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軒從小就比較害羞,遇見陌生人或不常見的親人都不會打招呼或說話,總是躲在媽媽背後。小時候媽媽帶他到不同的遊戲班,他都大哭大叫,不願參與,所以媽媽也放棄送他去幼兒班,安排軒軒直接入幼稚園。快四歲的軒軒已經返了三個月K1,家長日時,老師跟媽媽說,軒軒比較害羞,在學校完全不會說話,只會用身體語言去溝通。媽媽不以為然,因為軒軒在家裡話很多,也很會表達自己。但是,軒軒的情況到了K2也沒有改善,在學校依然不會說話,甚至連跟相熟的老師打招呼也不會,完全跟其他小朋友沒有溝通。老師擔心軒軒的情況,建議媽媽帶軒軒去做評估。
軒軒的情況有可能是「選擇性緘默」(selective mutism)。選擇性緘默是孩童焦慮症的一種,小孩通常語言發展沒有問題,但在特定情況(多數是學校或其它陌生地方)下有超過一個月的時間不能開口說話、或只是用很細小的聲音說話。「選擇性緘默」並不常見,大概每140小孩會有一個有這種症狀,他們多數會在三歲至八歲的時候被診斷出來,因為這個時期的小孩一般會有正常的言語社交能力。有選擇性緘默的小孩大多性格比較內斂,小時可能同時有其他焦慮症狀,例如分離焦慮或社交焦慮的症狀。好像軒軒這樣的小孩,因為年紀小,父母可能只是認為孩子性格害羞、而老師也認為小孩需要時間適應,而採取「等待」的策略。
若果孩子已經用超過三個月時間適應新學校、新老師和同學、但是依然不能開口說話,而孩子也說不出保持緘默的原因,父母或老師就要多加留意。選擇性緘默是可以透過行為治療去加以改善。治療師大多會跟學校老師合作,用不同方法去鼓勵言語或非言語的溝通,增加孩子溝通上的信心。家長同時不用給孩子過多的壓力去說話,反而安排多點自然跟其他孩子溝通的機會,例如相約同學去遊玩、或參加興趣班等等,讓孩子有更多自然練習社交的機會。家長同時值得發展孩子其他方面的優勝之處,例如體育或美術,讓他們對自己某方面有自信,增加整個人的信心。主力用稱讚和獎賞去鼓勵孩子,而不是用怪責的態度去管教,會令孩子加倍信心突破恐懼。
孩子愈早得到適切的輔助,就愈快可以融入校園生活,享受跟老師及同輩的社交,建立自信心。人生是一場長跑,自信成就一生,只要配合孩子的需要給予輔助,孩子就會慢慢進步。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
王曦中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