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 《COVID-19與精神健康》

新冠病毒(COVID-19)屬於「流行病」,令各國緊張起來。全球陸續爆發時,令衞生部門措手不及,成為「大流行」疾病或「瘟疫」。最初,有不少人認為這只是一種傳染病,限於呼吸系統;後來發現這病毒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包括:神經系統,會影響病人的精神狀態。由於病毒帶來的免疫反應及器官損傷,加上防疫措施及社交隔離影響,造成生活節奏及社交關係被打斷,使不少人出現情緒不安。此外,疫情確實影響了全球經濟,打擊了無數人的生計;因而產生很多社會問題,增加了生活壓力。由於兩類疾病(身體疾病及社會心理障礙)同時出現,COVID-19再被提升為「協同疫症」。

COVID-19對精神健康的影響已隨著疫情持續越來越多,啟發了我在「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的網頁(www.soulcare.hk)向公眾介紹與COVID-19相關的精神健康情況;期望引起讀者興趣及關注,也盼望文章內容能夠讓讀者有所啟發,對疫症與精神問題有較深入的理解,並能夠提升本身應付壓力的韌力。

在聖經詩篇九十一篇,描寫詩人在逆境之下對上主保守信心:「你是我的避難所,我的保障……。他必救你脫離捕鳥的人的網羅,脫離致命的瘟疫。」(2-3節)「也不必害怕黑暗中流行的瘟疫,或是在正午把人毀滅的毒病。」(6節)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推介文:

麥基恩醫生是我的醫學院同學,他對香港社會的心理健康非常關心。他今次的作品探討了COVID-19對公共精神健康的挑戰,以及對醫療人員、某些社會人士的心理影響;他亦提出應對這些挑戰的對策。這本書對現時的香港非常有用,我極力推薦這本書;並感謝麥基恩醫生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寫了這本有用的參考書,保障了我們香港市民的健康。

何仲平醫生

香港醫學會前任會長

麥醫生一直是精神醫學和社區康復領域的先鋒及倡導者,過去數十年為業界倡議過不少重要課題,推動業界及公眾關注精神健康。本書的內容是麥醫生結合多年個人及臨床觀察的心得,簡潔地引導讀者認識COVID-19對人們的精神健康在不同範疇的影響。

何惠娟女士

香港心理衞生會前總幹事

麥基恩醫生綜合信仰與專業知識,以嚴謹的分析、精神科的專業及實用的方式,在疫情期間不斷與讀者分享COVID-19與精神健康的關聯,對各行各業和不同群體面對的衝擊和挑戰,作出建設性的分析及建議。

雷建華牧師

宣道會康怡堂榮譽顧問牧師

麥基恩醫生能夠結合不同領域的知識,「貼地」應用在生活上;他寫的書都能夠對普羅大眾以至專家們有幫助。此書闡述這疫症對社會和心理範疇的影響,內容非常豐富,由個人以至醫療系統,都提出重要的提示。

鄺保強醫生

基督教得生團契董事會主席

麥醫生分別分析全球新冠病毒感染如何大體地影響人類社會,以及怎樣對個人心理和腦部造成破壞。我更欣賞他引用聖經經文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疫情種種不明朗因素,加上年年月月的抗疫措施,總會導致我們心境不暢。這書可以給讀者看見大一點的圖畫,經過增添知識,對未來有多點把握。

鍾維壽醫生

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名譽臨床副教授

掃描QR code了解詳情

購書請WhatsApp天道書樓:6898 7466

理性與感性:重要人物求醫記

陳醫生是一位相當出名的婦科專家,他的妻子也是一位資深護士。他因兩歲的兒子發高燒且高燒不退及完全沒有胃口,而擔心兒子患有甚麼嚴重疾病,所以帶他到私家醫院門診求醫。當值的李醫生檢查小朋友後,似乎沒有發現甚麼嚴重問題,應該不用抽血檢驗,打算處方一些退燒藥便讓他們離開。但是,當李醫生發現孩子的父親是一位名醫,而護士長又認識其母,便猶豫了一會;其後決定把孩子收入病房作詳細檢查。結果是所有可能致病的化驗報告顯示正常,而孩子吃了退燒藥一天後,便痊癒了!

心理學會解釋這一種情況是「非常重要人物綜合症」(Very Important Person Syndrome)出現了。這是指當有特殊人物出現的時候,會令別人感受到壓力,因而影響到他們的專業意見,結果作出非正統(甚至錯誤)的決定。

這綜合症其實在不少有關醫生的電視片集中也有介紹,例如:非常受歡迎的《X-醫生》。很多時,當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包括:國會議員、政府部長、知名人士、企業巨頭等等)要進入醫院接受治療的時候,整個醫院管理階層便大為緊張。不單動用最高級的醫生診症及使用最先進的設備醫治這位VIP,許多時更要安排他們由秘密通道入院,以逃避新聞媒體或不讓其他人看到。誇張的劇集更描寫院長等高級職員對VIP病人及其家屬打躬作揖,唯恐招呼不周。確實不少醫院設有特別VIP房間,由特別醫護照顧。不過,普遍劇集都描寫這些非常重要人物的手術出現問題,不能順利完成。反之,次等級的病人卻得到最佳的醫治,身體痊癒並依時出院。

有研究發現上述令人詫異的結果的確會出現。這是由於VIP病人屬非常重要人物,醫療人員要盡量令他們舒適,因而有壓力,故此往往會減少一些略為創傷性的檢驗,以致真是忽略了一些重要指標及有斷錯症的可能。另一方面,假若真是發現一些病狀,他們又擔心遺漏一些罕有的疾病可能性;萬一真有其事,便會遭受嚴厲批評,影響醫院聲譽。故此,有時他們反而為這等VIP病人進行很多不必要的檢查(例如:抽脊髓),以防萬一。結果是病人不計較醫療費用,也得不到最合宜的醫治!

其實這「VIP綜合症」不單出現在醫療治病之事上,很多時也發生在航空交通及酒店服務業界裡。除了影響這些重要人物本身,也影響服務本身及其他需要服務和資源的人士。

使徒保羅在新約聖經強調信徒中間是一視同仁的,沒有種族、階級、性別等等之分。「因為你們凡是受洗歸入基督的,都已經穿上基督;當中既沒有猶太人,也沒有希臘人;當中既沒有奴僕,也沒有自由人;當中既沒有男的,也沒有女的,因為你們所有人在基督耶穌裡是一體。」(加拉太書3:27-28)

冷對

理性與感性:「疫」境中學習樂觀是憑感覺,還是改變思考模式?

新冠病毒第五波疫情自年初開始到現在,每日確診個案已去到數萬宗;有專家甚至估計可能已有過百萬人染疫,遲些更可能實行全民強檢。故此,有人瘋狂搶購食物及日用品,有些超級市場已開始限量購物。眼看市面上不少食肆或店舖已暫停營業,不少工人頓時失業;中小學要放特別假期;不少市民也響應政府呼籲留在家抗疫,特別在晚上,街道一片蕭條。不少香港人此刻也感到好像活在一個大逆境中!到底心理學有沒有一些提醒呢?

正向心理學指出:樂觀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歸因模式。即是解釋事件發生的原因,特別是當人面對失敗和成功事件時。我們是否知道自己傾向樂觀,還是悲觀?以下有一些例子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順利事情的例子:「疫情後,已一年無做工,我今次見工表現很好。」

樂觀者對自己的評價有:

  • 我一向很會面試 (歸因:永久及普遍的因素)
  • 因為我有豐富的相關工作經驗 (歸因:「因為我」的因素)

悲觀者對自己的評價有:

  • 我只是今次表現得有自信 (歸因:暫時及特定的因素)
  • 幸好我遇到一個要求不高的老闆,而其他應徵者水準一般。 (歸因:外在因素)

不幸事情的例子:「疫情下在家照顧孩子,已經令我感到筋疲力竭!」

樂觀者對自己的評價有:

  • 我這個月實在太忙了 (歸因:暫時及特定的因素)
  • 年老父母最近病情嚴重及子女考試,很忙!沒有好好休息。 (歸因:外在因素)

悲觀者對自己的評價有:

  • 我從來在任何事也沒放鬆自己 (歸因:永久及普遍的因素)
  • 因為我一直在工作和家庭也很忙 (歸因:「因為我」的因素)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樂觀者和悲觀者的歸因模式如下:

 樂觀者悲觀者
看順利事情永久性、普遍性、因為我暫時的、特定的、外在因素
看不幸事情暫時的、特定的、外在因素永久性、普遍性、因為我

有人可能會問:「縱使我知道自己的悲觀傾向了,要實踐改變好像不是那麼容易。」或許,我們可以先從日常生活例子試試。舉例:「我最近因疫情被解僱了。」假如我們相信都是我的問題(歸因:「因為我」的因素),認為可能長時間也找不到工作了(歸因:永久及普遍的因素)。其實,我們可以看出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歸因:外在因素);疫情回落後,經濟便會復甦,工作機會便會增多了(歸因:暫時及特定的因素)。或許,我們開始察覺自己的歸因傾向時,不容易發現自己的悲觀傾向。我們可以問問身邊信任的人,從提醒自己開始,相信可以慢慢逐漸改變。

事實上,研究指出:身處逆境時,樂觀者比較少「長嗟短嘆」,少用「坐困愁城」的心境去面對事情。相反,他們較懂得用積極心態去採取必要的措施,扭轉逆勢中帶來的困境,從而尋找出路。既然樂觀是一種歸因模式,檢視後,便可作出改變。你願意嘗試學習這種變得樂觀的模式嗎?

聖經箴言十七章二十二節提到:「心裡喜樂就是良藥;心靈憂鬱使骨頭枯乾。」(新譯本)

譚日新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理性與感性:一袋蔬菜的安慰──困難中仰望主必有供應

最近手機每天充斥著疫情的資訊是關於確診和初步確診的人數急升、菜價飆升、超級市場的麵食和凍肉被搶購一空、確診的市民在急症室門外「捱」寒風候診、醫護確診者數目、居家抗疫錦囊、 社區藥房熱線電話、處理輕微確診者的門診資訊、封城傳聞、社區染疫者求助的方法、幼童和長者離世消息等等,令人難受!緊張、擔憂、驚慌、無奈、 鬱悶、傷心、難過、 憤怒……一籃子情緒,要一下子消化,實在不容易。這些情緒狀況引發筆者思考。

站在肆虐的COVID-19疫情面前,人是顯得多麼的渺小,也多麼的無助!我們可以完成接種三針疫苗、 配戴防護性能最高的口罩、 勤洗手、避免在餐廳進餐、在家工作或放工後即刻乖乖回家……可是不等於有百分之百保証不會被傳染。病毒可能來自同一辦公室樓層的確診同事,也可能是住同一大厦的鄰居,也可能是同坐交通工具、素未謀面的乘客;甚至是違反居家令四處散播病毒的自私人。

人生中有些東西是人可以去控制的,但是也必須承認有些東西超過我們所能控制的範圍。對於我們能控制的東西,我們就盡力去做;至於不能控制的東西,只能祈禱交託給主。我想起聖經那一段記載:

「亞伯蘭與夏甲親近,夏甲就懷了孕。夏甲見自己有了孕,就輕看她的主母。撒萊對亞伯蘭說:『我因你受屈;我把我的婢女送到你的懷中,她見自己有了孕,就輕看我……亞伯蘭對撒萊說:『你的婢女在你手中,你看怎樣好,就怎樣待她吧。』於是撒萊虐待夏甲,她就從撒萊面前逃走了。耶和華的使者在曠野的水泉旁邊,就是在到書珥路上的水旁邊,遇到了她,就問她:『撒萊的婢女夏甲啊,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耶和華的使者對她說:『回到你主母那裡去,服在她的手下!』耶和華的使者又對她說:『我必使你的後裔人丁興旺,多到不可勝數。』耶和華的使者再對她說:『看哪,你已經懷了孕,你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實瑪利,因為耶和華聽見了你的苦情……夏甲給那對她說話的耶和華,起名叫『你是看顧人的神』……」(創世記 16:4-13)

夏甲是外邦的僕婢,用今天的說話,即是一個異族、社會身分低微的人。她的困苦和傷痛根本沒有人理會,也不值一提。但是深愛世人的主卻留意到她,聽見了她的苦情,並親自向她說話,安慰她,又給她應許。她在哀傷中看見那位看顧她的主。

無論此刻我們正面對怎樣的困境,內心處於怎樣的狀況,主都知道,並且看顧著我們。當我們把視線再次定睛於主身上,多讀聖經和祈禱,不難發現主一直與我們同在;祂透過身邊的人和事給予我們恩典和幫助。最近有一位病人在四圍蔬菜短缺之際,在複診之時買來了一大袋菜給我,她說:「 馬醫生,我知道你很忙,一定沒有時間買菜。 我剛巧見到有菜店到貨開箱, 所以買了一大袋給你。」主竟然透過這個病人來供應我生活所需, 實在奇妙!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把自己的平安賜給你們;我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給的。你們心裡不要惶恐不安,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14:27)

世情幻變,主愛不變!深願人們因認識主耶穌而經歷祂的平安、同在、供應和安慰!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理性與感性:婚姻三覺──錯覺、幻覺、醒覺

我曾經在一個研討會主講「婚姻三覺」這題目,此乃藉著三個精神醫學名詞來形容結婚前、中、後期的三個階段:

一、錯覺(Illusion):這是指人將一樣東西看錯了,「杯弓蛇影」便是明顯的例子。在結婚前,大家可能有看錯戀愛對象的情況。雙方把自己喜愛的人看成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子或最英俊的男子,正如中國名句「情人眼裡出西施」。這錯覺除了外貌以外,很多時也認為對方性格優秀及極具天賦。殊不知在其他人眼中,這情人絕不是這樣美滿。不過,這種不現實又過度正向的心情,確實可以提升自己的自尊心。

二、幻覺(Hallucinations):這是指純粹虛構的感受,無中生有。在結婚時期,大家對婚後的生活充滿幻想,認為會像童話故事的結局──王子與公主結婚後便天長地久、永遠幸福快樂。可惜,這只是一種幻想而已,與實際情形相差甚遠。不過,這種心態可以使蜜月期間更加愉快。

三、醒覺(Insight):這是指察覺了真實的情況。結婚後一段時期,逐漸發現夫妻相處的現實生活情況與結婚前及結婚時的估算完全不同,一般都是大失所望!只可惜為時已晚,只好逆來順受,盡量適應。

除了婚姻以外,我們在很多事情發生前後,也可能出現上述三種感覺。耶穌十二個門徒之一的猶大(全名是「加略人猶大」),似乎經歷過這種情況。雖然聖經曾提及撒旦進入了他的心(路加福音22:3及約翰福音13:27)及他因貪財(三十塊銀錢)而出賣耶穌(馬太福音26:15)。但是,有另一種分析指:他在最早期跟隨耶穌的時候,有「錯覺」以為耶穌降生拯救世人,傳講天國福音,就是要抵抗羅馬政權及恢復猶大王國。當猶大發現耶穌雖然行神蹟奇事,卻沒有任何類似革命的行動時,他「幻覺」中以為透過向當權者出賣耶穌,耶穌因逼迫受苦,或會使神蹟出現,反抗權勢,達到猶大自己的理想。可惜,當耶穌被釘十字架死後,他才「醒覺」起來,可是後悔莫及了。這便解釋到為何他終於走上自殺的路(馬太福音27:3-5)。

當然,「婚姻三覺」絕非鼓勵人不戀愛、不結婚、離婚或自殺;反而是在主觀甜蜜戀愛感覺之外,也要客觀冷靜看對方。除了欣賞配偶的優點外,也要接納對方的缺點。當遇到困難和失望的時候,不要悲觀逃避,反要積極面對及改善;需要時,尋求婚前及婚後輔導。

聖經教導信徒,無論過去或現在是成功或失敗,都要努力面對將來。新約腓立比書三章十三至十四節:「弟兄們,我不認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爭取前面的,向著目標竭力奔跑,為要得到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去得的獎賞。」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理性與感性:「對前路有希望」憑感覺,還是憑意志?

根據年初某些民意調查顯示,香港人今年沒有新年願望的比率升高了。事實上,香港人自2020年農曆新年開始,已抗疫兩年多了。曾經有一段時間能夠「清零」(零確診個案),以為有好日子過,怎料最近第五波疫情大爆發,以致農曆新年期間因應防疫措施,市民要減少,甚至停止外出拜年和聚餐。不少人估計農曆新年後,陸續有公司結業,以及有不少勞工階層人士失業,特別是餐飲業人士。不少人感到無望,感到前路茫茫!或許,我們從正向心理學看看,學習怎樣在惡劣環境中仍然存有希望。

正向心理學怎樣看希望?

一般人認為希望是一種感覺,對前景是否感到開心及樂觀等。但是根據正向心理學家斯奈德(Charles Richard Snyder)的「希望理論」(Hope Theory)指出:希望是由三個相關的部分組成。述說如下:

一、具有目標導向的思想(Goal-oriented thoughts)

即是我們應先定立一些人生目標及方向,例如:三年內結婚、兩年內升職、幫助孩子明年考琴試、一年讀完整本聖經或希望在疫情中能平安度過等。

二、制定實現目標的策略(Strategies to achieve goals)

當我們定了以上的目標,要制定具體的策略去實現;例如:三年內結婚便要儲錢;希望兩年內升職,便要改善工作上的弱點及提升表現;孩子明年考琴試,便要幫助他們定立具體日程表進行恆常練習;想一年讀完整本聖經一次,便要有系統地每天實行讀經計劃;希望在疫情中能夠平安度過,便要做足各方面的防疫措施及接種疫苗等。

三、提升動力去實現目標(Expending effort to achieve goals)

要想出不同方法去提升自己的動力達致以上的目標,最好不要孤軍作戰,要有同行者。要為自己、伴侶或孩子的目標制定獎勵機制,彼此多互相鼓勵;有挫折一起面對,遇到甚麼困難要一起承擔等;形成一種「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決心。

斯奈德指出:假如人們對自己實現這些目標的信念愈強,便會令自己產生更多希望感,而不會只懂抱怨、對前路茫無頭緒,也不會有「等運到」的感覺。當然有人認為雖然訂立了以上的具體目標,但是總有千百樣原因不想或不能完成;例如:因顧及太多事情而分身不下,感到疲倦,又或定立的目標太高而很難達到等等。在此,我們或可回想自己過去的人生經驗,曾經追求的長遠及有意義的目標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這好像從小到大讀書,需要按部就班,有策略及有目標才能在公開試中考取理想成績。我們有這份決心達到這些目標嗎?假如沒有,趁現在還是年頭,應該好好為自己定立目標,以致五年或十年後回望時,不致後悔,感到虛度時間。當定立具體目標後,可增強自己對前路的希望,每天起來也可以為目標而奮鬥。

在此謹祝你心想事成!

譚日新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理性與感性:錯看鏡中人

上星期陳先生在活動中心接受免費血壓檢測,發現有血壓高。因此,陳太太半強迫丈夫作進一步檢查。檢查當日,陳先生的血壓指數屬於邊緣高,心電圖顯示正常。陳太太堅持要丈夫再作進一步檢查,於是便抽血檢驗血脂、血糖及肝腎功能。今天,他們前來複診,驗血報告發現陳先生的血糖確實高了一些,但是不算嚴重。我建議陳先生多做運動及小心飲食!他聽見暫時無需吃藥表示欣慰。不過,陳太太似乎有顧慮,並要求我開藥;因為她肯定丈夫不能戒口及不會持續做運動。我問及陳先生為何會失敗?陳太太理直氣壯地告訴我們,她自己本身嘗試了無數次減肥及運動,每次都只有三分鐘熱度,從未成功!經過多一些溝通了解,她承認這是自己的想法,她的丈夫確實未曾正式節食或參與系統運動訓練,而陳先生並不是一個饞嘴的人。

陳太太以自己的體會來推算丈夫的想法及行為,屬於一種常見的偏差思想,有人稱之為「鏡像思維」(Mirror thinking) 。即是從鏡中看到的自己,卻誤以為是別人。這種對別人的猜想,中國人有一句俚語形容得相當貼切:「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Mirror Thinking是2020年美國心理學家Fiona Murden 所寫的書書名。她認為每個人自小受到各類人之「鏡像」不斷反映及塑造,才產生現在的個人。不過也可以引伸到把個人自己的「鏡像」投射到別人身上。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種「投射」(Projection)是一種不自覺的個人防禦反應,就是把個人的感受投放在另一個人或物的身上。分析大師弗洛伊德在1895年曾用此名稱來解釋一個病人嘗試壓抑自己的羞恥感受,而想像鄰居說她的閒話。其實,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相當普遍。小事就如小孩子很想吃巧力克,於是要求外婆購買,說出的理由卻是「因為媽媽很喜歡吃」;大事則如某國家元首發現自己的抗疫措施失效,便刻意批評另一個抗疫較為成功的國家的抗疫措施無效。

耶穌在著名的「登山寶訓」有一段教導,讓信徒反思有關這類投射的不良心理。馬太福音七章三至四節:「你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的木屑,卻不留意自己眼中的梁木呢?看!你自己眼中還有梁木,又怎能對你弟兄說『讓我除掉你眼中的木屑』呢?」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理性與感性:驚濤駭浪中的依靠

最近新冠肺炎變種病毒Omicron席捲全球,香港無可幸免,政府再次推行一連串防疫政策,例如:晚上六時後所有餐廳禁止堂食、建議公司讓員工在家工作、幼稚園及小學再度停止面授課程、高風險人士須強制檢測等。打開手提電話的訊息,鋪天蓋地盡是疫情消息,強制檢測的地方更是遍佈港九新界。在這一連串的風浪中,不知閣下的心情如何?

有人感到驚慌,因為第五波疫情終於「殺到」香港,身邊好像總有一個親人、朋友正在檢測或接受隔離,擔心自己哪天「中招」;有人感到無奈,因情況好像又回到起點,經濟民生剛剛有起色,又要被迫停下來;有人感到憤怒,因個別人士的自私行為而要全港市民為他們「埋單」;有人感到很煩惱,因為要在家工作及照顧不能上學的兒童。各種各樣情緒充斥著心靈,很難達成新年賀詞中的「新年快樂」。

快樂何處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沙利文博士Dr. Martin Seligman提倡「正向心理學」。在他的著作《真正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裡列出了一條「快樂方程式」:H=S+C+V(Happiness快樂指數=Set Range天生的快樂幅度+Circumstances現實環境和個人際遇+Voluntary Activities個人控制範圍)。他指出:快樂由三個元素組成,天生的快樂幅度(有些人天性較容易快樂,有些人則較容易憂愁)佔40%,這點不難理解;值得留意,原來環境際遇只佔20%,因人們在適應環境或際遇後,心情會回復至自身水平。反而40%來自「自主能力」,包括:思想和行為模式、對事情的理解、應付問題的能力等。由此可見,快樂不完全取決於環境因素,快樂仍然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談到人生的風浪,也使我想起聖經中一段記載。「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叫他們先到對岸去……。那時,船已經離岸好幾里了,因為逆風而被波浪沖擊。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向他們走去。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行走,就驚慌失措,說:『是幽魂哪!』並且害怕得大叫起來。耶穌立刻對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彼得對他說:『主啊,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耶穌說:『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來,在水面上行走,向耶穌走去。可是,當他看見強風,就害怕起來;他開始沉下去的時候,就大叫:『主啊!救我!』耶穌馬上伸手拉住他……他們上了船,風就平息了。船上的人都向耶穌下拜,說:『你真是神的兒子!』」(馬太福音14:22-33,《環球聖經譯本》)在這件事蹟中,我們可以看到三個重要的訊息:

一、主掌管一切:主有計劃地帶門徒經歷這一場風浪,訓練他們的信心和更新對衪的認知。每一個浪,主都看著又控制著力度;在暴風中,祂仍坐著為王。

二、主與他們一起:門徒經歷風浪而大驚,甚至認錯耶穌是鬼怪;主不但沒有責怪他們,反而親自安慰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在風浪中,主同在和安慰。當彼得轉眼看風浪,便心驚下沉,他向主發出呼求,主就立刻救起他。

三、主很有能力:從主救彼得一同上船後,風浪便停止了。主是萬物的創造主,風浪也要聽命於祂。主比一切的風浪更大更有能力,值得我們衷心敬拜祂。

人生的驚濤駭浪無可避免,我們的心情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們可以把它看成天塌下來,以致常常懷著絕望的心情苦苦度日;我們也可以看為上天訓練和考驗我們的機會,以致心存盼望,感恩地生活。就算我們有時因看環境而灰心失望或驚慌,只要我們來到主跟前,祂必會幫助我們。願主賜給我們智慧和悟性,去看破世情,以致能看見衪施恩的手一直在工作,安慰和供應我們的需要。我們只管全心倚靠主度過在世上的每一天。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理性與感性:開心是感受或是意志?看環境還是心境?

很開心去年完成了「婚姻心田」專欄,今年能加入「理性與感性」專欄,繼續分享訊息。

當我們說到「開心」的時候,你怎樣去理解呢?近期有民意調查顯示,四成港人不快樂與及表示「沒有新年願望」的人數創新高。這是你的新年寫照嗎?到底一個人開心是關乎感受或是意志、環境或是心境呢?或許,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可向我們提出一些啟示。

正向心理學大師Martin Seligman(2011)指出,正向心理學是研究快樂的科學,這有別於傳統心理治療研究病態心理;而人是否快樂取決於以下五個重要元素:

一、正向情緒:是快樂理論的基礎,可使到人有愉悅、高興、溫暖和舒服等感覺。人在生活中,如果能夠有多些正向情緒,可以視為過著愉悅的生活。

你有方法為自己帶來正向情緒嗎?你每天起床會感到充滿希望嗎?每天的生活雖然有困難和適度的擔心,但是你相信可以迎難而上嗎?有一首詩歌,歌名是«Just Today»(就在今天),提醒我們「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34,新譯本)。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網找來聽聽。

二、全心投入:如果人能夠集中精神做真正享受和重視的事情,就會全心投入於此時此刻,進入一種忘我境界,這狀態被稱為「神馳」(Flow)。

日常有沒有一些事情或興趣可以令你「忘我」呢?我認識一位青年人,最能夠令他忘卻讀書壓力,就是在他「砌模型」的時候。

三、正向人際:如果能夠與家人、朋友定期接觸、溝通及進行活動,彼此關心、幫助及表達欣賞,透過正向關係得到安慰、鼓勵和提醒,便能更有力量面對困難和逆境。

文學大師路易斯(C.S.Lewis,2012)說:人生有四種愛的關係,包括:家人、伴侶、朋友,與及神的愛。我們在人生不同階段中,也會把時間和精力投放於這四種不同的關係中。你在這些關係中感到滿意嗎?仍有改進空間嗎?

四、生命意義:是指個人的歸屬感,給人帶來超越其本身的價值。當人感受到生活有意義和有價值,便會感到快樂了。

有一本由華理克(Rick Warren,2018)所寫的暢銷名著《標竿人生》Purpose Driven Life。書中指出,人生如果有一個更高的價值去追求,生命便變得充實有意義了。你知道自己人生的目標和意義嗎?你願意為這些更高價值「去到幾盡」呢?

五、成就感:人因為所做的事情帶來愉快、充實和成功的感覺。

「成就」可以是造福蒼生的天下大事,也可以是為身邊人所作的小事,例如:有些女士在網上看食譜自學,繼而煮得一手好菜,看到家人吃後感到滿足。你有事情能夠令自己有成就感嗎?

以上五點指出,人可透過意志的決定和行為帶來快樂的感受。無論你現在身處何方,無論環境是順或逆,也可參考以上的指標去調教自己的心境,為自己或身邊的人帶來更多快樂。

譚日新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理性與感性:社會期許偏見

最近與小陳一起吃午飯,他告訴我一次令他煩惱又尷尬的經歷,就是他從電話接受一個訪問,是關於性行為的調查。最初他百般不願意回答,但是經訪問者再三請求,以及保證不記名和保密,才勉強應承回答。不過,訪問後他相當後悔,因為他給了很多誤導的答案。調查問及他曾經有多少性伴侶、自慰的頻率、有沒有閱讀色情刊物等問題,他給予不真實的答案;例如:他說「自己曾有兩、三位性伴」,因為他顧忌若說沒有性伴侶,便被視為沒有吸引力;他回答「自己很久已沒有需要自慰了」,只想給訪問者他有幸福婚姻性生活的印象;他否認有閱讀色情刊物,因為他是這樣對妻子說的,其實不然。

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心理學上稱之為「社會期許偏見」(social desirability bias),是一個人為了讓人對自己有較正面的印象或符合社會的期望,因而給予一般人認為良好行為的標準答案。這心理在其他社會行為上也可以見到,例如:很多低薪人士高報自己的收入,而高薪人士卻傾向低報。因為前者不想別人認為他沒有才幹,而後者則擔心別人知道自己有錢,便會打自己主意。此外,一般人比較容易說出自己的好行為和優點,但是對自己的弱點及錯誤則輕輕帶過。對於政治或宗教題目,則因為不明白對方的背境或動機而不願意討論。

雖然大部分訪問都強調匿名與保密,但是由於社會實在出現太多欺騙事件,一旦涉及私人問題,大部分人往往給予模棱兩可的答案,免得被標籤歸類。這是做訪問的調查員要留意的情況。

新約聖經約翰福音二十一章十至十七節記載耶穌復活後,曾經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雖然有很多不同解釋連續發問三次相同問題的原因,但是也可以引用為「社交期許」的心理。彼得初時爽快地回答,可能他認為耶穌希望得到的答案必然是「我愛你」;直至耶穌第三次問他的時候,他才憂愁起來,認真思考,才給予最真心(耶穌早已知道)的答覆。

註:涉及私隱的電話訪問無須回覆,更要小心電話騙案!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