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精神問題可以「輕鬆」看?(上)

「出於信心的祈禱,可以使病人康復,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      《聖經新譯本》〈雅各書5﹕15〉

 「『不是倚靠權勢,不是倚靠能力,而是倚靠我的靈。』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聖經新譯本》〈撒迦利亞書4﹕6下〉

說到老生常談的精神問題,很多人會將之看成是「發神經」,但在現實世界之中,原來這是都市人的通病。生活在每個階層的人,面對著工作忙碌和生活壓力,身心靈常處於繃緊狀態,失眠、失控差不多是常態。如何面對自己經常不能平伏的精神狀態?精神問題真的可以「輕鬆」看?四位精神科專科醫生以「趣談」方式為讀者一一剖析﹕「精神健康『趣談』」專欄系列!

編輯﹕謝芳

幾時先要睇醫生?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焦慮同抑鬱的病徵,人人間中也有,甚麽時候才算為一個「症」,要看醫生?簡單的講,當病情引起相當的Distress或Dysfunction時,便可界定為一個disorder(病症)。Distress是不安和困擾的程度,有點主觀性和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對不同病徵的承受能力不同。我自己很容易失眠,但年青時要在醫院通宵當值,之後日間還得如常上班,早已經不介意晚上睡了多久、睡得多好,所以失眠對我來說沒有引起太多的Distress。不過,也曾因有心跳不規則而引起「個心慌一慌」的感覺,雖然心臟科同學在檢查後清楚告知「唔嚴重、唔死得」,但我仍不放心,再見過幾個專家,又重複做過身體檢查。Dysfunction是指功能失效,例如精神不集中、記性差引起工作上有錯漏,或是脾氣火爆,影響夫妻感情及親子關係,如果不及早處理,可以失掉工作甚至婚姻破裂,這些「併發症」有時不是事後可補救的。

不過,更多時候「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去理會」。經驗告訴我,許多人相信「有精神健康問題等於自認是弱者或無用」。近年有普查指出,15%的香港人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困擾,即是每七個就有一個,如果你是其中一個,是否不幸或比別人差?某些熟悉的藝人或知名人士,公開表白自己有精神情緒問題,我們不應鄙視,反之是更欣賞。曾有一對戀人在教會公開宣布他們的婚訊,但女方看來比男方年長,台下之來賓自然猜測是否「姊弟戀」,誰知女方情深地分享這段感情的重重困難時,其一就是自己比男方年長近十年,會眾聽後大力拍掌以示鼓勵,真心祝福這個新家庭。新人勇敢的表白和面對,讓人們視為避而不談的「姊弟戀」,變成了眾人祝福的美事。

「一開始吃藥就要吃一世。」這是人們對精神病的標籤效應,結果驅使患者掩藏自己的病歷,大家所知的往往都是病情比較嚴重的個案,需要長時間的治療,以這個情況套用到自己身上並不科學。不少精神病徵是很折磨人的,及早治療既可以舒緩自己的病情,也能減少「炸傷」最疼愛自己的人。

朋友早幾年送給我一個高科技的「藍牙血壓計」,讀數會顯示在我的手機上。誰知多次的讀數都是超標的,心想可能「這個玩具」不夠準確,但在醫院的專業儀器量度結果也是一樣:我其實有高血壓!「吃降血壓藥?」我猶豫了幾個星期,因為吃降血壓藥可能是長期的事。不過,後來我想通了,作為一個醫生,我不能不處理這問題,防範可能的併發症例如中風和心臟病。有一次和病人閒談到自己這個經驗,他語氣認真地問道:「醫生都會有病?」我坦言:「醫生都是人,可以有病,有一天也一樣會死。」此刻,兩個人相對苦笑。

精神病的污名化、忌諱、排斥

鍾維壽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雖然在過去十多年來,已有不少香港名人,勇敢地出來述說自己曾患上了抑鬱症,怎樣接受治療後,情緒從谷底走出來,但是精神病患者在社會上,始終不像那些對抗癌症或其他長期病患的病人一樣,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同情。

無論在甚麼的先進社會中,患上了精神病仍然是個忌諱,甚或會受到歧視,例如,就算我們香港用了「思覺失調」代替精神分裂症,但在人們心目中,只不過比「痴線」的形容詞來得斯文一點而已,似乎不能掃除絕對精神病的誤解。社會科學上,用了stigma去形容這個受到歧視的標誌,中文可以翻譯成「污名」或「恥辱」。其實,stigma原本是指把家畜留下一個永久烙印,作為記號識別,於是它的字根更帶出社會怎樣對精神病患者的長久標籤。近年,除了常說的racism(種族歧視主義)和sexism(男性至上主義),還有sanism (歧視精神病主義),說的不單是態度(discrimination),還有制度上的不平等對待和壓迫(oppression)。猶如從前香港紀律部隊的招聘中,只要是應徵者的家人曾患過精神病,無論他在筆試和面試中,表現怎樣出眾,也不得錄用。幸好在十多年前,有人向平機會求助,而提出訴訟後,這個不成文的制度才被推翻了。但是,今天若果你有過往的精神病紀錄,也好有可能被人壽和醫療保險公司拒絕接受承保。

無可否認,當我們的社會愈來愈文明,對不同人和事物的包容量都漸漸擴大了,但對精神病患者仍然存有排斥,相信這源自不少市民對精神病的錯誤見解。首先,我們要知道精神病有很多種類,也有不同的輕重程度,而且絕不是眾多病患者都有自殺或暴力傾向。其次,是它們的普遍性,我們身邊十個朋友中,便可能找到一兩個曾患有情緒病。最後,還要了解到精神病的形成,是由許多因素配合下才會變成病態,不能單單怪責性格或家庭影響,因而加罪於患者或他們的家人。

我們希望藉著日常生活的話題,為大家分享我們一些與精神問題有關的趣事,從而帶出對精神病另一個角度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