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不做超人

或許,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超人。他擁有過人的能力,能夠超越限制,能人所不能;被世人讚嘆,贏盡掌聲,是眾人心目中的英雄。「超人想法」(superman thinking)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會產生甚麼問題呢?

有一個求助者,他的心情非常鬱悶和沮喪,常常感到很焦慮。他晚上睡不好,整個人沒精打采;又覺得自己沒有用處,甚至有自殺念頭。他總想把每樣事情做到盡善盡美,上司分派工作給他,他會做到認為「完美」為止。結果,他賠上了休息時間。近來換了新上司,上司常常對他惡言相向,並且人身攻擊;而家庭方面,他要照顧患上癌症的母親。他覺得自己面對工作或母親的情況,感到無能為力,對自己很失望和自責。

除了運用藥物治療,改善他的抑鬱情緒,我也建議他放下做「超人」的期望。人生在世,總有一些事情超過我們能夠控制的範圍。「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人生哲理未必於每個狀況都奏效。就如面對生老病死──這個自然定律,醫生也不能阻止,充其量作舒緩治療,減輕病人的痛苦。無理的上司更到處皆是,要麼辭職不幹,要麼換個心態對待他,才能保護自己的情緒。面對壓力的時候,要分清楚甚麼事情可以控制,甚麼不能控制。對於不能控制的事情,轉用接納或適應的心態面對,能減低壓力。

有研究顯示,能做到「愛惜自己」(self-compassion)的人會比較開心、樂觀,不會那麼容易焦躁、沮喪。「愛惜自己」就是願意用溫和、寬容的態度正視自己的限制,接納自己,不苛責自己。辛苦的時候,為自己打打氣:「你已經盡力,做得很好了!」留一些時間給自己放鬆心情,或者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聖經有許多篇章記載著神給人的應許,給人盼望、安慰、鼓勵等,使人增添力量;如以賽亞書四十章二十九至三十一節提到:「疲乏的,他賜氣力,無力的,他加力量。就是年輕人也會疲乏困倦,強壯的人也會全然跌倒。但那些仰望耶和華的人,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像鷹一樣展翅上騰;他們奔跑,也不困倦,他們行走,也不疲乏。」而在以賽亞書四十一章十節,神說:「不要懼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四處張望,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理性與感性:衝破自我的枷鎖

最近看了一個病人,她的故事引發我一些思想。

阿儀(化名)是獨女,來自一個普通家庭。小學的時候,因為搬家的緣故,她被轉到另一所學校就讀。由於轉校考核成績優異,她被編到精英班。誰知這是噩夢的開始?班上兩個富家女牽頭排斥她,使她非常難受。為了在學校生存,阿儀拼命在家練習另一群女同學熱衷的玩意──跳橡筋繩。由於她技術精湛,並主動帶繩子給同學們玩,總算在社交上「埋堆」了,脫離孤獨。

中學的時候,雖然阿儀有幾個女同學和她一起小息,一起午膳,但是總覺得她們話中帶刺。有一回,她上課走神,便詢問鄰座的同學:「老師剛說甚麼?」這位同學竟用手蓋著筆記,不屑地說:「我也不知道!你成績那麼好,還用問我嗎?」阿儀心想:「我做錯了甚麼呢?為何用這樣的態度待我?」自此,她盡量低調行事,不想引起同學的嫉妒、排斥和敵意。可是,金子總是會發光。老師時常在班上公開誇獎她,甚至把她的作文讀出來,讓同學觀摩。

大學畢業後,由於工作繁忙,她甚少出席中學同學的聚會。 20年過去了,老師剛從外國回來,並想見見大家。阿儀也很想見見老師,又想到已經這麼多年,大家也應該長大了,各有所成,過去嫉妒她的同學也應學會放下吧!於是,阿儀鼓起勇氣,出席了那次的老師舊生聚會。

席間老師叫大家輪流分享近況。當阿儀簡短地分享自己創業後,那位從前嫉妒她的同學說:「我才不會像人家只顧賺錢,我現時在公營機構服務社會。」阿儀心想:「甚麼事啊?難道創業是一宗罪嗎?這個職場世界不是打工,就是創業吧?自己當初想創業,是希望工作時間可以更彈性,更方便照顧家人,而不是甚麼賺大錢。」她覺得很委屈,覺得無故被奚落,心裡不是味兒。

複診的時候,她主動告訴我這件事情令她非常困擾。我告訴她,就算當時說明了創業的初衷也沒用。因為不喜歡你的人,無論你怎樣說,也不會喜歡你。這是一種偏見,就算是事實也不會改變他們的想法;再者,人的歲數不一定能反映他們生命成熟的程度。「出得嚟行」,就早預料到有人喜歡你和不喜歡你。你根本無法取悅所有人,正如明星有粉絲(fans),也會有黑粉(haters)。太在意不喜歡你的人對你的評價,只會徒添煩惱。其實不用為了遷就那些不喜歡你的人,故意隱藏自己,放棄去做應該做的事情。上天給你的聰明、才幹、使命是怎樣,便盡情發揮吧!畢竟你的人生並不是為討厭你的人而活。

舉個例子說明吧!「有一個人獲得殊榮,有些人會替他高興,並祝賀他;有些人則會妒忌他,背後說他壞話。」同樣的事情,為何會引發不同的情緒呢?問題出於那個人的想法。心胸廣闊的人容納到別人比自己強,更為自己是他的朋友而感到驕傲和光采。相反,心胸狹窄的人的內心常注滿嫉妒和苦毒,甚麼事情進到他們裡面都會變成一件壞事。 我們沒有辦法令這些人不嫉妒別人,因為這是他們的個人問題,他們要自己去解決。面對黑粉的批評,我們只能一笑置之,把焦點轉到其他事物或支持自己的人身上就好了。

在這世上,我們未必會贏盡掌聲,總會有人喜歡我們,有人不喜歡我們。有時會覺得自己不受重視、不被讚賞,甚至被人誤解動機,但我們可以確定一點,就是神按著每個人的名字認識我們。聖經說:「我曾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屬我的。」(以賽亞書43:1)神應許我們:「我看你為寶為尊」(以賽亞書43:4)。願我們在神裡找到真正的安全感和滿足。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之小心因新冠肺炎帶來的併發症

早前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上讀到一篇報道,覺得值得和大家分享。這報道指出,由2020頭至2020年11月,日本共有2,087人死於新冠肺炎,但同期日本人每月的自殺死亡率卻升至2,153人!換句話說,每月因自殺而死的日本人遠比大半年來死於新冠肺炎的還要多!

日本是全球自殺率最高地方之一, 2016年的數字是每年每十萬人口便有18.5人自殺身亡,比全球的平均率10.6高出許多。而香港近年是在12左右。日本人也較多發生協同自殺(suicide pact) ,即多人約同一起自殺。我想起電影中描述的武士「切腹自殺」的畫面,這是勇氣的表現,要寧願死也不要羞恥,不知這也會否在某程度上反映日本人對自殺的一些態度。其實,在2019之前的十年,日本的自殺率是在慢慢下降中,可惜新冠肺炎的大爆發又迅速把數字推高。

在大部分的地方,男性的自殺率(是completed suicide,不是 attempted suicide 企圖自殺) 比女性高出二至四倍。這個可能和男士們傾向不甘示弱亦不願意求助,也會用上較致命的自殺方法有關。今次日本自殺率回升的另一個使人關注的地方,就是女性看來比男性更受影響,因為女性在十月的自殺率升高了八成,而同期男性只增加了兩成,這個現象也和一些跨國性的研究結果吻合。一個名為 Care International 的組織在九月曾發表報告,指出女性因為這次全球疫情大爆發而產生的精神健康問題比男性多兩至三倍,因為較多女性從事酒店丶服務和零售行業,所以她們因為疫情而失去工作或收入減少亦比男士們多。

想深一層,那些在家中「無償工作」的主婦們的壓力也非常大,因為許多時孩子們要留家上課,照顧他們和督導他們學習的責任和時間也大增,往常家中長者可以代勞的事情,例如買餸,也因為老人染病後風險太大,也得讓他們留在家,所以大大小小的重擔就都落在一眾「家庭煮婦」身上。而那些「雙職主婦」更是百上加斤,壓得透不過氣來!記者曾做了一些訪問,發現許多受困擾的日本女性都會羞於向別人表白自己:「向別人說自己有困難是一件羞恥的事,所以要掩飾,不能外露。」亦有受訪者表示,要改變整個社會的文化,才能讓更多人願意去求助。

十七年前香港的「非典肺炎」SARS,我們仍記憶猶新。2003年香港的自殺率急升至15.26,而老人自殺率更是37.5,所以我們都要提高警覺,互相守望,留意身邊的人,勇於求助,也肯助人。政府在重建經濟之餘,亦得投放資源,應對這些因新冠肺炎帶來的併發症。

「我是光,我到世上來,叫所有信我的不住在黑暗裡。」〈約翰福音12﹕46〉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