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情》當「逃學威龍」遇上「五個小孩的校長」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1229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逃學威龍」是周星馳在1991年主演的電影,故事講述一名28歲的警員,假扮中學生混入學校偵破及瓦解一個犯罪集團。當中描述他學習上的困難和不想上學的情況,過程中當然離不開周星馳電影的一些特色,例如:緊張刺激、動作和搞笑等。但在現實中的「逃學威龍」則不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模樣,是夾雜著學童、家長和學校的困難、眼淚和辛酸而形成的。

學童不上學概況及原因

研究顯示,學童不想上學的數字近年有上升的趨勢,這亦吻合筆者觀察到近年在這方面求助的個案增多。另外,研究亦指出不想上學的中學生比小學生多,這也不難理解。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小學生比中學生較願服從權威;因這發展階段的兒童的特性是較「聽話」,很想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讚許。縱使有些小學生心裏不想上學,一般來說,他們的年紀還未敢真的曠課。但當他們去到中學階段,就開始因著不同的原因而真的不上學了。因青少年期當中,身體、情緒、思想及人際關係起了很大變化,不想上學的原因可以包括:繁重的功課壓力、朋輩的問題和影響、家庭和感情問題、性傾向發展的困擾、自我形象問題、校園欺凌、沉迷上網、吸毒、社交焦慮或情緒精神問題等。而這些原因可以是牽涉學生本人、家庭、同學或學校等因素在內,有些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更可以是眾多因素夾雜而成,不一定只有單一因素。

例子分析及出路

例如:一個學生自小性格比較怕事,不懂表達自己的需要。在家中父母不需要他提出,凡事已自動為他安排妥當;他只需在學習上達到一定的成績,家長已很滿意。小學階段沒有大問題,及至上中學後,因不懂與人相處而被同學欺凌。他不知怎樣面對,起初亦沒有向老師或父母提及,只是每天也說不想上學。在家開始不想完成功課,只想在房間上網打機和看電影,直至深夜不願睡覺。每天早上不願起床,要不是遲到,便索性不上學。父母每天早上起來也要和他爭持一番,上學還是不上學?

父母深覺兒子自上了中學開始不「聽話」,沉迷打機和無心向學,覺得他變壞了。學校方面,開始接觸家長要求注意其兒子曠課問題。學校社工跟他傾談及與班上其他學生瞭解事件始末,發現他已被班中一些同學欺凌了一段時間。

這是個常見個案的綜合例子,反映了一個學童不想上學的複雜成因和當中牽涉的人和事。如果要幫助不願上學的學童,家長可多與子女溝通,不宜妄下判斷,不能簡單以「不聽話」、「打機」和「無心向學」等去理解他,必須細心聆聽子女的心聲,或許會發現一些我們從沒想過的狀況,發現子女不易表達的苦衷,了解到有沒有上面提及的成因。假如家長在了解子女的過程中有困難,有需要時可尋找學校社工或心理專家的協助。待把問題徹底瞭解後,家長可看看是否需要與學校一起尋找合適的方案,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幫助子女解決逃學問題。

檢視學童壓力

另一方面,在香港不難聽聞有些父母由幼稚園開始,已為子女把時間表編得密密麻麻。每天除了上學,還要參加補習班和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以致學童每天疲於奔命,不懂享受童年時無憂無慮的生活樂趣。或許作為家長,也是時侯檢視一下自己,會否給予子女過大壓力,令他們對學業已產生一種抗拒的心態。再加上,學校愈來愈多及繁重的功課要求,學童不想上學真的一點也不奇怪。

反思、再問

也許我們作為家長會覺得,整個社會學習制度也是這樣,我們只能跟著這個大方向行,否則,會落後於其他人;而作為小市民的我們,又可以怎樣呢?或許本年「五個小孩的校長」這套以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迪。故事講述一位本在一所國際幼稚園工作的校長,因對現今教育制度感意興闌珊,甘願接受月薪$4,500港元工資,成為「全香港最低薪幼稚園校長」。她成功挽救了一所原本面臨殺校,只剩下五位學生的鄉村幼稚園。這故事令我們不能不重新思考甚麼是教育、甚麼是學習、師生關係的重要性、學校的基本責任,現今的社會和教育制度出了甚麼問題等。很值得家長、學校和教育當局再一次對我們的學生和教育作出全面性思考。

譚日新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美國紐約州 持牌臨床心理學家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 副院士及認証輔導員

 

MingPao-29Dec-output.jpg

《綠洲忠言》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怒雲 (Final)

2015年的環保大事,聚焦於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召開的氣候變化國際高峰會。

中國古籍《孟子.告子上–孟子見梁惠王》篇最能點明箇中之理:「…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設若國家領袖只顧「何以利吾國?」社會領袖、精英和商界只顧「何以利吾家?」而普羅大眾只顧「何以利吾身?」上下交相征利,地球生態和人類的命運危矣!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最近走訪西非洲的肯尼亞,特別到聯合國的地區辦事處參觀並發表演講,他非常關心即將在巴黎召開的氣候變化國際高峰會:「…氣候變化嚴重影響到環境、社會、經濟、資源分配和政治,牽涉及全世界,所以,全人類無分強弱國家、個人或團體,都需要優先關注,及時應對挑戰,否則災難堪虞!」

過去二十年來,氣候變化日益明顯,國際會議談了又談,始終不能達成合一的行動方案,核心問題仍在於自私自利!發達國家不肯履行歷史責任率先減排,更不願慷慨落實對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而落後國家也不見得真心支持,總要想些藉口去推卸或減輕承擔;更有甚者,就是打算坐享其利。很多NGO又何嘗不是?總之大家都有個如意算盤!

環境保護,始終要「從心做起」!

綠洲忠言你要謹守你的心,勝過謹守一切,因為生命的泉源由此而出。〈箴4:23〉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綠洲忠言》願我們平安!

FullSizeRender

巴黎發生了慘痛的恐怖襲擊,謹向死難者的家人致以誠摯的慰問。

但願連串政治事件不會影響下星期在巴黎舉行的氣候變化高峰會,否則,除了籌備經年的心血毀於一旦,因而延誤了要處理的氣候變化應對工作,可能更加生靈塗炭,影響子孫,哀鴻遍野!

隨著人類活動在過去幾十年的勃興,氣候變遷之逆勢不易扭轉。根據我八次前往北極、三次前往南極進行科研觀察所得,地球兩極地帶關鍵地影響著氣象、洋流、生態和棲存生境,環境變遷帶來的破壞尤其令人擔憂。

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包括極地冰雪融化引致海平面上升和厄爾尼諾現象的激化、生態鏈受到干擾而產生連鎖斷落、食物金字塔和能量轉移系統損壞淆亂、更多外來入侵品種對生物多樣化的威脅等,環境現況真是岌岌可危。單靠政治不能解決種種問題,由科技發展帶來的環境災難,關鍵仍在於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務實地創新和改革科技。期待各國投入更多資源、培訓人才,製造社會風氣,在多個學術領域,如工程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綠色生產、環境評估和管理上鑽研,落實可持續的發展,補充現代文明的缺欠,力挽狂瀾。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抹去苦痛,迎向人類生存前所未有的險況,靠的是熱誠、合一、遠慮和坐言起行!

綠洲忠言﹕
水流因冰塊融化而混濁,有雪隱藏在其中;天氣一暖溪水就消失,氣候一熱就乾涸。商隊順溪而行,結果偏離原道,走到荒野之地而死亡。〈伯6:16-18

願賜忍耐和安慰的 神,使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羅15:5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綠洲忠言》自彰則卑,自遜方明

Colorful peacocks

孔雀(Pavo Spp.),雞形目、雉科,盛產於印度,棲居於中國後廣獲飼養,由於羽光豔澤,耀冠昂亮,尾巴開屏時顯出彩色花紋,有傲睨之氣,廣為古代貴族和商賈所喜。《聖經》記載,他施船隊亦以它作為貢品,向所羅門王呈獻〈王上10:22;代下9:21〉。

雲南省的香格里拉是盛產孔雀之都。原來孔雀分為藍冠和綠冠兩種: 綠冠數量稀少,受到國家保護野生物的法律所蔭障,不容獵殺、破壞其棲息地和在無許可證下販售;藍冠孔雀較易繁殖,暫時不受保護規管,有商人甚至以它的營養價值豐富、肉質堪比牛羊為推銷,除觀賞之外,奉為佳餚美食,投資農場工廠化地大量飼養。同一品種,彼此命運真有天淵之別!

其實我們也不須因此而耿耿於懷,因為生態系統中各人和各物均有獨特位份,際遇和貢獻總不會完全相同。在一個大企業裡,CEO和洗手間的工人同樣值得尊重,說到底大家都是「搵兩餐溫飽」而已,是人力市場中「工種不同」和 「供應與需求關係」所造成的差異吧。只要安心和熱誠地工作,成全使命,各盡其職,同樣有快樂和滿足感!潮水有起有落,仍舊是在海洋;「眾人皆祭司」,人生何須強求?

綠洲忠言﹕
有人到死的時候仍然氣力充足,享盡平靜與安逸。〈伯21:23〉

你們得救在於悔改和安息,你們得力在於平靜和信靠。〈賽30:15〉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綠洲忠言》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北極光「極光」(aurora)是一種自然奇景,在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入夜後電磁粒子束在天空閃爍耀舞,有不同的顏色和形態,煞是好看!

從美學來說,極光或成為弧狀、帶狀、雲朵狀、幕狀紗與放射狀,主要由於高能宇宙粒子,與大氣「熱層」中的原子,在離開地表85公里以上範圍內碰撞,造成一種磁電發光現象。帶電粒子來自磁層和太陽風,受到由南、北「地磁極」發出的磁力線引導,集聚成束,在離開地磁極10°-20°經線、3°至6°緯線這個區域內產生極光。由於「地磁極」並不等同「經緯極」,而極光是必須站後一點才看到全景,所以有時在緯度較低地區會比在北極圈看得更加精釆。

古代的中國人、日本人、希臘人、羅馬人都曽用文字描述極光的狀況。愛斯基摩人沒有文字,口傳說法是「鬼神引導死者靈魂上天堂的火炬」。總之,這種絢麗的自然現象令人對造物主更加尊崇和讚頌,而科學家也相信很多星球亦會有類近的奇景。

極光直接影響到電波通訊、纖纜傳輸和供電穩定。道理很簡單,它猶如電視的「二極管」一樣,在兩個極間發放電波和輻射。所以,極光的出沒已可以科學地監測和預報。最新研究發現,極光還影響到氣候、環境生態和動物生理。受太陽耀斑爆發影響,有時連熱帶地區都見到極光。其實,在極地的白天,只要光影適宜,亦可細看到如七色彩虹的繽紛妙象呢。

綠洲忠言 ﹕ 他發雷聲響遍天下,也發電光閃到地極。〈伯37:3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綠洲忠言》窈兮冥兮 有精有信

Bear unpleasant_unpleasant bear (Final)

極地回來,很多人問我一個「難題」: 有沒有看見那骨瘦如柴的北極熊,牠是否飢餓得四處徘徊?北極這麽大,資源這樣多,北極熊十分罕見,遇到了也危險,真是避之則吉,怎可能碰上那由媒體刻意攝下的「代表作」?媒體的影響力真大!

熊類是陸上最龐大的肉食性動物。但北極熊(Ursus maritimus)與棕熊和浣熊不一樣,牠擅於游泳,在冬季也生猛活潑,以海豹、魚類和其他濱海生物為食,因此很多學者把牠界定為「極帶海洋生物」。在淺黃至雪白的毛皮覆裹下,北極熊的體重可高達800公斤,手和腳的掌煮有尖爪。儘管軀型龐大,北極熊奔跑時速約40公里,泳速每小時10公里,續航力達100公里,有時在離岸數公里外亦見其芳踪。牠刻苦而靈活,平均夀命約30歳。在北極旅途探索必須㩦獵槍傍身,只宜護身,千萬不要滋擾和挑釁。

《聖經》中記述的熊類〈王下2:24;撒上17: 36-37〉,當然不會是指北極熊;經考據分析,應該是指「狗熊」。「我們都咆哮如熊,悲鳴像鴿子;我們等候公平,卻沒有公平;指望拯救,拯救卻離我們很遠。」〈賽59:11〉。因著人類的種種不義,「那日就像一個人避過了獅子,卻遇上了熊;回到家裡,手靠在牆上,卻被蛇咬。」〈摩5:19〉以愛和聖潔為核心的救拯,那才是可持續發展之本!

綠洲忠言 ﹕ (在聖山上面)牛必與母熊一同吃食,牛犢必與小熊一起躺臥;獅子就像牛一般吃草。〈賽11:7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綠洲忠言》以靜徐清 以動徐生

The sound of Nature

鳥類是恆溫性的脊椎動物,所以不必像爬蟲類般需要冬眠,但會因應溫度和糧食等環境因素,自我調整種群數量,又或藉著季候遷徙,有智慧地尋覓理想棲息。

鳥類是卵生的,所以牠和胎生性的哺乳類動物有所區分。飛禽有羽毛和翅膀,翱翔天際,令人好生羨慕。鳥類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物之一。創造的第五日,上帝讓各種飛禽和海洋生物存在於世間〈創1:20-23〉。《聖經》中有300多處談到鳥類,涵蓋超過30個品種。

《聖經》對鳥類有很多「擬人化」的寫法,而宗教上的定性,在於那個品種是否帶有劫掠、捕掠和乞食的品格,又或是否合乎人類進食的衛生而定。有趣的是: 不符合以上兩個標準的走獸、家畜及鳥類,一般在「外邦人」中都視作為膜拜的偶像。與上帝的良好關係,源於自己是否認同上帝聖潔與仁愛的品格;信仰並不抽離於人類和萬物的生活,反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必須與罪惡的品性說「不」,才得蒙上帝的喜悅和救贖。

「以靜制動,以動謀生」,在生動的日子中秉持信望愛,得著力量後歸根於靜,完成親近上帝的周期。從鳥類我們可以見證大自然的精奇奧妙,也學懂如何鍛鍊自己屬靈的品質!

綠洲忠言 ﹕ 要解救自己,…像飛鳥脫離捕鳥人的手。6:5〉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綠洲忠言》夫物芸芸 復命歸根

瀚

去過南北兩極的人,莫不對燕鷗(Sterna paradisaea)留下深刻印象。這種鳥每年有兩個夏天,可卻得來不易,因為牠們每年6至8月停留在北極圈,繁殖產卵和培育幼兒之後,為了追逐溫暖的陽光和空氣,不惜「連根拔起」,翱翔飛越赤道,到達南半球最遠的大洋去棲息覓食,單途航程便及24,000英里,至次年2月底時才再北返歸航。以其平均壽命20年計,每年繞著地球兩極,縱橫一生飛行的途程約等於從地球往返月球一回,真的「風霜撲臉」!至今科學家仍然未能解開的謎團,包括為何牠們要迢迢萬里遷徙?牠們怎樣結隊成列、彼此聯繫、對抗天敵?如何能夠準確定位導航?百千研究尚未有系統性的定論。小小雀鳥已經如此高深莫測,只嘆大自然真的偉大奧妙!

觀鳥的人,每逢稍踏近燕鷗的巢窩,牠們的「哨兵」便會「嗚嗚」發出警號,不一會兒,「戰鬥機組」迎風群起,只需在天空稍作徘徊,便可瞄準目標,列隊向敵人俯衝啄撃,甚至乎投彈(糞便)轟炸,直至成功驅逐侵略者才停止。所以,燕鷗雖然紅嘴白毛,尾如剪刀分叉,外觀馴良討愛,卻絶不可欺!上帝創造的自然界,自古至今都蘊含了自衞、自強、團結合群、彼此分工、秉持信念、堅守價值,甚至乎為道犧牲等天理和價值觀,冥默之中,衪會按時用智慧指示我們。

斯托得牧師(Rev. Dr. John Stott)也是一位自然熱愛者,足跡遍及各大洲。宣教牧養之餘,他曾到南大洋觀鳥,還寫了一本書,名叫“The Birds Our Teachers: Biblical Lessons from a Lifelong Bird Watcher”(Baker Books,2001),靈風暢溢!謹向各位推薦!

綠洲忠言 ﹕ 所有和你在一起有生命的活物:飛鳥、牲畜和一切在地上爬行的動物,你都要帶出來,使牠們可以在地上滋生、繁殖,也可以在地上增多。〈創8:17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綠洲忠言》聲雜耳聾 心邪路歪

9oct

狐狸穴居於荒野,毛幼滑而有光澤;嘴尖眼媚,秋波流轉,令人心醉。這動物雖然肢體纖短,但跑動迅速,在情緖高漲時常常擺動高聳的尾巴,魅影幽迷。

正因為狐狸的樣子可愛,反令人生出恐懼戒心。由於它遇上天敵便會在肛門發放惡臭,溜之大吉,有人便大造文章,謂其「狡滑和陷人於不義」,冠上惡名,誠屬不幸!

「人之初,性本善」(王應麟:三字經)。孟子的思想與基督教「人類本有上帝的屬性」非常吻合。狐狸何罪,為何以「妖精」稱之?其實是人類犯罪自大,乃至於本性遷壞,更常常諉過於他人。我在北極見到的銀狐十分可愛,它的學名是Alopex lagopus別名藍狐或雪狐,在寒冷的苔原地區常以鼠、兔、魚、鳥蛋和漿果為食。它原不犯人,卻因為身上美麗的皮毛和趣緻的臉龐,反成為市場上爭相競獵的「高檔貨」,真令人慨嘆!

巴勒斯坦產的狐狸有「埃及狐」與「黃狐」二種。〈太8:20;哀5:18;士15:4〉。上帝曾藉「廢墟中的狐狸」〈結13:4-6〉作喻,斥責那些不盡責和以虛言蜜語去誤導以色列民的假先知們。穹蒼悠悠,最懂得「指鹿為馬」偽術的人,就是那些稍有權柄和智慧、但說話卻擲地有聲的野心家!

綠洲忠言 ﹕ 我的嘴唇決不說不義之言,我的舌頭也不講詭詐之語。〈伯27:4〉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綠洲忠言》知常容,道乃久

12

在超強颶風肆虐破壞新奧爾良十周年的前後,美國政客一窩蜂關注起氣候變化問題。前總統布殊回到了受災嚴重的地區慰問老百姓,而現任總統奧巴馬則推動新的清潔能源法案,並親到亞拉斯加視察北極圏冰川。其實,民主及共和兩黨,正默默部署各自的環保政綱,及早為明年的總統競選拉票。

膚淺的「政治騷」常有反效果,因為它會提醒選民你們從前不做事情,現在才功利地聊以交代,反之,可能對你們將來是否真心真意的去幹,劃上了巨大的問號。不過,事情亦反映美國這個一向對氣候變化問題持冷漠和相重標準的大國,人民逐漸覺醒到環保的切身關係,我們很希望它能夠持之以恆!

我剛從北極做完科研考察返港。在我過去八次的旅程中,最親切與我們每天接觸的動物,非海鷗莫屬。這種飛禽在中文聖經上譯為「魚鷹」,是被列為不潔的動物〈利11:16;申14:15〉,主因是它若找不到鮮魚進食,就會覓動物的腐屍為糧。其實海鷗並非兇殘,是因為漁民把魚網掠,並且把它驅走趕絶,才不得已吃死掉了的腐屍罷了。有新鮮肉誰不愛吃?在北極圈天高海濶,魚產豐饋,我們看到海鷗在藍天白雲間遨翔,何等灑脫?只要冰封未至,大自然依舊生趣蓬勃!

我們不要隨便把人或事物範本定型,因為這定型的範本往往是由我們的主觀和偏見所建構出來。政治是互動和流動(Dynamic)的,對氣候變化和環保的態度亦可以與時並進,我們能不把自然萬物,包括了冰川和候鳥,亦看成為「鄰舍」,以大愛彼此包容,共存共榮?

綠洲忠言: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存不息的。〈林前13:7-8上〉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