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淳「EQ接見室」之令自己失敗的真正元兇

與無數學生交談中,發現一個令人激動的情況,就是每個學生曾經有過發奮圖強的經歷,只是到了最後他們仍輸給一張考試卷,更因而自我判斷不是一個讀書的人才,於是便意志消沉。有時,我真的為他們感到很不甘心,因人的價值又豈能靠一個制度能作決定的呢?後來,我明白為何年青人表示﹕「人生道理有誰不明白,但就是不能說服自己作出改變。」以及,他們因接受了自己是一個失敗者的身分,從而在不知不覺間更愛上了這個形象,反倒不適應做回一個積極的人。此刻,我會向這些青年人分享一個驚訝的真相,就是讓他們看見令自己失敗的真正元兇﹕那個「我」在不知不覺間拒絕成長,而甘願長期接受被扶助及依賴他人而活。

隨後,我會用一個辦法來讓他們建立上進的決心,就是引導他們找到一個讓自己復生的刺激點。曾勸導一個原本今年應讀中二的男學生,但因惡劣的操行而頻頻被記缺點,最後遭兩次留級。他告訴我,不能忍受老師標籤自己因不順服就是一個壞榜樣的學生,所以無論發生甚麼事,也被認為是屬他的錯,他沉不住氣,便用不禮貌的字句來反駁老師。於是,我提醒他說﹕「這種因衝動而展現的言語暴力,更證明老師對你的懲罰是對的。因此,你更要有做中學生的傲氣,就是只管繼續努力現在所需要做好的事,來證明他們對你的判斷完全是錯的。最後,無論結果如何,當你願意用意志力來履行這份努力,已值得為自己慶祝了。」我又記得有一位中四學生說﹕「我讀中二那年,無心向學,常到網吧打通宵機,也知道父母提醒的大條道理是為自己好,但忠言逆耳;我直到升讀中四時,突然想收心養性,因我好想入大學讀機器工程。」於是,我發現第二種令學生上進的方法,就是引導他們建立更多長遠的目標及興趣。

總的來說,我認為上進的人時刻能因被刺激下而尋找到對某些事物的熱情所在,並因著這份熱情的推動下努力地學新知識;然後經長期操練、反省和實踐,最終讓這些學問融入在日常生活中,並成為持之以恆的好習慣。

「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動搖,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書1558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Sept_12_EQ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不好長期忍怒或發怒

170705.jpg


普遍的父母訴說對孩子的不明及不滿的事包括﹕發現兒子的考試卷有很多都是他懂得如何作答的(但估計他因心急而犯這樣無謂的錯誤)、又將原本很快完成的功課拖延至需雙倍時間才能完成;更會忍無可忍地直斥孩子﹕「你很差勁!做快D得唔得!教左你咁耐都係唔識架!」我曾訪問過大部分的小學生,當聽到父母這樣的表達後,他們的回應卻讓我感驚訝﹕「會有不開心,但在心裡沒有怪責父母。」因為他們諒解父母早已忘記當年的自己也曾經歷學習緩慢的階段,才未能明白孩子學習適應的辛苦。

我很喜歡與學生交談,因為你總會聽到一些連大人也不能提供的簡單智慧及具創意的答案。我發現當孩子知道自己做不到父母的要求時,他們要處理及長期找藉口來面對父母失望的表情,是很費勁的動作。這些負面感受會引致他們漸漸地對做功課失去興趣,之後便很快被周圍的事物吸引而失專注力。所以,只有長期表現對學習感興趣的父母,才可感染孩子提升學習的動力。例如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對學習充滿熱情;在孩子表演興趣時不挑剔弱點,只流露高度的賞識等。每次與學生交談至尾聲時,我也會問他們期待父母如何對待自己才感快樂。他們大多表示當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時,期望父母不要先用怪責語調說:「唔緊要架!我教番你!你第日識了就可以少D煩惱啦!」

作為一個家庭調解EQ教練,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長期忍怒不好、長期發怒也不好,最好是及早練到不易發怒,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旦破裂,這可能要窮盡你一生之久來作出修補,你擔得起這份沉重的代價嗎?

「從前經上所寫的,都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好使我們藉著忍耐和聖經中的安慰得著盼望。 願賜忍耐和安慰的 神,使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羅15:4-5〉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