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從一場陸運會看生命傳承

執筆之時,兔年伊始,在此祝願各位教育同工、讀者兔年蒙福、事事順利!

隨著疫情放緩,多項防疫措施陸續取消,特別是全港中、小學可以恢復全日課堂、舉行實體活動,實在是學界的喜訊。校長、老師們不用為上課模式、學生疫苗接種率、活動人數及場地安排等等煩惱,可以將心思、時間放在如何令學生的校園生活盡快復常之上。需要「復常」的,不只上課時間表、學習模式、生活習慣等具體範疇,同時包括了一些「軟實力」。

我校早前舉行了陸運會,有一連兩天的比賽,數百名運動員(學生)進行五十多項比賽。全校教職員、學生都期待這停辦了三年的盛事。體育老師最忙碌,既要加緊指導學生掌握田賽、徑賽的技巧,課後還有額外訓練;又同步處理報名、賽事編排等事宜。

當一項活動停辦了數年,加上數年裡人手更替,可以想像復辦這大型活動的難度。以本校來說,新晉體育科科主任四年前大學畢業後加入本校,沒有參與統籌陸運會的經驗。好在有幾位資深、具經驗的老師協助這名「新丁」。另一方面,老師們大多擔任賽事工作人員或裁判。大家不是專業裁判,相隔三年「重操故業」,真有點擔心自己應付不來。雖然體育科同事開過一次培訓會,但那是紙上談兵,老師們上「戰場」便已「刀光劍影」。我知道有些老師在比賽前夕,在教員室忙著看視頻「備課」。至於協助裁判的服務生,情況不言而喻。

除了老師,陸運會的主角是學生。這三年學生少活動,經常上網課,體能應付得來嗎?比賽技巧掌握到多少?還有比賽壓力、面對勝負的心理素質如何呢?對此,我和同事不太樂觀!結果報名人數比往年少了,也有運動員在熱身時受傷,甚至缺席比賽。最終整體表現如何?查看一下大會紀錄,便知道進步空間永遠是最大的空間。

我特地去看台看看觀眾的情況。除了邊看比賽,邊聊天的學生,各社的「啦啦隊」呢?我原本想像各社都有一批學生穿戴特色飾物、手持「啦啦球」為自己的社員聲嘶力竭地打氣、吶喊別出心裁的口號……社長卻一臉無奈說,低年級同學不肯加入「啦啦隊」了,社幹事也不懂得如何解決問題。難怪氣氛不甚熱烈了!

我不清楚其他學校是否也有類似情況,但我相信三年疫情對學生的成長影響實在太大了。我上文所述的「軟實力」包括校園文化、學生領袖素質的承傳。今年的高年級學生在過去三年沒有機會向師兄師姐學習領導一個社、學會或組織「啦啦隊」,也缺少站出來演說的機會;而運動員缺少了恆常操練、比賽、交流的平台,表現也難免受影響。一所學校的學生有部分素養、特性來自校園文化、生命承傳,即所謂「傳統」。聖經中,像摩西和約書亞、以利亞和以利沙、保羅和提摩太,都是師傅影響徒弟,一代承傳一代,似接力賽中交棒的選手一樣。

學校已經踏上復常之路了,最後謹以保羅一番話勉勵學生:「當兵的人沒有一個讓日常生活的事務纏身,是為了討招兵的人喜歡。再說,如果有人要參加競賽,除非他遵守規則競賽,否則就不能贏得冠冕。勞力的農夫應該先有分於享受成果。」(提摩太後書第二章4至6節《環球聖經譯本》)我盼望學生能像士兵般心無旁鶩、專心一致;又像運動員般律己以嚴、克己自勉;也謹記像農夫般勤奮,他日享受美好收成。

羅裕安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