期,先透過正式的網上社交平台溝通,以普通朋友身份作關懷,熟絡後再建議轉往私人或個人的網頁上作線上私聊;繼而對你講盡恭維、討好、引誘性的讚美說話,說認識你已十分滿足了,不需要再認識其他人之類;跟著先傳送一些個人醒目美照,以交換你的個人的資料或照片(包括性感照)。隨之會告訴你,自己一直期望嚴肅而長久的感情關係,以前有一些太短暫情緣而不是適合自己,所表達的都是動聽的讚美說話,令當事人有『飄飄然』之感覺;亦會噓寒問暖,遇上麻煩、煩惱時,適時給予幫助和安慰。同時,對方也會吹噓自己很能幹,從事高尚的職業,例如建築師、銀行家、工程師,也有扮成軍人或海員的,爭取你的信任。在這些情況下,若果沒有小心提防的話,真的很容易中計。」

麥醫生提醒,當雙方進入互相調情的感情關係時,對方會告訴你,十分想念,想前來你所住的國家探望或順道旅行等,但隨即又告知現存很多問題,包括工作繁忙,經濟拮据,暫不能成行達成願望,故希望你幫忙,如借錢先付旅費等。「初期的少少借款是會歸還,或附送一張感謝卡。但隨後,對方借款的藉口會陸續而來,金額也在增加﹕『生意遇到財困。』『財資被人討了便宜而蝕本,贖回來都需要大筆錢。』『旅遊時銀包偷去,金錢證件都沒有了,需要你的救助。』對方會繪影繪聲地形容大家已是深厚感情的老朋友,希望能幫上忙。當你有些心軟時,對方跟著又會表示,急需大量的金錢去買通其他人,才能夠脫身和解決目前的困境,否則,所有的投資會前功盡廢、血本無歸。對方騙走了大筆金錢後會自動離開而失蹤。」

「同時,對方或會利用你幫洗黑錢,吩咐你開一個戶口將一些錢轉入這戶口,然後又叫你將這些錢轉去另一個戶口,甚至寄一些東西給你,再叫你轉寄給別人,可能都是一些危險和犯法的行為,所以要特別小心。」

自我提醒防受
麥醫生建議,上網小心是首要的事,特別是社交網站,尋找一些最安全的網頁,不要隨意將自己真實的資料告訴別人。若遇上網絡情緣,最好告訴本地一個信得過的好朋友,聽取對方的指導和提醒;對於任何涉及金錢的情況,不能即時答應,一定要問朋友客觀的評語;寄錢是很危險的事情,經常提醒自己會否欺騙。如果有懷疑,不妨多諮詢身邊人的意見,甚至報警求助,以防墮落陷阱而後悔一生。

資深家庭醫生陳潔芝指出,現代都市人生活忙碌,缺乏一些上班下班以外的正常社交生活;加上互聯網發達,人與人的交往變得簡易快捷,故此,運用互聯網這服務平台去尋找婚姻對象並不陌生。曾有朋友利用互聯網的方式去結識異性,甚至拍拖至結婚。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透過互聯網尋找對象的潛在風險。

甘心受騙源於寂寞
「首先,我們真的不知道對方傳來的資料究竟是真是假,如身份、財政狀況、相片、所住之處,以及一些客觀條件如學歷、職業等,都可以是假的,所以不能視之為可靠的資料。第二,互聯網始終都是單向的溝通,沒有機會從客觀的角度來觀察對方如何與其他人相處,或者在群體裡的行為是怎麼樣;第三,容易造成『當局者迷』的情況,尤其當對方說甜言蜜語或好想聽的說話時候,令自己投入到濃烈的感情裡面而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為,如憐憫對方的境況而借出金錢等。」

陳醫生說,這些的不法之徒往往會利用互聯網這平台找尋一些可欺騙的對象,這些受騙者包括未婚或已婚人士,情感被出賣的同時,亦會損失可觀的金錢,原因是甚麼呢?為何如此高的風險的「玩意」仍有人甘心地「以身犯險」呢?原因在於人的寂寞,以及希望得到愛情滋潤的渴求。

戰勝寂寞的方法
「如何能夠戰勝這種寂寞呢?第一,必須有良好的社交生活和廣闊的社交圈子,就算工作如何的忙碌,也要抽空與朋友、家人,或小組成員相聚一起,最好能有少量可信任的交心知己,定期聚會,不要讓自己長時間處於一個孤寂的狀態;第二,建立自己的嗜好,閒時自我娛樂一番,鬆弛壓力;第三,好好策劃自己的生活目標,向著這目標邁進,開心過一些有規律、有意義的生活,就可避免在閒時胡思亂想;第四,即使結了婚也有感覺寂寞的時刻,利用互聯網尋找另類的愛情是非常不健康,故要真正處理婚姻內在最根本的問題,或尋求專業的婚姻輔導;第五,有些人因缺乏人生意義而感寂寞,以為找一個異性拍拖結婚,便甚麼問題都可以解決,這是錯誤的想法,他們最根本的問題是生活缺乏目標和意義,所以需要尋求輔導、或參加一些教會的成長小組等,重新認識自己,找尋自己的人生意義。」

陳醫生建議選擇異性交友或結婚對象,最好還是從自己的社交圈子著手,不但文化、環境、年紀或喜好相若,最重要的是,能有機會從多角度認識對方的性格、價值觀、處事模式等,幫助考慮對方是否適合能一起同行長遠的起伏人生路 。

2018Aug_20_TSTR.jpg

「家庭‧家情」網絡世界中如何培育子女

16aug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8月16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網絡世界中如何培育子女

互聯網是近二十多年興起的工具,大大改變人的生活及溝通模式,現在人可以足不出戶而滿足各樣需要,網上消費及購物可滿足生活的一切所需,Facebook可聯繫新知舊友,滿足你的社交需要。

網絡世界多姿多采,就好像繽紛的海洋裡,有美麗的珊瑚礁,可供欣賞;亦有大大小小色彩斑斕的海洋生物,既有可供食用的石斑,亦有危險的鯊魚。父母實在不應讓子女獨自在海裡暢泳而毫不監管,因為風險實在不少。曾經試過有學生將家裡的地址及電話放於facebook上,方便同學到他家開生日會;對於私穩及自我保護意識非常薄弱,容易成為不法份子犯罪的機會。

有些家長已能善用互聯網的科技與子女溝通,了解子女的生活,甚至成為認識子女朋友的方法,在Facebook叫子女add他及Tag父母。父母想善用科技促進親子關係是非常值得欣賞,但要教導子女分配時間,避免過度沉迷,影響學習及正常社交。對於仍就讀小學的子女,更要提升他們的安全意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 避免將個人資料放於網上。需知道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台,甚麼人也可以去,當中包括一些不法份子在尋找犯案的機會,亦有孌童癖者在網上尋找獵物。

二. 認識法例責任及後果。有些兒童會在網上任意發放一些言論,上載下載一些影片及圖片,可能涉及侵權及誹謗,家長著實要小心教導,免子女誤墮法網。

三. 懂得擇優棄劣。網上資訊良莠不齊,要幫助子女選擇健康的網站,以免被一些扭曲人性的資訊毒害子女的價值觀,尤其是一些色情及同性戀的資訊,子女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受影響也不知。

事實上,互聯網已取代電視成為小朋友沉迷的媒體,因為網絡世界多姿多采,聲色藝俱全,兼且可以互動,自然有其吸引力。要將子女從網絡世界帶回現實世界,父母實在需要花點心思,提供上網以外的代替品。其實,子女最喜歡的是真實的滿足感,假如父母不是每天都將集中力放在子女的成績及得失上,而是花多點時間與他們談談心、說說笑、玩玩樂,相信沒有小孩子會不喜歡的。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勿讓傳媒模造你的孩子

聖經羅馬書12章2節記著:「不要模仿這個世代,倒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過來,使你們可以察驗出甚麼是神的旨意,就是察驗出甚麼是美好的、蒙他悅納的和完全的事。」

基督徒父母要敏銳孩子成長的環境。孩子是善於模仿的,他們看見甚麼,就會學甚麼。負責任的父母,不會願意兒女沾染世俗的風氣,孟母三遷,為要讓兒子離開不良的影響。「不要模仿這個世代」這句話,是出自為父為母的心腸,對後輩子姪的勸勉,所關心的,不單是品格的塑造,更是靈命的成長。

父母要有警覺,這個世界,正在利用傳媒的影響,把一種價值觀,一種生活方式,作為模子,要你們的孩子從這個模子「倒」出來,完全吻合世界的標準,與世界上的人看齊。做父母的能信任傳媒嗎?有沒有更新的意念和屬靈的洞悉力,能「察驗」出孩子們每天所接觸的傳媒,包括:電視、電台、網路、雜誌、漫畫和光碟,給孩子們灌輸的信息、意識是不是健康的?是否合乎神的旨意?

父母必先心意更新,才能指導孩子去分辨甚麼是美好的事,甚麼是叫天父喜悅的事。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未懂得自己去分別之前,責任在父母身上。電視和電影打出PG兩個英文字母,是要求父母給孩子引導,分辨節目中有影響孩子的情緒、心理和思想的內容。父母會去引導嗎?沒有標明PG的書刊、網站和電視節目,就全適合孩子看嗎?

對孩子最佳的引導,是以身作則。讓孩子模仿父母,以父母為榜樣。首先,可以在上網、看電視和閱讀的習慣上,起示範的作用;讓他們明白甚麼叫做「節制」,甚麼叫做「智慧的選擇」。父母還有一件應該要做的事,就是帶頭關掉電視和電腦,與孩子共度全家都期望和享受的家庭時間。那是神性不可侵犯的時間,屬於全家,也屬於神的。因為全家都會「轉台」,調頻到屬天的波段,敬拜天父、讀聖經和禱告,學習那些「完全的事」,以天父為模仿的標準。

屬主的父母,不要把鑄造孩子的品行和價值觀的責任隨手交給傳媒;那是神託付給父母的責任。如果父母不關心,不肯付出時間去建立孩子,傳媒就會越俎代庖替你去按它的模式去教孩子。

羅錫為牧師

 

轉載自:《給孩子15個A+元素》

MingPao_16Aug_F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