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把自己的平安賜給你們;我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給的。你們心裡不要難過,也不要恐懼。」《聖經新譯本》〈約翰福音14﹕27〉
編輯﹕謝芳
相片﹕鄺保強醫生
免疫力
司徒永富博士
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主席
2020年對於不少人來說,都是不容易過的一年,我們遇上了百年一遇的疫症,直至執筆之時,全球依然處於疫症爆發的高峰期,不少人想,也許我們最終能夠克服病毒,但是病毒導致全球經濟停擺,帶來不可逆轉的重創。以航空業為例,擁有70多架飛機的泰國航空早前宣布出售旗下34架飛機,也就是差不多佔其機隊的50%;本身發展蓬勃的郵輪業也是疫症的重災區,至今已經超過20艘郵輪被變賣,另外有十艘郵輪被永久拆毁。上面的例子只是環球經濟衰退的冰山一角,整個世界的經濟其實是一個供應鏈,一環扣著一環,無一倖免。從事餐飲、娛樂、零售、旅遊、航運等行業的從業員活在失業、被迫休假、減薪、恐懼隨時被裁的心理壓力是空前的,面對如此的逆境,我們應該如何自處和應對呢?
最近接觸得最多的一個名詞就是「新常態」(new normal),意即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我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變化。新常態下的新生活方式包括不接觸的消費行為(例如網購、外帶)、缐上溝通、在家工作和在家學習(WFH和SFH)、多重收入來源(例如沒穩定的全職工作,成為slash 一族)、件工式收入等。而新生活方式一但出現,只會帶我們去了新的境界,不大可能回復舊日「常態」,例如有大學校長已呼籲教授的教學錄像在網路公開,讓同學隨時學習和重溫,而學習模式更應結合缐上缐下(部分課堂部分在缐);又例如有大企業如Facebook 和渣打銀行已計劃長期讓大多數員工在家工作。在未來極短期間,林林總總的轉變是必然的,對我們最大的挑戰是:我們是否有心理準備迎接這改變?
相信也有不少人的現狀雖然尚未燒到埋身,但心態上卻猶如燒著了一般的著急,我想與其恐懼不如預備,就正如耶穌用十個童女比喻天國有如新郎隨時到來,有五個童女心中有數,甚至為會有機會遲來的新郎預備更多的油,另外有五個躲懶貪睡的童女有燈卻沒有預備更多的油,後果成為強烈的對比。〈太25﹕1-13〉老套一句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在今次「疫」境中,全球經濟差不多停擺一年,不少人仍是靠著「食老本」的心態生活,每天想著疫情過去,一切如常,可以說工作態度仍是不思進取,君不見現在還是有不少食肆衛生環境欠佳、服務態度依舊奇差。我們是時候認真地思考如何真正持久地提升自己的「抗疫力」以面對未來更多的挑戰。以美國Netflix網飛公司為例,他們好像沒有受到今次疫情影響,不斷有新影片上架,業績也節節上升,相反其他電影公司則由於疫情關係,拍攝工作停頓,導致沒有新的電影上畫,供應鏈斷絕,嚴重影響了業績。傳媒向Netflix查詢時, Netflix表示他們的影片發放計劃預先已經準備好,基本上直至2021年影片上架數量和質素也不會受到疫情影響,因為拍攝基本上已經完成,現在只是進行後期的製作。從Netflix事例,他們為未來做準備並不是短期的,他們已經為未來最少兩年作好準備,即使遇到突發情況導致拍攝停頓,也不會影響他們的影片製作,這告訴我們及早預備的重要性。
回到打工仔的角度,我們也應該趁這段時間增值自己,因為我們預計面對未來的挑戰必定會更大,正如文首所說,這場疫情已經改變了既有的商業和生活模式。我們要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必須要讓自己學習更多的技能,這些技能也許是從來沒有考慮過需要的,例如在家工作時,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利用網上會議軟件。我們也要學習如何利用網上環境和公司其他同事進行溝通交流,而不需要面對面的接觸,這些不是深奧的知識,但卻是未來職場萬不可少的求生技能。我的一位姪兒週末都忙著上兩個課程,一是日文,一是中藥配藥,她本身的工作是金融從業員呢。又有一位好友正在利用閒餘進修40小時的調解證書課程。
「一埸疫情,讓我們明白:未來併的不是學歷、不是權力、不是實力,拼的是免疫力。」這是我在一茶餐廰的衛生間看到的,頗有智慧呢。
在逆境困局裡敏銳精神心理狀態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最近香港不斷有大規模的裁員,市面亦見不少商店結業,政府的失業統計數字一再上升。這些情況看在心裡,大家都很鬱悶,擔心事情不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今年初農曆新年時大家都希望疫情到夏天可以停下來,好像十七年前「沙士」一樣,誰知期間短暫的放鬆,換來更凶猛的第四波傳播,沒有人知道明天會如何,困難何時會過去。
身處這樣的困局,出現負面情緒和不安的心情是正常不過的。但這樣的心理狀態會引起連鎖反應,看事情會更加負面,正面的消息我們不上心,不好的事情卻深入我們的思想中,感覺前面是沒有出路的丶是絕望的。其實,我們可以選擇一下每天接收的資訊,負面的「知道便可以」,不用深研,正面的可以多加留意,平衡自己的心境。
未必人人都能敏銳察覺到自己的精神心理狀態改變,但身邊的人往往更容易看到自己「精神恍惚」丶「失魂落魄」和「脾氣變壞喜怒無常」,如果被別人提醒就要虛心接受和反思。「身體最誠實」:有些時候我們的身體會因應壓力而出現種種不適,除了關心是否身體起了毛病,也要留心這些是否精神情緒困擾的訊號。當年我在大學讀書期間,時有胃痛的問題,後來發現胃痛常常是每十星期發作一次,這個原來和醫學院三年班以後每十星期便考一次試有關的!每年都有相當數目的醫科學生未能如期畢業,壓力可不少啊。但在往後的日子,「胃痛」卻成為一個對我很有用的警號,提醒自己在極忙碌和緊張的日子,要「停一停丶想一想」,調整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節奏,以免「小病變大病」。
許多人在能力所及時都會幫助身邊的人,但較少人在遇上困難時願意主動求助和接受幫助。「唔想麻煩人」只是表面的理由,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求助是弱者」這個想法根植在大部分人的心㡳!但任何人都有低落的時候,永遠都只表現自己美好一面的人只是在慣性假裝而不是真強者。年青時我有一位好朋友,他極有才華又經常助人,但後來因失戀而情緒跌入谷底,身邊許多好朋友都想幫助和開解他,但他閉關收起自己,沒有人能接觸到他。一段日子後我們幾個朋友終於找到他,大家可以面對面的對話,他最後說出心底話:「只可以我幫人,唔要人幫我!」但他悟性高,不用朋友的提示,也明白這個心結其實是一種深層次的驕傲,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享受一種優越感。我們看到他在這事以後是有明顯的改變,助人是出於對別人的真誠關心,今天的他已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專業投資人。盼望我們所有人都是樂於助人的「仁者」,又是勇於面對困難和求助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