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哪種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好模式?

對這議題作出立論並不容易,因為父母採用的育兒模式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包括父母的成長經驗、社會和民族的文化及信念、研究趨勢等等,並且觀點和信念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近年,有提倡正向家長教育方式(Positive Parenting)的趨勢。這育兒理念主張通過明確的期望和賦權予孩子,引導孩子達到現實的標準,是基於精神科醫生Alfred Adler和Rudolph Dreikurs的「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理論與信念。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 特殊教育顧問

父母的期望

那麽,父母應該如何訂立合理和明確的期望呢?當被問及他們對孩子有甚麽期望時,父母第一反應通常說:「希望孩子快樂!」但他們採取的行動似乎與這個目標往往不一致,反而使父母和孩子都不快樂,甚至沮喪,更可能令孩子在學習和情緒上出現問題。例如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入讀一所「好的學校」或要求孩子有「好的學業成績」。這些是父母通常有的期望。那麽,目標是否錯了?關鍵在於如何界定「好的學校」或「好的學業成績」!

有些父母每天為年幼的子女安排了滿滿的學習和課外活動,期望他們能夠擁有百般武藝,繼而順利入讀一所理想的幼稚園、小學或中學,可以贏在起跑線。但這些安排或選擇是否需要與孩子的個人發展匹配呢?每個孩子的特性都是獨一無二,即使在同一個家庭內成長的孩子,也不一定相同。適合大兒子/女兒的學校不是意味著該校適合小兒子/女兒入讀。若是聽說别人如何為自己的孩子安排學習活動便模仿,那就是一種冒險的行動。一般家長認為,入讀一所好學校能幫助孩子美好地成長,而要求孩子有好的學業成績就是希望他們能考進一所好大學;將來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從而有好的生活。這些都是父母為孩子好而設想出來的,由於孩子年紀小,不懂打算或作決定,作為父母就當為他們作好規劃。但父母需要明白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考慮每個孩子的獨特性;這些特性在孩子之間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使用同一種安排來套用於所有孩子身上。除了孩子有個別差異,父母同樣有個別差異啊!指導家長如何適當地引導自己的孩子成長,也必需了解父母的信念、能力和個人過去的成長經驗等。

父母如何選擇一所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也是一門學問。有些學校的教育模式偏重背誦及非常著重考試成績,許多父母便為孩子爭取好成績、為日後考上大學鋪路。結果孩子除了做學校功課,還需要上補習班及操練模擬試題等,有時要溫習至深夜。若孩子的成績未符合家長的期望時,有些家長便把關心變成責備。在這情況下,有些孩子出現厭學及精神健康問題,小小年紀便需要排期約見精神科醫生,情況令人憂慮。

「小朋友要贏在起跑線,面對家長過高的期望,加上沈重的學業壓力,與疫情持續影響正常學習,隨時年紀輕輕已壓力爆煲。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過去5個年度的新症預約每年逾萬宗…大量非緊急的例行類別個案,即使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求診者減少,平均輪候中位數亦達64星期(5年4個月)。有精神科醫生指出,受疫情影響,學校的授課模式『變來變去』,停課、網課、半日課到恢復全日課堂,令不少學童難以適應,不但影響學習,情緒亦受牽連。」

 [香港01 , 5/10/2021 ,
www.hk01.com/article/68890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

孩子的特性發展需要和賦權

父母需要明白孩子的特性和學習、行為、情緒等方面的發展需要。當孩子出現了一些不理想的情況時,父母要能敏銳地覺察到,並及時帶孩子去接受評估、輔導或求診;而父母明白孩子的第一步,一定是「多多與孩子交談、溝通」。若孩子已經上學,可以向老師查詢和了解孩子表現不理想的狀況背後的原因,務求盡快提供適切的支援並好好矯正問題;待問題發展至較嚴重的狀況之時,那就不容易處理了。

一位10歲的女學生來尋求幫助的時候,她的情緒已經出現問題,並且有自殘行為。媽媽告訴我,孩子從小就拒絕合作,不聽導師的指示畫畫,只是坐著直至課堂結束,一筆都不願意跟老師的指示來畫;導師和父母對此束手無策。經過評估,發現這個女孩的視覺感知接收和組織能力都很弱。在她的小學教育中,她不願意在功課手册中抄寫功課項目或進行抄寫式的任務。媽媽和孩子在功課督導上,經常發生磨擦。孩子不願意抄寫可能與她的視覺感知接收和組織能力弱有關,這方面可以通過訓練她的「認知能力」來糾正。如果她早點得到幫助,她的學習和情緒問題就可以避免。

那麽,作為父母會不會真是很累或壓力太大了?香港教育局自2001年開始推行「學會學習」課程改革,旨於促進學生全人發展,提升他們學會學習的能力,以達至終身學習。「認知能力」對一個人的學習非常重要,運用認知能力,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掌握「知道怎樣學」和「知道學甚麼」,從而達致「學會學習」及學會解決困難。以色列的霍思坦教授及其團隊從50年代至今,研究及發展的「認知能力優化課程」(Feuerstein Instrumental Enrichment Programme) 是一套經過無數研究驗證為有效提升「認知能力」的課程(Feuerstein et al.1980; Feuerstein et al. 2006)。當孩子有良好的認知能力,學懂正確地思考、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做出適當的決定,以及好好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時候,便可以快樂地學習和生活,父母就能大大減輕壓力了!這就是賦權(empower)予孩子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