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趣談 之 新冠病毒損害腦部和精神健康!

早前上網看世界新聞,幾則頭條都是和新冠肺炎有關,其中印度不幸在24小時內已有4000人死於新冠肺炎!另一方面,有大型研究報告指出,新冠病毒對腦部的損害可能甚至多於肺部,這報告的標題使人不安:“A third of Covid-19 survivors suffer brain disease.”(三份一曾患新冠肺炎的人有腦部受損。)

根據CNN的報導,在美國數十萬曾患新冠肺炎的人之中,有三份之一在得病之後的6個月內,出現了和腦神經受損及精神健康有關的病症。研究人員發現中風和認知障礙症(腦退化)的發病率上升了,而曾入院或需要深切治療的病人,比例更特別高。另外,患上抑鬱症和焦慮症的也明顯多了。固然,受感染丶被隔離和一連串的治療經歷所導致的心理壓力和創傷可能是致病因素,但也很大機會因為新冠病毒是會損害腦神經,有專家甚至形容腦部受破壞可能比肺部更多。所以,在疫情過後,許多人仍會面對長期的困難、社會的沉重負擔。

香港至今有逾一萬人曾染病,其中200多人不幸病逝,死亡率接近百份之二,而死亡個案大多發生在年長和有長期重病的人。這些數字比許多國家都輕微,一方面是因為香港人曾經沙士一役,加強了防疫意識,亦因為我們的醫療系統至今仍能支撐下去。不過,抗疫超過一年,一般人都不免放鬆了警惕,不自覺地低估了這個感染的危險性。CNN的報導提醒我們,除了有百份之二的死亡風險,還存在許多嚴重的後遺症。在我們平衡打疫苗和染病的風險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曾聽說在某些國家,例如日本和菲律賓,因為多年前曾發生其他疫苗事故,故接種率就比較低。但在全世界,直至2021年4月初,已有超過六億人接種了新冠疫苗,以色列這個常處於高危狀況的國家,因為國民的危機感,全國近1000萬人口,已經全民完成第一次接種疫苗,據報當地的入院和重病人數因此快速下滑,這些都是有力的數據,證明疫苗是有效和安全的。

在香港,自2月底開始接種疫苗,在近50萬打了針的市民中,不幸有10多宗死亡事故,雖然專家們認為和疫苗沒有直接關係,但許多人都嚇怕了,以至接種進展慢了下來,以目前的速度,香港要花上兩年才可以達成全民打疫苗的目標。其實,死亡風險可以較客觀分析一下:根據資料,在2019年的同一時期,即2月26日至4月4日,在55歲或以上的人口當中,有438人,即每10萬人有17.2宗死於缺血性心臟病; 另外有716人, 即每10萬人有28.1宗死於心臟病。

既不低估新冠病毒的殺傷力,亦不高估疫苗的風險,我們才可以作出明智的決定。

「我兒,要謹守大智慧和明辨的態度,不可讓它們離開你的眼目。」〈箴言3﹕21〉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加國輔導在線~疫苗!疫苗!疫苗!

移居加拿大温哥華的阿强今年剛剛退休。面對疫情是非常小心翼翼,處處帶著口罩,經常洗手,出外與人保持2m的距離,即使退休後也不鬆懈。最近知道將有疫苗接種,他卻不其然地進入了新的一輪的焦慮心境。原來阿强一直對任何疫苗都有很大的抗拒,一生人從來沒有打過。他寧願自己小心盡量避免感染,在每年流感肆虐的期間都拒絕「把病毒注入神的殿」,相信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神必保守。只是這次疫情大流行,死於新冠病毒的人數高企,單是美國已數以萬計,而BC省也每天有數以百計的人受感染。他在長期負面消息的壓力下,經診斷證實患上嚴重的焦慮症,並有強迫症的行為,例如每五分鐘便要洗一次手!

在輔導的過程中,阿强漸漸明白和接受疫苗接種的功能和重要,但他的焦慮症依然,特別是選擇那一款疫苗接種,因為坊間和各界對幾款疫苗的成效、副作用或好壞議論紛紛,各有說法,這些資訊令阿强的焦慮沒減反增,擔心非常!

其實,接種疫苗眾說紛紜,有不少是非理性也沒有理據的,輔導的障礙是對疫苗的認識、選擇多而花多眼亂等;問題的核心乃信仰的誤解、思考的混亂和自信的不足綜合的效應。我們幫助阿强把障礙分别出來,逐一糾正當中的矛盾、認知的錯誤並提供可行有效可信的出路。在信仰上,阿强相信神必看顧,而輔導旨在肯定這觀念的同時,需要强調個人的責任和神的主權。在疫苗的認知上,我把一些基督徒醫生和科學家的見解供他參考,慢慢使他明白過來。當中最大的障礙是阿强自己,他要知道如何把不必要的焦慮放下,並把焦慮化解面對和克服。事實上,不只是對疫苗的看法或是其他,阿强自強不息的性格加上信仰的執著在他苦無出路之下,吊詭地成為他陷入焦慮、無法自拔主要的原因!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一切都必加給你們。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33-34〉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精神健康趣談 之 由疫苗想到「抉擇困難」

撰寫這篇趣談的時候,全球確診新冠肺炎的人迫近一億,死亡人數超越200萬,不少國家每天新確診數目仍是數以萬計!我們都期望疫苗是有效和安全的。但在疫苗的選擇上就很不容易了,除了對生產地方是否信任,還得考量它們防疫的能力,加上不時聽到個別疫苗可能引起的嚴重併發症以至死亡例子,平民大眾真是不知如何作選擇。其實在這一刻,我的醫生朋友們在這個事情上仍是眾說紛紜,引用的「證據」也很不一樣。

大家也許曾聽過「抉擇恐懼」(Decidophobia) 這個名詞,據說是由一位哲學家Walter Kauffmann 於1973年出版的Without Guilt and Justice: From Decidophobia to Autonomy中提出,指人對抉擇產生了恐懼,被猶豫不決和後悔製造的困局拖著,停滯不前。雖然「抉擇恐懼」未被主流的精神醫學斷症系統(ICD-10, DSM-5) 列入為正式的精神病症,但「抉擇困難」卻是不同的精神疾病的病徵之一,如焦慮的人「甚麼都擔心」而做不了決定,抑鬱的人缺乏自信和思想組織能力作選擇,而有強迫症的人因為未能有百份百的肯定也不敢作結論和抉擇。

然而,一般人的選擇困難都沒有這般嚴重。雖然某些人害怕要承擔作決定的後果,但許多日常生活上的選擇並沒有絕對的對錯,我們只需要按能夠掌握的資料來作合理的推斷和選擇便可以了。有時我們是因為有太多的選擇所以感到迷惘,在這情況下可寫下所有的選擇,然後按可行能、重要性、機會率等因素排列,只需在「排頭位」的幾個可能情況中作取捨。亦有人認為凡事要擁有絕對的肯定,才可有「完美的決定」,不幸世事並不完美,也不是跟絕對的規律發展,無休止的拖延作決定可能要面對更多的變數。又或許有一些決定可能牽涉他人,為免使某人不快,所以難作決定,雖然我們不應自私自利,但始終要知道我們不能取悅所有身邊的人。最後,有時我們想得太多,反而把問題複雜化、把焦點放錯了,所以要自我提醒,有時簡單些卻能更清楚的掌握自己的需要。

年青時曾在外科部門短暫工作。有一天,主治醫生替一名七十歲的男士做胃鏡檢查,意外地發現他有一個很小很早期的胃癌腫瘤,若能短時間內切除,存活機會很高。我負責向病人解釋這個「不幸中的大幸」,但老人家不想馬上決定,我唯有聯絡他的兒子,家人明白後成功說服病人簽紙做手術,雖然手術順利,但病人卻因未能預計的併發症離世。這事當時對我的衝擊很大,多日反覆思考自己的決定和對病人的建議,最後我終於想通了:「如果這病人是我爸爸,基於當時有的資料,我也一樣會建議爸爸做這個手術!」結果不是人能完全掌控的,人只能在此時此刻作「最佳的決定」。

「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箴言19﹕21〉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