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特兒特教 之 「認知結構變更」與「潛能」發展

學習關係到每個人,而不僅僅是學生。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學習。「認知功能」對一個人的學習非常重要。良好和健全的「認知功能」讓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掌握「知道怎樣學」(knowing how to learn)和「知道學甚麼」(knowing what to learn),而達致「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及解決困難。「認知功能」與智能的高低有直接的關係。傳統的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固定」(fixed)的,Feuerstein教授卻認為人的智能是可以通過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Mediated Learning)和他與其團隊從60年代至今研究及發展的「認知能力優化課程」提升的(Feuerstein et al.1980; Feuerstein et al. 2006)。

何謂「認知結構變更」?

Feuerstein教授認為智能應該被視為一種動態結構。人類的認知能力是靈活的,而不是固定的。他與他的團隊發展了「認知結構變更」理論和「導引學習」(MLE)的技巧。由於神經的可塑性,大腦的「認知結構」可以通過「導引學習」的技巧作出改變。無論個人的特殊需要挑戰程度如何,都能夠通過適當的「導引學習」技巧,修改其認知結構(Feuerstein, Rand, Hoffman, & Miller, 1979)。從80年代至今,Feuerstein教授本人及數位學者/研究員均進行了很多研究,証明學習者通過教授者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來學習「認知能力優化課程」一段時間後,他們在智能和學習行為上均有顯著的提升(例如,Blagg, 1991; Howie, 2003; Feuerstein et al. 2006)。智能和學習行為相關的能力可以包括閱讀、邏輯思維、資料分析、發問、創意思考、評鑑、注意力及情緒控制力等等。這理論及其相關的技巧為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童/人士及其家人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和希望。

何謂「導引學習」技巧?

教授者通過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教導學習者,讓其「認知功能」得到修補、發掘和提升。教授者會因應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反應,轉化他在環境中體驗到的刺激。「導引學習」的技巧必須最少有以下三個元素﹕

(1)有學習意向和給予回應 (Intentionality and Reciprocity)

(2)明白學習的意義(Mediation of Meaning)

(3)學習超越當前所學的(Transcendence)

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童在其「認知功能」上通常有某程度的缺失。家長、老師或教授者可通過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讓其「認知功能」得到修補、發掘和提升,克服他們的特殊學習需要。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啟動孩子的學習潛能

父母一般都想知道孩子的學習能力情況,擔心孩子的「潛能」未能充分發展而浪費了天賦才能。因此,除了上學,父母傾向為孩子從學前階段便報讀很多課程,特別是受到「市場趨勢」影響的課程。例如,學界談及「多元智能」或「STEM」(即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類學科)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父母們亦一窩蜂趕潮流,紛紛送孩子去上「多元智能」課程、「STEM」課程。但何謂「多元智能」和「STEM」核心理念?他們大都不甚明瞭,把孩子送去上課的動機,只是害怕孩子慢人一步,失去了先機。

何謂「天賦」?何謂「潛能」?

「天賦」詮釋為上帝賜予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不需要過於努力就能做得很好的領域。「潛能」詮釋為在上帝賜予我們的能力中,沉睡在自身的潛力,可通過教育或適當的導引,使之發揮出來,但關鍵在於甚麼是適當的教育或導引方法。

有些人會以智力測驗分數「智商」(IQ)來評定孩子能力的高低。智力測驗主要評估兒童的工作記憶能力、言語理解能力、知覺組織的效率及整合性,包括非語言推理技巧,使用視覺影像的能力及處理視覺資訊的能力等。當孩子在學習上表現不佳時,往往會讓孩子接受智力評估,期望找出原因。其實,影響學習表現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智力測驗涉及的能力外,孩子的情緒狀況、學習習慣、能力傾向等都是影響孩子學習的一些重要因素。動態評估(Dynamic Assessment) 便是評估和瞭解孩子在學習過程必須有的能力中,他呈現出有和缺失的部分,這是聚焦於學習過程來理解孩子的學習困難和潛在的能力。若要明白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需要綜合各項因素進行分析,才能真正明白他們的需要和潛在的能力。

人最少有8種「智能」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Howard Gardner教授於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最少有8種「智能」,包括語文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每個人在這8種「智能」上都有不同強弱的表現,未有機會發展的「智能」領域,也可算是「潛能」。值得商榷和討論的是,我們是否應該或需要去發掘和發展孩子所有的「潛能」?

這位10歲的男孩,學業成績極不理想及專注力弱,我是專責訓練他的「認知能力」及專注力。男孩父親是經營飲食業的。有一天,男孩的媽媽問:「大提琴的老師告訴我,兒子有完美的音調辨別能力,但他就是不喜歡練琴,我應該怎樣做才能發展他在音樂方面的潛能?」我問男孩:「你喜歡音樂嗎?將來打算做一些與音樂相關的職業嗎?」男孩堅定回答說:「我不喜歡音樂!最討厭練琴,將來我想跟爸爸學做生意。」聽見男孩的心意,為何仍要強迫男孩發展他在音樂方面的潛能呢?

往後的文章將會闡述何謂「認知能力」,以及如何幫助有學習困難/障礙 (SEN) 的孩子和發展他們的「潛能」。「孩子漸漸長大,強壯起來,充滿智慧,有 神的恩典在他身上。」〈路加福音2﹕40〉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特殊教育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之欣賞孩子的良善動機

我們從小開始先學會了人與環境建立關係的兩種「力」﹕一是推力,包括能直接與人對話、能主動答是與不是、能表達感謝;二是拉力,包括讓人先行、耐心等候被接待、能說「請」和「對不起」。但是,倘若家長長期以責駡的方式來教導孩子,那只會讓孩子感到慚愧,常見反應有說話加快、常擔心對方聽不明白自己表達的內容、懷疑自己所講的不夠動聽、甚至懷疑自己身分低微而不配同對方溝通。事實上,責罵這舉動是看低人的開始,讓彼此處在不平等的線上,而經常被責罵的孩子是不願解決問題,因為他們會自認是沒有價值。久而久之,當孩子在小時候沒有被欣賞「自己的行為動機為良善」時,他們面對困難會擔心及懷疑自己做得不好而選擇退縮,而且可能因長期的無力感而變得很憤怒。

我的工作是在與孩子交談的過程中,先肯定他們已有EQ品格中的「八優」潛能,就是學習效能需要的自信、自發、樂觀、健談、耐性、合作、責任、細緻。及後,我要鼓勵及讓孩子相信就算面向較弱的潛能,也可靠後天的努力漸漸地被提升的。如家庭能一起學習這八優,一家人的情緒會有輕鬆的氣氛,因家不再是因個人的權力作準則,而是有共同的一致標準去遵守。有一位讀小五的男孩說﹕ 「我不會同父母講心事,因我聽到身邊的同學哭訴他們的父母全都是怪獸家長,一邊講關心仔女,不想給壓力給我們,另一邊卻不停地買額外的補充練習給我們做,我都怕怕了。」其實,如家長想孩子進步,那建議別罵孩子「你都無心機去做」(的確他們會因過於疲倦而會減少集中力),反而訓練他們建立一個進度,即設立可跟進的步驟來讓他們能具體地檢討可進步的空間及已進步的證據,逐漸累積小成就來增加完成任務的自信心。

我反省到要助人成長就是不要立即判斷對方所做的是「對」或是「錯」,而是先要欣賞對方表達背後的良善企圖,例如父母直接向孩子表示﹕「多謝你們剛才保持安靜,才讓父母可輕鬆聊天。」這才會增加孩子下次繼續展現如此的好行為。

「所以時候還沒有到,你們不要批評,直等到主來;他要照出黑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裡的動機。那時,各人要從 神那裡得著稱讚。」哥林多前書45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Oct_17_EQ

余德淳「EQ接見室」之通達之人應具備的條件  

從事兒童及青少年訓練工作近20年,在工作的經驗中,最難忘的是那些接觸過的孩子們,不論他們當時有多頑皮,或正在垂死掙扎的邊緣和抱著對家庭徹底失望的負面情緒,在我眼中總是看到他們內在潛伏著的那份超強生命力及能力。只是,這種有待被發掘至高峰的經驗,必須先讓孩子經歷生活導師感染的「分享式快樂」及「彼此顧念」的溫暖,才能擁有正面情緒力量來尋回昔日那個「打不死」的本我。

我看見,那些願意接受並發現自己弱點的學生是較易推動自我突破限制,因研究發現愈聰明的人愈難管好情緒,他們的EQ得分比正常智力的人低20%,當中有三個原因:1.)易自負,因心急想達標而認為不需考慮全面下也會成功的;2.)較好勝心強,常浪費時間將自己與別人比較;3.)難處劣勢,當遇到強勁對手而不慣身處劣勢,會導致情緒緊張。於是,這類孩子的行為表現多以迴避(Avoidance) 及趨向迴避型(Approach & Withdraw)來面對困難,例如他們起初會因衝動來處理問題,但後來因發現自卑心而決定放棄,甚至不再需要讓人知道自己的存在。

因此,我與每位孩子交談後,多數也找到他們值得欣賞的潛能,但隨後也會給予一個補充的發現及提醒,就是真正的聰明人是能欣賞自己之餘,亦能欣賞別人,即能與不同性格的人合作,才是真正的智者。我很慶幸在自己的工作中常見證到生命改變的震撼﹕這位讀小二的女孩子回應我説﹕「十分欣賞自己很聰明,因為我願意努力地想方法來糾正自己不再亂發脾氣,最後令一家人也快樂。」那位讀小三的男孩表示﹕「我有點怕答錯,但仍努力留心老師的提問,一知道答案便立即舉手,因想爭取老師對自己的好印象。」一個讀中二的男孩告訴我﹕「我轉數快,常臨危不亂,所以喜用這能力來幫助身邊被欺凌的弱小同學。」

從以上同學的自省之中,我認為一個通達的人應具備﹕一是能欣賞自己的優勢,並以此扶助及鼓勵他人,而不是只埋怨別人沒有給自己快樂; 二是常懂得恭喜自己,原來多年來所見到的恩典和祝福是僥倖得來的,這已值得為高貴的生命作慶賀。

「明哲不露鋒芒,愚人心吐愚昧。」箴言1223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Sept_26_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