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卻必使你康復,醫治你的創傷。」這是耶和華的宣告。《聖經新譯本》〈耶30﹕17下〉
今年89歲何伯經歷過肝腫瘤切除、皮膚癌等幾次大手術,親人的關愛和基督教信仰令他勇敢去面對,康復後一直活得平安喜樂。他閒時喜歡研究醫學和針灸,幫助過不少患痛症的老友記,甚得街坊們的愛戴尊敬。可惜,何伯性格文靜,不愛嘈雜,故可傾訴的朋友不多。而伴侶何婆婆的性格剛好相反,為人愛熱鬧,朋友滿天下,參加的興趣班和活動為數不少,每天都是往外跑。有一天,他對前來探訪的女兒說﹕「近月來常常會突然情緒低落,覺得人生沒有甚麼意思,幸好我很快平靜和即時祈禱,但是『割腕脈還是吊頸?』的念頭仍是不斷湧現。」女兒即時陪同何伯看醫生,證實他患上了老人抑鬱症。
編寫:謝芳
關於長者廣泛焦慮症及抑鬱症的問題,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銘鍇醫生為此撰文時表示﹕「很多人都認同人生四大支柱是:工作、家庭、朋友及閒暇,其中首兩者尤為重要。現時退休年齡愈來愈遲,頗多退休人士已是接近60-65歲的長者了。離開工作崗位,可說是如釋重負,但亦會是一種失落,如果處理不當,又碰上一些身體疾病,便可能引致某些情緒病;令本來是安逸的退休生活,充滿愁煩困擾。」
他在淺談長者廣泛焦慮症及抑鬱症這兩種情緒病時指出﹕「廣泛焦慮症是指患者在6個月期間,對多種事物有過度憂慮及擔心,又不能自控;其間伴有多種心理或身體的症狀:煩躁不安,容易疲累,不能集中,激惹易怒,肌肉緊張以及睡眠障礙(難以入睡,輾轉反側等)。2012年,本港曾進行一項調查,訪問了500多位年齡50以上的長者,發現有16% 的人士可能患有廣泛焦慮症,比一般人高出4倍。其中不少患有心血管病或關節問題,他們最常見的症狀是:失眠,身體酸痛及容易疲倦。如果忽視此症,生活質素受損不在話下,甚至會引起併發的憂鬱症。治療包括心理方面及藥物,後者來說,新一代的抗焦慮藥有助控制過度的擔憂,改善睡眠,比起舊式的鎮靜劑及安眠藥,副作用較少及不會引致依賴。認知行為療法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療,但患者需有一定的教育程度。」
「抑鬱症可見於青少年以至高齡人士,後者發病率更高。如上所述,退休後會有失落感,日常的作息有改變。加上子女獨立生活,長者處身「空巢」,軀體又或有些疾患,都可能誘發抑鬱症。病狀一般不難察覺:情緒低落、表情淡漠、寡言退縮、食慾及體重下降、對事情失去興趣、睡眠困難等。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感到專注力、短暫記憶力減退,不能作出决定。這些認知症狀,在高齡患者更為普遍,甚至被懷疑是「痴呆症」(即認知障礙),以致疏忽了對抑鬱症的治療。家人須留意患者有無自殺的念頭及計劃,避免悲劇發生。藥物治療對抑鬱症十分有效,現時已有多種第二、三代的抗抑鬱劑可供採用,這些藥的副作用較少,安全性較高。家人應與主診醫生配合,鼓勵及留意病者依時服藥,以期控制病情,盡早康復。」
另外,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陳玉麟醫生早前出席公開的講座時,深入淺出地剖析如何認識與處理抑鬱病。他指出,抑鬱症的症狀包括情緒抑鬱低落、提不起勁、心情煩躁、易發脾氣、逃避社交,而腦海裡不停想著很多不愉快的事,覺得自己沒用和內疚,對將來沒希望;還會出現失眠、食慾不振、體重減少、精神難集中和記憶衰弱的情況。
陳玉麟醫生指出,出路在於一個全人的治療,是集合生理治療、心理治療、靈命更新及社會治療的「生理 – 心理 – 靈性 – 社會」模式。心理治療目標包括認識及接納病況;有效地調節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解決困難的技巧,以及人際關係及溝通的技巧;具備工作場合所需的適應技巧。而心理治療種類有輔導、心理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和小組集會治療等。靈命更新,包括認識靈性衝突,畏懼罪孽的後果,反思生命意義,對死亡的恐懼。社會治療方面,包括親友支持,參與康樂活動,發掘運動、音樂等才能。
對於自殺危機處理方面,如果生命受到威脅或危險,把當事人帶到醫院急症室;鼓勵當事人談話,以開放和坦率的態度傾談 ;不批判的傾聽,有禮貌和尊重;盡量從對方的角度設想;在情緒上給予可信任的支持;不要與當事人爭論自殺對與錯;不要訓導當事人;如果他服用酒精或藥,嘗試幫助他停止;給予安全環境;家人 /朋友全時間看顧 ;尋求專業人士幫助,如輔導員、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住院治療。
至於與情緒病人相處一般技巧,包括以尊重,尊嚴和保密性來對待他們;接受他們患病的現實;表示接納和不審判的態度;知道他們也許是感覺羞辱、內疚及缺乏自信;不要創造交鋒;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上的實則困難,如照顧子女;鼓勵 和協助他尋找專業幫助,知道甚麼幫助是可利用的;鼓勵自我幫助戰略,如作息定時、適當運動、跟家人朋友閒談、暫時遠離壓力、專注一些興趣,以及停止酒精和藥物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