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無數學生交談中,發現一個令人激動的情況,就是每個學生曾經有過發奮圖強的經歷,只是到了最後他們仍輸給一張考試卷,更因而自我判斷不是一個讀書的人才,於是便意志消沉。有時,我真的為他們感到很不甘心,因人的價值又豈能靠一個制度能作決定的呢?後來,我明白為何年青人表示﹕「人生道理有誰不明白,但就是不能說服自己作出改變。」以及,他們因接受了自己是一個失敗者的身分,從而在不知不覺間更愛上了這個形象,反倒不適應做回一個積極的人。此刻,我會向這些青年人分享一個驚訝的真相,就是讓他們看見令自己失敗的真正元兇﹕那個「我」在不知不覺間拒絕成長,而甘願長期接受被扶助及依賴他人而活。
隨後,我會用一個辦法來讓他們建立上進的決心,就是引導他們找到一個讓自己復生的刺激點。曾勸導一個原本今年應讀中二的男學生,但因惡劣的操行而頻頻被記缺點,最後遭兩次留級。他告訴我,不能忍受老師標籤自己因不順服就是一個壞榜樣的學生,所以無論發生甚麼事,也被認為是屬他的錯,他沉不住氣,便用不禮貌的字句來反駁老師。於是,我提醒他說﹕「這種因衝動而展現的言語暴力,更證明老師對你的懲罰是對的。因此,你更要有做中學生的傲氣,就是只管繼續努力現在所需要做好的事,來證明他們對你的判斷完全是錯的。最後,無論結果如何,當你願意用意志力來履行這份努力,已值得為自己慶祝了。」我又記得有一位中四學生說﹕「我讀中二那年,無心向學,常到網吧打通宵機,也知道父母提醒的大條道理是為自己好,但忠言逆耳;我直到升讀中四時,突然想收心養性,因我好想入大學讀機器工程。」於是,我發現第二種令學生上進的方法,就是引導他們建立更多長遠的目標及興趣。
總的來說,我認為上進的人時刻能因被刺激下而尋找到對某些事物的熱情所在,並因著這份熱情的推動下努力地學新知識;然後經長期操練、反省和實踐,最終讓這些學問融入在日常生活中,並成為持之以恆的好習慣。
「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動搖,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書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