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在一切患難中得安慰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 神都安慰我們,使我們能用他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樣患難中的人。」  《聖經新譯本》〈哥林多後書1﹕4〉

文﹕江偉安  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主席
編輯﹕謝芳

意氣風發之時遠離上主

在新冠疫情之前,這中港車司機生意無憂、生活風光、意氣風發,但跟家人關係疏離,繼而離婚,變賣香港資產後,家人移民,而他自己對新生活充滿信心和期待。可是,此際的他身體開始出現不適,後經醫生確診已是癌病末期,真是晴天霹靂,他無法相信噩耗會臨在自己的身上,加上目無親人、身無分文,而且無信仰、無希望,很快處於極度沮喪之中。更甚的,公立醫院醫生亦放棄治療方案。

上帝沒有遺棄迷失的羊

後來,他經朋友幫助下找上私家醫生,作最後努力。上帝沒有放棄迷失的羔羊,相反地,帶領他遇上一位愛心滿滿的虔誠基督徒醫生。這醫生有一個習慣,就是不管病人是否基督徒,每次會診時都與病人一起祈禱。對這患癌末期的中港車司機來說,在家人離去而感到前路迷惘之時,沒想到還有一位專科醫生能對自己表達真摯的關懷,看顧自己的病情。這時,遠在英國生活的家人,得知實況之後,願意將之前變賣資產換取的現金滙回香港,支持他繼續醫治療程。神蹟就在他的身上出現,手術成功,癌細胞組織被逐一切除。4年後的今天,這位癌病末期患者還活著,而且歸信基督。今天的他參與癌關小組聚會,常把自己的康復經歷作見證分享,讓身邊同行者有更大的鼓舞和信心,一起見證上主的大能。

恩典處處﹕

(1)總有天使在身邊(醫生)﹕這位仁心仁術的虔誠基督徒醫生,沒有選擇性的關懷,像天使般的出現,讓癌病患者從低谷中看到盼望。

(2)血濃於水的家人支持﹕患難見真情,安逸環境往往不懂珍惜,忘記曾經相愛相惜的日子,遠離至親,自以為是,直至人在低谷,健康、錢財盡失和事業低落的時候,往往家人是最後的支持。無盡寬恕,是戰勝病魔的最大動力。

(3)你是我的牧羊人﹕明白如何在病患中見證主的大能。約伯記1章21節:「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這位弟兄過去4年的經歷,明白自己渺小、脆弱、自誇的不可靠,而病情讓他得重生的機會,從自誇驕傲,轉為謙卑、降服和信靠上主。最後獲得從上而來的平安、祝福和喜樂。在慌亂恐懼中,小綿羊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動物,往往會自亂陣腳、方寸大亂和迷失地奔跑。正正是這樣,上主是這群迷失「羊咩咩」的牧羊人,祂給我們方向,從恐懼慌亂和不安中安穩過來。

教會是關顧最好的禾場

關顧事奉是充滿喜樂的。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簡稱 「癌聯」)目標致力在各教會推廣及支援癌症關懷(癌關)的工作和事工發展,透過教會的關懷及在教會的生活,讓癌病患者及其家人認識及接受主耶穌的愛,使他們在心靈上得支持及醫治,藉著信靠耶穌基督而得豐盛的生命。「癌聯」作為一道橋樑,把癌病患者與香港基督教各教會連繫起來。 

建立和延續癌關小組,相對其他充滿喜樂和開心的團契小組,更富挑戰和艱難。需要互相支持同行和在資源上協助。在遇到癌病打擊,孤身在抗癌路上時,我們希望能互相關懷同行,在屬靈上加力,藉著上主的大能、大愛和恩典在逆境中勝過苦難。雖然路程困難重重,充滿挑戰,但從過去看到病友和家人的豐富生命見證,如何走出幽谷、如何生命影響生命、如何以信心與病魔搏鬥…在病患中每天仍有祝福、仍有感恩、仍有喜樂,這種種都帶給關顧同行者莫大的安慰和鼓勵。「癌聯」事奉工作也一樣,當中深深體驗上主如何從苦難中榮耀祂的作為,以生命見證作他人的祝福。 聖經訓示我們﹕「我們在一切患難中, 神安慰我們,使我們能用他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樣患難中的人。」〈哥林多後書1﹕4〉

教會是最理想的禾場,常有著堂、校、社服的配合,在資源上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利。「癌聯」藉著「連結」不同會堂、「連結」有相同異象的機構、「連結」不同專業,從而以「連結」達致「合一」,朝著上主期盼和悅納我們在教會的事奉工作而行。正如路加福音10章30-37節提到,撒馬利亞人看見被強盜打至半死的人而動了慈心一樣,經文中所提的「鄰舍」,就是常在我們心中、在教會內。

談天說道 之 「我來了,賜你生命的光!」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必定不在黑暗裡走,卻要得著生命的光。』」《聖經新譯本》〈約翰福音8﹕12〉

文﹕張樹萱牧師  香港聖公會聖匠堂主任牧師
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理事

編輯﹕謝芳

「兩個案一道理」之教友A

大概7年前,我開始去探訪一位洗禮不久的姊妹,同工說她可能是癌病復發,所以希望我去探訪和為她祈禱。在家訪中,得知她這次復發已經是第二次了。在交談中,她說約在7年前第一次確診患癌,當時還未到40歲,就要辭去工作專心治療。經歷辛苦的療程後,幸運地復元了。休息過後,她重新回到從前的工作崗位上工作。

過了兩年,檢查又發現癌細胞指數升高,在另一處的地方發現腫瘤,迫於無奈的她再度辭職,又再一次經歷漫長的治療。這一次,她不但失去了信心,也對生命充滿了疑惑。在基督徒朋友的介紹下,她尋找上帝的幫助,祈禱得著希望和力量,認識耶穌和信仰,讓她得著支持,復元後不久就洗禮加入教會。

自此,她更注意身體健康,改變飲食和生活的習慣,希望身體更健康,與父母有更多的時間相聚。工作也由全時間的職責變為部分時間工作,避免壓力太大。又再過了兩年多,醫生再一次告訴她,身體的另外一個位置又有癌細胞出現,需要再度接受治療。

這一次,她告訴我已經學會了「凡事交託」給上帝。認識耶穌及洗禮之後,知道教會和弟兄姊妹會關心和支持她,並且會為她祈禱,所以當她感害怕,無力照顧年老的雙親時,也知道弟弟和弟婦及姪兒會照顧父母。細談之下,原來她的姪兒是在牧區小學讀書,在學校也認識我。就這樣,透過小朋友作橋樑,那次的閒聊把家人和教會的關係也拉近了。

自從那次探訪之後,在得到姊妹的同意後,我們把她的名字刋登在周刋的代禱名單中,讓全堂教友為她和有需要的教友代禱,當然也包括親切的慰問。

「兩個案一道理」之教友B

另一次探訪是一位姊妹的朋友,她患有口腔癌,剛做完了手術,在家中休養。初探訪中,看到她對前路很絕望,就是「等死」,原來醫生告知,現時可以做的已經做完了,這種狀況大概只能維持一年的壽命。她常常把醫生這句話記在心裡,時刻都在不斷倒數自己的日子,對一切事都失去動力和盼望。

教會的姊妹帶她來參與我們的崇拜和「癌關」團契。起初,她對上帝的存在抱十分懷疑的態度,源於她認為自己並沒有做甚麼惡事,但癌症卻臨到身上,被痛苦纏繞著,死神一步一步地逼近。

手術後的她,因吞咽有困難,故每次「進食」,都必須吊起營養液,透過探入食道的軟導管,把營養液流進胃部,吸取營養以維持生命。每次「進食」都要花上2小時或以上的時間。同時,由於喉嚨和口腔部分被切除,說一句完整的句子都要花十分的氣力,說話含糊不清,別人也不容易聽得懂。所以,她愈來愈不想作聲,和她溝通也就愈見艱難。

我們不敢斷然推翻醫生的診斷,只能多陪伴,讓她得著多一點正能量;協助她在所謂有限的時間之中,做一些未做但應做和想做的事,例如做平安紙、修改保險受益人等等。

兩個案一道理之後感

時至撰寫這稿的今天,我認識教友A的姊妹已逾7年,與教友B也相交了3年,他們仍然活著。生活上雖然仍然要小心翼翼,比一般人特別在疫情下有更多的不方便,但從他們身上看到有兩個共通點,對幫助癌症病人繼續存活是非常重要的:

(一)家人的支援

家人親友對病患者的支持和鼓勵,讓他們在看似有限的生命中,仍然有目標和方向;支持病人在療程的無助感,讓他們對自己的生命,仍然感到有價值是非常重要的。當家人對他們的照顧仍然足夠和表示支持的時候,危疾者會有信心和願意繼續與病患作戰的。

(二)教會的關懷

教會的關懷,一方面包括了祈禱,這種從人以外,由上帝而來的能力,不論是信徒或未信的朋友,都會為他們帶來奇妙的恩典和平安。祈禱讓病患者體會上帝同在的力量,穏定不安的心情,情緒上得到適切的舒緩是十分有果效的。祈禱在心靈上的醫治;令擔憂恐懼不單頓然消失,更可化成積極面對困境的正向能量,這些神蹟也經常在我們身邊出現。第二方面是教友的陪伴、關心和同行,這些都很重要,原因是有些病患者對某些事情,不敢向家人表露,但就會向教友、朋友或第三者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雖然非專業但從第三者角度,客觀的意見對病患者會很有幫助,特別是一些受過癌症關懷訓練的弟兄姊妹,對病患者的陪伴和提醒,往往就如家人般的親切和有效。

人無辦法掌控自己生命的長短,但我們可以好好運用我們各人短暫的人生。互相陪伴和守望是我們信徒的本份,我們願意為有欠安的肢體,多付出一分力,多付出一點時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