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謹守你的心,勝過謹守一切,因為生命的泉源由此而出。你要除掉欺詐的口,遠離乖謬的嘴唇。你雙眼要向前正視,你的眼睛要向前直望。你要謹慎你腳下的路徑,你一切所行的就必穩妥。不可偏左偏右,要使你的腳遠離惡事。《聖經新譯本》〈箴4﹕23-27〉
使用社交網絡媒體接收公共資訊、與親友溝通、消遣娛樂,甚至維持基本生活,如了解老師、上司要求,討論即時性議題,繳付賬單等,已經是我們維持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直接影響當下年青人身、心、社、靈的全人發展。
文﹕黃立基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生)
編輯﹕謝芳
事實上,社交網絡服務的主要作用是為一群擁有相同興趣與活動的人建立線上社群,這類服務往往是基於互聯網,為用戶提供各種聯繫、交流的互動通路,如電子郵件、即時通訊服務等。這些社交網站的主要功能可被分為以下六種:紀錄個人數據、私訊、用戶相互連結、用戶檢索、日記(網誌)及社群的功能。
過去10年不同的社交平台應用程式推陳出新,隨著數據服務和智能電話的普及,每人都可以輕鬆擁有幾個不同應用程式(apps)的賬戶,用以分享個人資訊和感受、瀏覽他人近況和網誌、即時通訊和回應等等。最為香港年青人熟悉的有全球最多用戶的Facebook、近年被商家營銷廣為應用Instagram、職場社交媒體平台LinkedIn、時下最流行的即時通訊軟件WhatsApp和用戶群體最年輕的圖片分享應用軟Snapchat。
使用社交網絡媒體通訊是21世紀最快、最新的創建和特色,當然每一樣科技都有其利弊兩面。先說其優勢,在個人層面,通過社交服務網站我們與朋友保持了更加直接的聯繫,建立大交際圈,其提供的尋找用戶的工具幫助用戶尋到失去了聯絡的朋友們。而在商業層面,由於網站的通常有很多志趣相同並互相熟悉的用戶群組,相對於網絡上其他廣告而言,商家在社交服務網站上針對特定用戶群組打廣告更有針對性。而使用這些科技的劣勢則是個人資訊保安與私隱保障成疑、可能遭到政府監控及可能成為犯罪或勒索的目標(如網上性罪行)。
筆者在文章開首表示使用社交網絡媒體可以直接影響當下年青人身、心、社、靈的全人發展,其實一點也不誇張。根據統計處於2014年公佈港人使用電腦及互聯網服務調查,發現使用手機上網的比率由2012年68.9%上升至2014年94.7%,而港人每星期上網時間由2012年28.7小時上升至2014年30.5小時。進行如WhatsApp、微信及Line的社交網絡活動,就由2012年的 77.7%,升至2014年的90.7%,當15-34歲組別的比率更高達98%。相信經過三年的變遷和應用程式的不斷優化,年青人花在社交網絡的時間再有大幅度的攀升:無論是結識新朋友、瀏覽自己朋友的故事、重新頁面以查看自己賺了多少「Like」,都反映在夜睡、休息不足及機不離手等現象上,有可能直接危害眼睛、頸椎甚至肝臟及其他內臟的健康,值得年青人留意及節制。
然而對社交媒體的依賴所帶來對生理的影響,遠不及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例如WhatsApp於2014年11月推出「已讀」/「Read」功能,令用戶能得悉對方看過訊息的時間,訊息旁也會顯示一個雙藍剔號(已讀標記,預設開啟)。此舉被批評令用戶的私隱大受影響,引起用戶不滿,也造成很多朋友、情侶用戶間的心理壓力,諸如發訊息者會為對方「已雙藍剔」卻遲遲未覆感到焦躁不安,收訊息者又怕蒙上「hea覆」的危機而不知怎樣回應。列舉這個例子看來很雞毛蒜皮,但卻是每一個年青人遭遇過的困惑和煩惱,當中也涉及對關係的依賴或操控、自我形象及被滿足的即時性等課題值得研究。雖然隨後WhatsApp推出新版本,讓用戶可以將「已讀」功能設定為隱藏,但未有處理這背後暴露的自我形象問題。
另外一個影響心理、社交健康的例子則是來自Snapchat:
有別於其他社交媒體,它是首推「限時性」的貼圖特色的軟件,限在24小時後所貼的照片或短片會徹底從好友的設備上和Snapchat上的服務器刪除。雖然如此,Snapchat卻有以emoji來統計用戶與不同網友以Snapchat溝通的功能,譬如在朋友profile旁邊出現紅心圖案(❤️)代表你已經跟他/她連續以Snapchat溝通兩星期、而出現熊火圖案(🔥)就表示你與這位朋友每天都有Snapchat已經一段時間、而且溝通頻密。有不少年青人為了保存與不少朋友用戶這個「熊火」(稱為「草」火),每天都要向這些朋友發Snapchat訊息;而亦有年青人因為沒有回覆導致失去了這emoji(稱為「斷火」),被對方惱怒。
其實,過去近20年因著社交網絡平台的發展而導致諸如上述的現象不勝枚舉,早在ICQ年代你期待著某些朋友上線,到MSN年代你因著朋友遲覆訊息而生氣,到Xanga年代你以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吸引朋友留言,到Facebook/Instagram年代期望一個分享一張貼圖可以為你賺取很多likes。隨著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人與人之間對關係的信任、需要被肯定和被愛的訴求其實從來沒有改變,我不會認同人在網絡/虛擬世界愈積極投入,在現實世界中與人的關係就愈疏離,因為人始終是追求要與他人結連。所以如果年青人可以看穿在社交網絡程式上,自己對於其他朋友的言行有某些情緒反應時,不妨先停下來想一想,自己心底真正追求的是甚麼?又可以用其他不同的方式,去向對方清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嗎?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想起聖經哥林多前書的一句話:「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林前6﹕12〉願我們都不受社交網絡媒體、或者任何人的關係所控制,真正活出自我,從獨處和群體生活中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參考網站:
https://zh.wikipedia.org/zh-hk/社交網絡服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50428/53682833
https://zh.m.wikipedia.org/zh-hk/Snapch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