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年12月29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逃學威龍」是周星馳在1991年主演的電影,故事講述一名28歲的警員,假扮中學生混入學校偵破及瓦解一個犯罪集團。當中描述他學習上的困難和不想上學的情況,過程中當然離不開周星馳電影的一些特色,例如:緊張刺激、動作和搞笑等。但在現實中的「逃學威龍」則不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模樣,是夾雜著學童、家長和學校的困難、眼淚和辛酸而形成的。
學童不上學概況及原因
研究顯示,學童不想上學的數字近年有上升的趨勢,這亦吻合筆者觀察到近年在這方面求助的個案增多。另外,研究亦指出不想上學的中學生比小學生多,這也不難理解。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小學生比中學生較願服從權威;因這發展階段的兒童的特性是較「聽話」,很想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讚許。縱使有些小學生心裏不想上學,一般來說,他們的年紀還未敢真的曠課。但當他們去到中學階段,就開始因著不同的原因而真的不上學了。因青少年期當中,身體、情緒、思想及人際關係起了很大變化,不想上學的原因可以包括:繁重的功課壓力、朋輩的問題和影響、家庭和感情問題、性傾向發展的困擾、自我形象問題、校園欺凌、沉迷上網、吸毒、社交焦慮或情緒精神問題等。而這些原因可以是牽涉學生本人、家庭、同學或學校等因素在內,有些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更可以是眾多因素夾雜而成,不一定只有單一因素。
例子分析及出路
例如:一個學生自小性格比較怕事,不懂表達自己的需要。在家中父母不需要他提出,凡事已自動為他安排妥當;他只需在學習上達到一定的成績,家長已很滿意。小學階段沒有大問題,及至上中學後,因不懂與人相處而被同學欺凌。他不知怎樣面對,起初亦沒有向老師或父母提及,只是每天也說不想上學。在家開始不想完成功課,只想在房間上網打機和看電影,直至深夜不願睡覺。每天早上不願起床,要不是遲到,便索性不上學。父母每天早上起來也要和他爭持一番,上學還是不上學?
父母深覺兒子自上了中學開始不「聽話」,沉迷打機和無心向學,覺得他變壞了。學校方面,開始接觸家長要求注意其兒子曠課問題。學校社工跟他傾談及與班上其他學生瞭解事件始末,發現他已被班中一些同學欺凌了一段時間。
這是個常見個案的綜合例子,反映了一個學童不想上學的複雜成因和當中牽涉的人和事。如果要幫助不願上學的學童,家長可多與子女溝通,不宜妄下判斷,不能簡單以「不聽話」、「打機」和「無心向學」等去理解他,必須細心聆聽子女的心聲,或許會發現一些我們從沒想過的狀況,發現子女不易表達的苦衷,了解到有沒有上面提及的成因。假如家長在了解子女的過程中有困難,有需要時可尋找學校社工或心理專家的協助。待把問題徹底瞭解後,家長可看看是否需要與學校一起尋找合適的方案,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幫助子女解決逃學問題。
檢視學童壓力
另一方面,在香港不難聽聞有些父母由幼稚園開始,已為子女把時間表編得密密麻麻。每天除了上學,還要參加補習班和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以致學童每天疲於奔命,不懂享受童年時無憂無慮的生活樂趣。或許作為家長,也是時侯檢視一下自己,會否給予子女過大壓力,令他們對學業已產生一種抗拒的心態。再加上,學校愈來愈多及繁重的功課要求,學童不想上學真的一點也不奇怪。
反思、再問
也許我們作為家長會覺得,整個社會學習制度也是這樣,我們只能跟著這個大方向行,否則,會落後於其他人;而作為小市民的我們,又可以怎樣呢?或許本年「五個小孩的校長」這套以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迪。故事講述一位本在一所國際幼稚園工作的校長,因對現今教育制度感意興闌珊,甘願接受月薪$4,500港元工資,成為「全香港最低薪幼稚園校長」。她成功挽救了一所原本面臨殺校,只剩下五位學生的鄉村幼稚園。這故事令我們不能不重新思考甚麼是教育、甚麼是學習、師生關係的重要性、學校的基本責任,現今的社會和教育制度出了甚麼問題等。很值得家長、學校和教育當局再一次對我們的學生和教育作出全面性思考。
譚日新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美國紐約州 持牌臨床心理學家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 副院士及認証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