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學」倫理 之 精神科心理治療(二)

「陳醫生,我現在要說的話從來沒有和其他人透露過,請你不要作任何記錄,在任何情況下也千萬不要讓第三者知道。」

心理治療的整個過程和使用藥物治療類近,治療者有需要細察相關的倫理考慮,避免道德困境的出現,盡可能轉化困難處境為推進治療的機會。心理治療倫理考量,往往聚焦於治療者在治療過程中應有的專業表現,和在面對影響病者/受助者甚或第三者的情況下,治療者應盡的義務。當中涵概取得治療同意時要清晣溝通治療目標,恪守保密原則,細心把持治療者的角色界限,並與病者/受助者同行開創合符理想標準的治療旅程。

治療者與病者/受助者建立一種互信關係,是成功的心理治療的一個起始點。心理治療過程中的内容往往是非常私隱,極度個人和帶有強烈情緒反應。治療者的專業操守是通往有效的心理治療的重要基礎。理想的治療關係應該是一種平等伙伴的關係,取得治療同意時,應該讓病者/受助者參與訂立治療目標。使病者/受助者根本地離開困擾的情緒,回歸平順的個人生活。治療者都有不同的專業訓練與治療理念,加上進行心理治療的獨特埸境,在制定和溝通治療目標時,更需要小心時刻依從自決五步曲,讓心理治療在有效的同意下進行。

陳醫生面對在心理治療中有關恪守保密原則的要求,一個普遍在所有治療關係中的共同守則。隨著近年專業服務發展,如遙距治療,大數據科技對個人行為分析的不斷進步,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政府的服務規管,治療關係中的保密原則受到大小不一的衝擊。治療者有必要再思本身的專業角色,是單單向病者/受助者,還是要對家屬照顧者、社會價值和相關法例要求有所回應。獲取個人資料的目的有沒有凌駕性的道德考慮,例如更佳評估與治療,支援服務的加强,及避免第三者受到傷害。當然也需要平𧗾合法泄密產生的不良後果,如治療關係破裂,甚或病者/受助者離開治療。澳紐精神科醫學院的倫理守則第4條論及保護病人私隱,提到以下四點考慮;在治療情況下取得第三者的資料也受保密原則保護;只在罕有對第三者構成危險的情況下作合宜透露*;在改善病者治療前提下與同儕分享個人資料;對法庭的泛化要求提出質疑及設限。如此類推,不同專業團體,包括各國各地的精神科醫學學會和相關組織,都不約而同地對專業治療的保密原則設立嚴𧫴限制,保障醫患關係,增加互信。

*理據源自Tarasoff司法精神醫學事件

盧德臨醫生
前葵涌醫院院長

「精神醫學」倫理 之 精神科心理治療(一)

「陳醫生經常碰見一個在治療中的病人,在診所附近的咖啡室閒坐。她總會爭取機會與他交談,在社交場合中探究他多方面的個人生活。」

在精神醫學的領域,心理治療對幫助受著精神困擾的病者/受助者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理想的治療環境中,病者/受助者會接受精準的心理評估,有完成適當訓練的治療者,加上合宜的治療空間。結合以上三方面基本元素,心理治療是可以發揮很好的治療效果。心理治療一般都是透過談話,按序了解和分析病者/受助者的思維、感受和行為,使用治療者和病者/受助者相互建立的互動關係,掌握並理順病者/受助者的精神困擾,達致治療功效。常用於心理治療的理論學說包括源自精神分析術的精神動力學、行為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以及採納不同學說的輔導學。近年,心理治療的科學硏究為不同的治療方法,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提供不少實證數據,為使用相對抽象概念的心理治療發揮正面推動作用。

陳醫生遇見的情況是常見的,是一般醫患關係包括心理治療中,治療者專業角色界限的衝擊。唯相關困境如果獲得適當處理,可以幫助促進治療關係,爭取更佳治療效果。相比其他醫學專科和助人專業,精神科醫生及心理治療師更有需要把持好治療者專業角色的界限。心理治療旨在幫助受到精神困擾的弱勢群體,過程中往往牽涉相當私人的個人空間,並必須建立富有同理心的信任關係。在治療過程中有需要小心設定和維持治療者的角色,保守治療能夠在安全的心理空間中進行。

專業角色界限的衝擊除了在非治療時間的接觸外,也包括沒有合適理由而更改治療時間,在治療中要求透露無關的個人資料及身體接觸等。有足夠專業訓練的治療者,往往能夠把握機會,轉化角色界限的衝擊為進深治療的機會。此外,違反角色界限的行為包括:與第三者談論病者/受助者、治療者突發地中斷治療、在自身情緒影響下過度自我表白、對病者/受助者表達負面情緒、作金錢荷索,以至不當的身體接觸等。這些違反專業角色界限操守的行為,在不同國家及地區,都會先由當地合適的專業團體作調查,探究專業失德的可能性。情節嚴重者,可按當地不同民事及刑事法例審斷相關的專業疏忽及犯罪責任,確保心理治療的專業水平,保障病者/受助者的最佳利益。

盧德臨醫生
前葵涌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