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疫下生活找健康自己

經歷兩年多抗疫考驗,我們都體會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在1947年的定義,健康是指個人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方面全部良好的狀態,不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因此,健康是人身體機能、心理和社交生活達至合一而整全的狀態。回想疫情每日在變化,面對學校停課、減少社交活動、考試壓力、染疫、四處搜購物資等,令不少人產生不同的負面情緒,身心均面對沉重壓力。其實,我們仍然可以從一點一滴生活不開心與人生不順遂之中,重新找到身、心、靈的健康、真實而完整的自己。

改變習慣與生理健康

疫情造成生活形態改變,長時間待在家工作、上課、抗疫,正是改變習慣,找到健康自己最好的時候。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說:「有規律的生活原是健康與長壽的秘訣。」維持正常的作息及時間管理,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及儀式感,吸收足夠的營養,保持運動,身體機能運作良好能促進生理健康。充足睡眠更能夠減少焦慮及憂鬱;模擬正常狀態,按照原本上下班或上課時間作息和衣著;居家運動(如:拉筋、體能訓練等)能維持身心健康、舒暢。

投入生活與心智健康

過度關注疫情,影響生活或工作情緒;給自己多點空間,放下手機及其他纏擾內心的事,做平常喜歡或少做的事情,例如:打掃房間、整理舊照片、聽音樂、製作喜歡的餐點、閱讀,持續學習新事物,多動腦保持心智敏銳,以應付各種不同的狀況;趁機內省,促進心靈成長。同時,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和愉快的心情,不是因為生活變好了才快樂,是因為先快樂了,生活才變好。刻意設計歡樂的氛圍,並維持多樣且有活力的作息方式,專心投入而強化生活中的希望感。

理性信念與情緒健康

當我們面對生活壓力、過度關注疫情負面消息時,很容易放大憂慮,甚至出現非理性信念,令心情變得更加煩躁不安。嘗試遵從政府及專家的防疫措施和接種疫苗,相信科學與專業。我們的情緒常常因為對周遭環境的不滿和抱怨搞得烏煙瘴氣,先停下腳步,留意自身情緒,靜觀默想、腹式呼吸都可以改善憂鬱情緒。

正向互動與社交健康

多與親友聯繫,彼此傾訴煩惱。乘通訊科技發達之便,與人保持連結,維繫良好關係;主動加上一點創意與關心,傳播正能量。同時,適時向家人、親友、清潔工、醫護人員等表達欣賞與感謝;成為義工為社區有需要人士送上防疫、生活物資,互相守望。

回看世界衞生組織在1984年詳細闡釋「健康」的定義:「健康的個人或群體能夠實現理想、滿足需要,並能改變和適應環境。健康是日常生活的資源,而不是生存之目的;健康是一個積極概念,注重社會與個人的資源及體能。」

正如聖經說:「你有多少日子,你就有多少力量。」(申三十三25,《環球聖經譯本》)疫情持續,正是認識自己最好的時候,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知道怎樣充實自我及珍惜甚麼。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說:「精神健康的人,總是努力地工作及愛人,只要能做到這兩件事,其他的事就沒有甚麼困難。」未來有各種可能,端看個人選擇。「Every little helps」堅持「每天一小步,人生一大步」,現在每一刻的累積,能建立健康的自己。

黃智華校長

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