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家庭接見室 之 看生命中的刺為成長的嚮導

作為一個「家長導師」的教練,我有一個信念,就是每位家長也有其獨特的毅力及高推動力去渴想改變。不過,我發現當學員們在執行父/母的角色時,因受到成長歷程中的「一根刺」所影響,原本想對孩子表達的好意,在遭到對方「駁嘴」的舉動後,卻陷入失焦狀態,最終惡評自己為失敗的父母。這根刺或是從小懷疑自我的存在價值、做錯事遭受體罰及不被原諒、做得好從不會被肯定及欣賞、因有眾多兄弟姊妹而被忽略,但渴想被愛卻總是失落而回等。每當他們知道這應對方法,只會帶來惡性循環的關係時,便會感到後悔但又不知應如何作出補救。每當我聽到家長這些常見的心聲時,一定會恭喜他們,因為這份不舒服的感覺,才能喚醒我們認真地去正視一直錯信的信念,而且更謙卑地在這不完美的現實中尋求成長,以及更能體諒對方同樣地需要給予等待成長的耐性。

我的成長,也有一根屬於我的刺,以前不覺得它的存在對自己有影響,但直到成為一個教練後,自我提醒需用認真的態度去對付那些成長中的刺,於是,這些轉化及整合,更讓我實在地感受到學員們自綁、未能跳脫的死穴處。回看自己的那根刺﹕對那些不飲水思源的人,特別感到情緒激動,例如一些自己提攜的學徒在相處歷程中沒有感激,只有反擊,我的內心都是憤憤不平及傷感。於是,在這個不被滿足的需要而產生的感覺去作自我省察練習後,發現首先要承認自我需要在付出努力後被肯定,這樣會使自己愈做愈起勁。然後,再撫心自問需要被肯定是否代表依賴或不成熟,繼而再給自己停留一會去感覺這份帶著好奇心(不加主觀批評及假設)而作出的提問。後來,我肯定自己這想法是基於人性的需要,因為人是群居而生,無論個人本性多堅強,也渴望被人肯定自己的努力。但因著這根刺,從小很少感受到被父母肯定的經歷,故需要繼續反省﹕「如果真的無人來肯定自己的努力,那又如何?」

於是,我終於發現一個遺漏了的成長概念,那就是﹕「我可以有被肯定的需要,但卻不能要求他人去滿足自己的需要,否則期望落空會導致再度傷痛而最終恐懼去愛及被愛,而唯一成為我最大的支持者從來都是自己。」當我想通後,便拿起筆來寫下欣賞自己一直以來的努力及貢獻。這種從生活中的不自在感去作自我察省的練習,是我與好拍擋陳偉逢教練共同推動的「重建一家人有傾有講」的家庭互動文化的基礎與關鍵。這種生活自省的習慣,能幫助我們建立從「自我責備」到「自我發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中,重新學習與自己做好朋友(愛惜自己),因為成長是需要不住增加自我認識及讓彼此互相認識,成為彼此的祝福。

如你也想學習成為一位家長導師,歡迎你致電家長熱線﹕6010-4224,可獲提供20分鐘免費網上諮詢服務。

「他卻對我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讓基督的能力臨到我的身上。」〈哥林多後書 12﹕9〉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