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師生營造關愛校園

我指教你走智慧的道,引導你行正直的路。你行走的時候,腳步必不會受阻礙;你奔跑的時候,也不會跌倒。《聖經新譯本》〈箴4﹕11-12〉

在採訪前後,新聞相繼報導中小學生輕生或「母抱著10歲兒子從28樓一躍而下」的倫常慘劇。在處處高壓力的社會、生活當中,家長、師生都不能倖免,身負作育英才之責的學校如何培育豐盛生命,讓下一代健康成長的同時,也為教師鋪設正面「減壓」的工作環境?藉著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分享「感愛、敢動」關愛校園計劃的推行經驗,期望可以帶來生命教育的點滴啟發。

文/圖﹕謝芳
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這天,初見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蔡世鴻校長,他開門見山地談師生的情緒壓力問題。他說,教師工作壓力甚大,長期辛勞工作,身體毛病也漸多,學校管理層是不能坐視不理。但如何透過學校管理來減少教師的工作壓力呢?「本港心理學家梁天明博士指出,教師的壓力來源分為外在環境、工作環境和個人因素三大類別;更有研究證實,這個工作壓力模式與本地教師工作壓力因素吻合。」蔡校長在早前在「教評心事」專欄撰文也曾探討這些問題。

教師的壓力三大來源

「這些外在環境包括經濟氣候,例如經濟低迷時期,入職的老師薪酬偏低;教育政策,如教改、縮班殺校政策、學校編制教席數量減少、合約制度、教育局對學校/學生的評估方法、學生的考試及評核制度更改等因素,都會影響老師的工作需求和入行的競爭,繼而增加工作壓力。而校內因素包括學校對老師的需求,包括工作量、角色分工、團隊合作,如課外活動、家長活動等各樣課堂教學以外工作、學校對老師的期望等。此外,學校架構(如人手分配和管理層的支援)和內部溝通(如訊息傳遞的媒介、系統和指引),都會影響老師的工作氣氛和引發壓力。個人因素來自老師自己的家庭因素、財政狀況、他們的性格特徵等。」

他坦言從梁博士指出的三大教師工作壓力來源,都與學校的管理有關。如何做?「面對外在環境,縱然外面橫風橫雨,我們也應該為教師抵擋衝擊,將學校變成一個安心教學的地方,如中學面對縮班潮,中學校長會便極力爭取,為教師提供更多實缺職位,減少學校的震盪。校內因素方面,學校領導更是責無旁貸,廣開溝通之路,優化學校管理,老師壓力便可減少,學校管理亦更具效益。至於個人因素方面,研究證實個人性格特質、工作經驗、同事的支持及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主權(Belief in Locus of Control),都是減少壓力形成的關鍵。因此每一個人都可以改變自己與環境之間的協調,增加可承受壓力的程度,所以遇到老師面對個人壓力,如家庭狀況出了問題、性格緊張而感到工作壓力,我們都應該關心、支援和鼓勵他們,始終學校是人與人相處的地方,如何處理教師的情緒和壓力,也是管理層的工作。」

為學生建立關愛校園

對於學生的教育,他指出﹕「現代學生在抗逆力、堅忍精神、磨練方面等比較薄弱,有強烈『以我為主』的自我中心,互聯網互相欺凌攻擊的情況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現。故此,學校的成長課是幫助他們建立正向的人生觀、感受愛和將愛付諸行動。」他認為「感受愛」,不是紙上談兵,而必須讓學生身體力行,敢於行動才會成功。學校推行的「感愛、敢動」關愛校園計劃,包涵了「學習」、「實踐」、「反思」三方面。「這套關愛校園的教材套,是透過個人(個人自理、培養好習慣)、家庭(做家務、向家人表達愛)、學校(與同學相處、守規有禮)、社會(認識社區、關愛他人)、團體(中華美德—孝義禮、做個好公民)、地球(環保由我做起、關心世界和身旁的事)等六方面,由小一至小六層層遞進,讓學生在不同年級學習實踐關愛和反思;教曉他們先愛自己,然後愛家庭、愛學校、愛社區、愛香港、愛地球,以及關愛身邊的人。」

至於學生的學習支援成長規劃,蔡校長說,學校會『拔尖補底』、反思功課量和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等。「我們一切站在小朋友角度去想,學校設立家課政策小組,檢視各級的家課情況,組員有家長、牧師、社工、科主任和校長。現代教育孩子不能硬碰,需要談心鼓勵和給予空間。我們希望從學生六歲多入讀至升中學的這六年時間,教曉他們懂得如何面對和處理問題。

父母的支持不容忽視

他說,為了幫助家長關懷孩子和增加家庭支援,學校也加強家長教育,以幫助學生的成長規劃。「事實上,父母的角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有聽過一個小六的學生,父母離婚,他們對於孩子的照顧和教育是互相推卸責任,父親每天只放下飯錢給孩子生活。這孩子年紀小小,不懂抒發和處理情緒,故沉迷打手機遊戲,甚麼也不做,打機等於他的全部人生。當有一天,手機突被父親奪走時,他憤而打開窗門,就向外一躍而下。」至於學校如何讓學生有表達或宣洩情緒的方法?蔡校長表示,學校將由明年開始推行「聽聽孩子心計劃」,於校園內設置四個「寫信給校長、老師、牧師和社工」的信箱,學生可將「開心」和「不開心」的情緒寫下感言,投進不同的信箱,負責的老師和社工收信後會跟進。「希望可以達至直接了解學生情緒反應的實用渠道。」

學校多元的發展

多年來,協和小學(長沙灣)陸續推行多項發展計劃,除了英文課程加強閱讀、寫作和會話;更於數年前獲教育局投入100萬元添置平板電腦,學校最近的發展是熱門的STEM(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教育計劃。蔡校長告訴記者,學校編制了「校本STEM課程」的同時,也成立了一個科學小組。「在STEM中,我們選擇了『科學Science』作重點發展,主要因素是小學的科學教育與中學完全脫軌,學校可善用這筆撥款,推動自身的科學發展,加強中、小課程銜接;同時也希望發掘一些『滿腦子奇妙想法』的男孩或女孩,為香港培育一些科學小尖兵。」他期望將來的科學文化活動課程能夠化「零碎」為「整全」,發展成一個主線的課程。

2017July14為師生營造關愛校園.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