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管理學~渡過難關

當我們身處經濟景氣時應積穀防饑,每月將少量儲蓄作為預備應急資金存於銀行內(即不作風險投資);並訂立一個指定目標金額,例如預備三至六個月的基本生活費用。若所從事的工作行業容易受經濟衰退打擊(例如建築,奢侈商品及服務業等),並且作為家庭收入支柱,這一點尤其重要。若加上你是自僱人士,則應預留更多的應急資金,例如一年的基本生活費用。

當經濟衰退期間,股票價格通常會急劇下跌,預先分散投資可降低當中的風險。低風險債券和貴金屬通常受衰退影響較少,能發揮保護資產價值的作用。若衰退期間仍有多餘資金,可選擇購買信譽良好公司的股票,當它們從經濟衰退中恢復過來時,便會有機會升值不少。

如果有工作的,就不應該鬆懈,要成為更努力積極的員工。不但可以嘗試尋找幫助僱主省錢的方法,同時亦可以擴大自己的人際網絡,當萬一被解僱的時候,所擁有的網絡便可能會為你提供幫助。如果沒有工作的,便應該集中精力減少開支,用空閒時間參與義務工作,幫助一些有需要的組織機構,回饋社會。

總括而言,我們最重要的是不要讓恐懼控制你,不安的情緒會容易減低你工作的靈活性,也會使你人際關係變得緊張。我們可以用一個開放的態度,向家人說明自己的財務狀況,更可以為孩子樹立榜樣的,向他們展示一個家庭如何在困難時期團結在一起,讓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我們還要記得要常感恩所擁有的東西,數算主恩,讓心裡滿載恩典,以蓋過內心的疑問、恐懼、後悔、不滿與苦毒。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 4﹕12-13〉

李樹甘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談天說道」失業、裁員、經濟衰退之下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把自己的平安賜給你們;我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給的。你們心裡不要難過,也不要恐懼。」《聖經新譯本》〈約翰福音14﹕27〉

編輯﹕謝芳
相片﹕鄺保強醫生

免疫力

司徒永富博士
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主席

2020年對於不少人來說,都是不容易過的一年,我們遇上了百年一遇的疫症,直至執筆之時,全球依然處於疫症爆發的高峰期,不少人想,也許我們最終能夠克服病毒,但是病毒導致全球經濟停擺,帶來不可逆轉的重創。以航空業為例,擁有70多架飛機的泰國航空早前宣布出售旗下34架飛機,也就是差不多佔其機隊的50%;本身發展蓬勃的郵輪業也是疫症的重災區,至今已經超過20艘郵輪被變賣,另外有十艘郵輪被永久拆毁。上面的例子只是環球經濟衰退的冰山一角,整個世界的經濟其實是一個供應鏈,一環扣著一環,無一倖免。從事餐飲、娛樂、零售、旅遊、航運等行業的從業員活在失業、被迫休假、減薪、恐懼隨時被裁的心理壓力是空前的,面對如此的逆境,我們應該如何自處和應對呢?

最近接觸得最多的一個名詞就是「新常態」(new normal),意即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我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變化。新常態下的新生活方式包括不接觸的消費行為(例如網購、外帶)、缐上溝通、在家工作和在家學習(WFH和SFH)、多重收入來源(例如沒穩定的全職工作,成為slash 一族)、件工式收入等。而新生活方式一但出現,只會帶我們去了新的境界,不大可能回復舊日「常態」,例如有大學校長已呼籲教授的教學錄像在網路公開,讓同學隨時學習和重溫,而學習模式更應結合缐上缐下(部分課堂部分在缐);又例如有大企業如Facebook 和渣打銀行已計劃長期讓大多數員工在家工作。在未來極短期間,林林總總的轉變是必然的,對我們最大的挑戰是:我們是否有心理準備迎接這改變?

相信也有不少人的現狀雖然尚未燒到埋身,但心態上卻猶如燒著了一般的著急,我想與其恐懼不如預備,就正如耶穌用十個童女比喻天國有如新郎隨時到來,有五個童女心中有數,甚至為會有機會遲來的新郎預備更多的油,另外有五個躲懶貪睡的童女有燈卻沒有預備更多的油,後果成為強烈的對比。〈太25﹕1-13〉老套一句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在今次「疫」境中,全球經濟差不多停擺一年,不少人仍是靠著「食老本」的心態生活,每天想著疫情過去,一切如常,可以說工作態度仍是不思進取,君不見現在還是有不少食肆衛生環境欠佳、服務態度依舊奇差。我們是時候認真地思考如何真正持久地提升自己的「抗疫力」以面對未來更多的挑戰。以美國Netflix網飛公司為例,他們好像沒有受到今次疫情影響,不斷有新影片上架,業績也節節上升,相反其他電影公司則由於疫情關係,拍攝工作停頓,導致沒有新的電影上畫,供應鏈斷絕,嚴重影響了業績。傳媒向Netflix查詢時, Netflix表示他們的影片發放計劃預先已經準備好,基本上直至2021年影片上架數量和質素也不會受到疫情影響,因為拍攝基本上已經完成,現在只是進行後期的製作。從Netflix事例,他們為未來做準備並不是短期的,他們已經為未來最少兩年作好準備,即使遇到突發情況導致拍攝停頓,也不會影響他們的影片製作,這告訴我們及早預備的重要性。

回到打工仔的角度,我們也應該趁這段時間增值自己,因為我們預計面對未來的挑戰必定會更大,正如文首所說,這場疫情已經改變了既有的商業和生活模式。我們要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必須要讓自己學習更多的技能,這些技能也許是從來沒有考慮過需要的,例如在家工作時,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利用網上會議軟件。我們也要學習如何利用網上環境和公司其他同事進行溝通交流,而不需要面對面的接觸,這些不是深奧的知識,但卻是未來職場萬不可少的求生技能。我的一位姪兒週末都忙著上兩個課程,一是日文,一是中藥配藥,她本身的工作是金融從業員呢。又有一位好友正在利用閒餘進修40小時的調解證書課程。

「一埸疫情,讓我們明白:未來併的不是學歷、不是權力、不是實力,拼的是免疫力。」這是我在一茶餐廰的衛生間看到的,頗有智慧呢。

在逆境困局裡敏銳精神心理狀態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最近香港不斷有大規模的裁員,市面亦見不少商店結業,政府的失業統計數字一再上升。這些情況看在心裡,大家都很鬱悶,擔心事情不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今年初農曆新年時大家都希望疫情到夏天可以停下來,好像十七年前「沙士」一樣,誰知期間短暫的放鬆,換來更凶猛的第四波傳播,沒有人知道明天會如何,困難何時會過去。

身處這樣的困局,出現負面情緒和不安的心情是正常不過的。但這樣的心理狀態會引起連鎖反應,看事情會更加負面,正面的消息我們不上心,不好的事情卻深入我們的思想中,感覺前面是沒有出路的丶是絕望的。其實,我們可以選擇一下每天接收的資訊,負面的「知道便可以」,不用深研,正面的可以多加留意,平衡自己的心境。

未必人人都能敏銳察覺到自己的精神心理狀態改變,但身邊的人往往更容易看到自己「精神恍惚」丶「失魂落魄」和「脾氣變壞喜怒無常」,如果被別人提醒就要虛心接受和反思。「身體最誠實」:有些時候我們的身體會因應壓力而出現種種不適,除了關心是否身體起了毛病,也要留心這些是否精神情緒困擾的訊號。當年我在大學讀書期間,時有胃痛的問題,後來發現胃痛常常是每十星期發作一次,這個原來和醫學院三年班以後每十星期便考一次試有關的!每年都有相當數目的醫科學生未能如期畢業,壓力可不少啊。但在往後的日子,「胃痛」卻成為一個對我很有用的警號,提醒自己在極忙碌和緊張的日子,要「停一停丶想一想」,調整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節奏,以免「小病變大病」。

許多人在能力所及時都會幫助身邊的人,但較少人在遇上困難時願意主動求助和接受幫助。「唔想麻煩人」只是表面的理由,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求助是弱者」這個想法根植在大部分人的心㡳!但任何人都有低落的時候,永遠都只表現自己美好一面的人只是在慣性假裝而不是真強者。年青時我有一位好朋友,他極有才華又經常助人,但後來因失戀而情緒跌入谷底,身邊許多好朋友都想幫助和開解他,但他閉關收起自己,沒有人能接觸到他。一段日子後我們幾個朋友終於找到他,大家可以面對面的對話,他最後說出心底話:「只可以我幫人,唔要人幫我!」但他悟性高,不用朋友的提示,也明白這個心結其實是一種深層次的驕傲,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享受一種優越感。我們看到他在這事以後是有明顯的改變,助人是出於對別人的真誠關心,今天的他已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專業投資人。盼望我們所有人都是樂於助人的「仁者」,又是勇於面對困難和求助的「勇者」。

「談天說道」經濟衰退與裁員

「耶穌說:『光在你們中間的時間不多了。你們應當趁著有光的時候行走,免得黑暗追上你們。在黑暗中行走的人,不知道往哪裡去。你們應當趁著有光的時候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的兒女。』耶穌說完了這些話,就離開他們隱藏起來。」《聖經新譯本》〈約翰福音12﹕35-36〉

編輯﹕謝芳

根據政府統計處7月20日發表的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顯示,過去兩個月的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達6.2%,超過15年來的高位;而就業不足率則上升至3.7%,接近17年來的高位。的確,從2019年至今,整個社會陷於多事之秋,由香港社會事件、中美貿易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嚴峻……,社會、經濟承受著一波又一波的衝擊和衰退,城內的人心惶惶,如何「保飯碗」更成了營運機構和打工一族的焦點。大家如何在這不景氣的大環境之下「同舟共濟」,一起尋求出路,拒絕將「私利」作節流之舉?今期有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博士以「疫情下同舟共濟」為題,撰文分享。

疫情、失業、經濟下滑

李樹甘博士指出﹕「工作生活是個人和集體互動的基礎,人們透過賺取收入和消費,參與社區的經濟活動,所以就業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失業會影響個人、家庭、社區和整個社會的生活。長時間失業令員工職業操守、工作技能、職場網絡、積累公司運作的經驗與知識、公司文化磨合能力、與其他員工和團隊的優勢互補等『企業特定的人力資本』會下降,對年青僱員的『人力資本』影響更大。高失業率不但減低勞動生產力、經濟產出與政府財政收入。不少實證研究還確定失業會增加社會成本,影響生理和心理健康,增加潛在的公共衛生開支,例如瑞典在2007-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後的研究發現,失業比就業人士更多使用公共衛生服務。此外,亦有研究發現父母失業可能長期影響兒童學業成績、健康和未來就業前景;而持續失業更可能與犯罪活動,甚至家庭破裂有關,所以「保就業」,尤其是維持基層的工作十分重要,這應是政府民間的其中一個共同目標。

根據政府統計處7月20日發表的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2020年3月至5月的5.9%上升至2020年4月至6月的6.2%,超越了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5.5%的高位,達到逾15年來的最高水平。就業不足率亦由2020年3月至5月的3.5%上升至2020年4月至6月的3.7%,為接近17年來的高位。其實,失業或失業率本身估算的數據已是低估,若弱勢失業者因找不到工作,『告老還鄉』或因無信心而無奈放棄找尋工作,就不算為勞動人口,不符合失業的定義,但這不能遮蓋沒有或減少工作的實況。今次疫情令大部分營商活動停止,勞力密集的服務性行業最受影響,基層員工所受影響更為明顯。

尋找裁員的其他替代方案

在經濟衰退時期,公司擔心入不敷支,經營難以維持;員工擔心失去工作,影響生計及士氣。由於疫情似乎仍在繼續,沒有明確知道何時結束,經濟困局會自我實現期望,形成螺旋循環效應,讓問題進一步惡化。僱主愈是預期危機是嚴重和長期的,他們就愈有可能裁員和削減開支。這反過來又會降低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使危機惡化。公司經營難免愈來愈趨向節流裁員的謹慎保守政策。筆者盼望裁員前盡可能嘗試尋找裁員的其他替代方案,如果員工接近退休年齡,他 / 她實際上可能不會反對減少工作時間。此外,全體員工包括管理層減薪,或用底薪加收入或利潤分成的薪金制度,營商環境好時分享努力成果,經濟衰退時降低薪金成本以留用更多僱員,以減少甚至不裁員。

僱主僱員「同舟共濟」之責

沒有員工,公司就無法取得成功,失去經驗員工將來不一定可聘回,再尋找合適的員工或要更大再招聘和再訓練成本。因此,員工是有價值的資產,應將他們視為利益相關者,而不僅僅是受僱用的員工,讓他們知道公司是多麼重視他們,提醒他們的生產力對公司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定期向他們發送祝賀電子郵件和口頭感謝,以表彰他們的努力和成果。如果公司正在裁員,現有員工通常不得不承擔更多的工作,故不斷認識到他們辛勤的工作是至關重要。如果無法再獎勵員工,可考慮多使用一些『小意思』,例如﹕感謝電子郵件。

在經濟衰退期間,員工對自己的未來過分關注是很自然的事,盡可能讓他們專注於自己的工作,減少對經濟的擔憂。讓員工集中精力尋找解決公司現有問題的辦法,而不是為它們煩惱。增設意見箱,鼓勵員工發表有助降低成本和保持公司財務安全措施的意見。誠實對待員工,向員工報告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如果局勢持續黯淡,雖然無法給他們工作保證,仍然是要讓他們知道情況。如果他們覺得隱瞞有關公司穩定性的資訊,他們會開始不信任,而不利公司的運作。

除非是經營獨資或合夥企業擁有者,僱主主要是公司、非營利組織、甚至在教會、福音機構裡,作為領導者、經理甚至董事,承擔著這個角色,不是作為擁有者,而是作為管家。管理者負責經營好業務,為股東或實際擁有者提供公平回報 (或良好價值),並做出可能對許多事項產生影響的負責任決策,包括僱用員工數目,難免有裁員舉措,這需要大量的祈禱,在適當時候有必要對特別需要被裁員工給予額外的經濟補償,聖經沒有規定僱主有義務提供工作,但有提醒要善待員工。聖經以弗所書5章5-9節,給了我們很重要的教導:『因為你們確實知道,無論是淫亂的、污穢的或貪心的,都得不到在基督和 神的國裡的基業。不要給別人用空言欺騙了你們,正因為這些事, 神的震怒必定臨到那些悖逆的人。所以,不要與他們同流合污。你們從前是黑暗的,現今在主裡卻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應當像光明的兒女。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即下屬要順從上司、員工要重視工作、僱主或管理層要善待員工,這是一幅很美的職場圖畫。盼望將來的衰退會比許多人預期要短,沒那麼嚴重,僱主能在限制下盡力量留住最多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