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你們年老,我還是一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然懷抱你。我以前既然這樣作了,以後我仍必提攜你;我必懷抱你,也必拯救你。」
《聖經新譯本》〈以賽亞書46﹕4〉
李伯今年90歲,與80歲的老伴居於屋邨內,隨著子女長大陸續搬遷,過往熱鬧的居所變得冷清,李伯因多次大手術,身體較虛弱,出入需要拐杖。他與太太的性格一靜一動,喜好也各異,故會因小事常起爭執,作丈夫的更將妻子些許怨言當作是嫌棄,「我若沒有信仰,早就被太太氣得跳樓了。」
85歲的林伯與82歲太太一直生活得不愉快,體弱多病的太太性格固執橫蠻、控制慾強,林伯稍有異議或家務清潔做得不徹底,就會遭到惡言謾罵。兩名子女搬出後,她對丈夫的責罵更變本加厲。「唉,若不是可憐她體弱多病,我早就忍受不住。」
編寫﹕謝芳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8年公佈的《2016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長者》,在2016年,香港共有逾116萬名長者,較10年前增加了逾31萬人(36.4%),而過去十年,80歲及以上人士的數目大幅上升66.7%。其中有15萬多人為獨居長者,佔整體長者人口的13.1%。此外,而只與配偶同住的長者就有逾29萬人,佔25.2%。與十年前比較,與子女同住的長者(包括與配偶及子女同住以及只與子女同住)所佔的比例由2006的53.4%下跌至2016年的48.5%;相反,只與配偶同住的長者及獨居的長者所佔的比例同期間則分別上升了4.0個百分點及1.5個百分點。
隨著人口老化,加上家庭結構改變,如兒女的長大搬離等,社會上獨居和雙老生活的老人家數字不斷增加。晚年的生活伴隨著身體退化、病患,或脾氣情緒而引發出各類精神健康危機,如新聞報導裡的老年夫婦倫常血案、一對長者因病厭世高處墮下、陪伴老伴屍體逾月等新聞,再次提醒我們,長者情緒危機、身心靈需要和援助是如此的迫切,我們作子女的除了每星期1-2次飲茶、探訪之外,又可以為他們作些甚麼?如何提醒長者們敏感於自己的情緒變化,尋找出路?
預防長者自殺,從關懷起步
資深精神專科醫生麥基恩撰文回應時指出﹕「香港人口老齡化的情況愈來愈明顯,隨之帶來的問題也日益增加。近月發生的長者自殺的慘劇很值得社會關注,根據數字顯示,長者自殺的比率佔全港自殺的人數約四分一左右;而且自殺成功的機會也比其他年齡層高。當然,如遇上突發事情,其他年齡層自殺的機率也會增加,例如在金融海嘯的時候,中年男士燒炭自殺死亡的比率非常突出。根據研究顯示,很多自殺的老人家在出事前一個月,曾經尋求醫生的幫助,只是當時的醫務人員未能及時發現對方有自殺的危險。而大部分這類的老人家會呈現多或少的精神疾病病徵,最常見的就是情緒病,特別是憂鬱症。」
麥醫生說﹕「不少自殺的人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會感受到所謂『三無』的病徵,即是無助、無望、無用。記得多年前有一齣電影﹕《楢山節考》,敘述日本古代信濃國(今長野縣)寒村的山林內棄老傳說,在這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老人家到了70歲,就要由家人背到深山野嶺自生自滅,避免消耗家中的糧食。至於最近發生的夫婦同死的慘劇,在外地也間中會發生,通常是一對年長的夫婦,伴侶患上慢性的身體或精神疾病,影響了家庭生活,兩人都活得非常痛苦,故有輕生念頭,最常見的是身體健康的先把患病配偶殺掉,然後自殺。如何知道?因為發現其中一位死前有掙扎的現象。」
麥醫生強調﹕「預防勝於治療,若要避免這類不幸的事情再發生,實在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首先,若果家中有老人家出現精神問題,不要諱疾忌醫,應盡早求醫,以免惡化,以目前的醫學,大部分的情緒病是可以治癒的。其次,身為子女的,要經常留意年長父母的心理需要,避免對他們說老人是一個負擔,多讚揚他們正向影響力,以及對家庭和後輩的貢獻,例如幫忙子女處理家務、看顧孫兒等,讓老人家感覺自己仍然老有所用。此外,更應鼓勵他們參加各樣適合的健康社交活動,保持與人接觸互相支持。當然,政府也要提供合宜及方便的相關設施供長者專用。同樣,宗教團體也可以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讓長者身心靈都得著適當的幫助。」
他提醒,年長的男士是自殺高危的一族,因為他們不懂得適當表達情緒,很多時只把困難藏在心裡;社交一般也是比較貧乏,當遇上嚴重的問題時,容易一發不可收拾,走上不歸之路。
內外資源幫助長者自助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暨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李耀全博士撰文回應時表示,俗語說:「家有一老,如獲一寶!」但在今時今日,這種敬老的情懷早已不在。「以前不少家庭三代同堂,長者不單有兒女陪伴在身邊,也能常弄孫為樂,故精神健康較為容易維持。只是,隨著時代的轉變,長者精神健康再不能依賴舊社會與家庭的支援系統,長者雖比以前更長壽,卻帶來更多保健之需求,難怪近年長者負面的新聞愈來愈多!」
李牧師指出﹕「面對照顧長者之需求,我們必須加強家庭及社會對長者的支援系統的同時,亦需要幫助長者自助,去化解長者的挑戰為力量。而前者乃增加外來的資源,後者乃是更新內在的能量。
「在外來的資源方面來說,首先,社會架構需要多回饋服侍了社會多年的長者,盡量加增各樣的福利供長者享用;其次,社會團體,包括教會,必須加強它們的社關使命,多服務老化的社群,提供促進長者身、心、靈、社的健康之活動,尤其是舉辦一些『三代同樂』的項目,或一些健康講座等。這些在外的資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乃是長者如何在各樣的支援下,不斷更新個人身、心、靈之健康,維持正向思維及情緒,建立愉快的關係和保持心靈健康。」
李牧師強調﹕「正向的情緒與正向的思維是息息相關。若長者能知足常樂、心存感恩,將焦點放在能掌控的事情上,勇於面對,放下不能改變的事情後處之泰然,他們便能活得更快活。當然,這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長者需要的是珍惜眼前人,常以助人為快樂之本,多施予、少埋怨,凡事從正面看,把大事化為小事,再化為無事。」
「筆者發覺不少有基督信仰的人,在困難中祈求得著心靈的力量,更以無限的他力補足自我有限的自力,整個生活、生命都充滿喜樂和盼望。的確,精神健康的長者帶來長幼快樂的家庭、和諧的社會,所以,長者精神健康實在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