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牧語~再思教育

默想經文:提後二1-2
1  所以,我兒啊,你要靠著在基督耶穌裡的恩典剛強起來;
2  而且,你要把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從我這裡聽見的,都交託給那些忠心、以後又能夠教導別人的人。

筆者出席了教會周三晚的祈禱會,這是特別為基督徒老師及主日學老師而設的聚會,是首次舉辦的;赴會者十分踴躍,是平日祈禱會出席人數的兩倍。聚會的時間過得飛快,相信是筆者全情投入的緣故;每一位老師的分享均觸動筆者的心,話題環繞執教鞭的苦與樂、師生及家長間之無奈與無助、排山倒海的工作量及纏綿不休的教學壓力等等;表達了今時今日的教師生涯仍是十分沈重。此情此景,怎不教人擔心?基督徒老師有何作為呢?深思這課題時,筆者深感基礎尤為重要,略述如下:

教育的召命:這是關鍵性的因素。每一位老師必須首先思考:為何要做老師?目的何在?意義何在?作為基督徒老師,更須要有清晰的使命感,認定加入這行業是出於神的呼召,而非隨便踏入的職場;也不應為糊口而做。須知教育工作影響學生一生,若然以教師為作育英才者,基督徒老師更應該提升教職為愛神愛人的職事,視之為事奉神的重要崗位。試想想,每天付出一半以上時間投入教育工作,豈不是我們服侍神的戰略重點嗎?惟有我們認定這是神差遣我們去的工場,是神給我們的使命,我們才能全然投入去完成神所託付的召命。

深度反思:

  1. 教育的召命重要性何在?
  2. 今天教育是否應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主日學教育呢?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反思與反省(下)

默想經文:羅十四7-9
7   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
8   我們如果活著,就是為主而活;如果死了,就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無論是活是死,總是屬於主的。
9   基督死了,又活過來,目的就是要作死人和活人的主。

筆者在一連串安息聚會中,勾起對「死亡」的再思與反省。綜合起來,啟發了一些寶貴的信念。接上文:一、有定時,乃人生必經的階段;二、是過程而已,並非萬事的終結;三、是先決條件,乃新舊身體的重要交替;

四、是感恩的事,乃地上任務完成

由於生命壽數掌握在神的手中,每個人在世的日子長短各異,這是不變的事實。那麼,衡量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時,不能單以生命的長短作標準,而是看生命的內容是否充實?有否經歷赦罪的平安?有否將愛心與人分享?有否關心身邊的人?有否為社會作出貢獻?有否將時間才幹奉獻給主,為主所用?若然有的話,姑勿論生命或長或短,總算是一生不枉過,值得我們為此慶祝了!因為我們完成地上的任務,可以徹頭徹尾地功成身退。

最後,巴不得我們每一個人都珍惜每一天的生活,如保羅的勉勵:「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如果活著,就是為主而活;如果死了,就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無論是活是死,總是屬於主的。」(羅14:7-8,《環球聖經譯本》)

深度反思:

  1. 基督徒的死亡觀為何是正面和積極呢?
  2. 基督徒既是屬主的人,對短暫的人生有何啟發?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反思與反省(中)

默想經文:約十四1-5 《環球聖經譯本》
1   “你們心裡不要惶恐不安,你們要信 神,也要信我。
2   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的地方;如果沒有,我怎麼會對你們說,我去是要為你們預備地方呢?
3   如果我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會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好讓我在哪裡,你們也在哪裡。
4   我去哪裡,你們知道那條路。”
5   多馬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要去哪裡,怎能知道那條路呢?”

筆者在一連串安息聚會中,勾起對「死亡」這重要課題的再思與反省。綜合起來,啟發了一些寶貴的信念。接上文:一、有定時,乃人生必經的階段。

  • 是過程而已,並非萬事的終結

這是必經的過程,是從短暫進入永恆的過程,是從屬地進入屬天的過程,是從以物質為主進入以屬靈為主的過程。因此,死亡非如一些人所言:「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原來死亡過後,乃新旅程之開始,是充滿憧憬,懷有無比希望的。因此,耶穌說:「我在哪裡,你們也在哪裡。」(約14:3)對基督徒而言,死亡並非永別,只不過是暫別而已,因為可以在天家重聚。

  • 是先決條件,乃新舊身體的重要交替

死亡乃必經步驟。若沒有經過這步驟,必死的便無法變成不死的,必朽壞的也無法成為不朽壞的,正如保羅所言:「我們這些在帳棚裡面的人因為受重壓而呻吟,不是想脫去這個帳棚,而是想穿上那個住所為外衣,好使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沒。」(林後5:4)

深度反思:

  1. 人們對死亡抗拒的原因何在?
  2. 從永恆角度看世事,對我們有何啟發?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反思與反省(上)

默想經文:傳道書三1-8
1          萬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2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種的也有時;
3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4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踴躍有時;
5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擁抱有時,避免擁抱有時;
6          尋找有時,捨棄有時;保存有時,拋棄有時;
7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講話有時;
8          愛有時,恨有時;戰爭有時,和平有時。

短短十天內,接二連三獲悉不同的人離世的消息。離世者都是肢體們的親人,相繼返回天家。當中有年長的,也有年青的,這三個家庭同樣失去他們的擎愛。身為牧者,除了義不容辭地主領安息聚會外,更要為他們哀傷的愁緒提供適切的安慰與輔導。筆者在這一連串聚會中,勾起對「死亡」這重要課題的再思與反省。綜合起來,啟發了一些寶貴的信念,略述如下:

  • 有定時,乃人生必經的階段

如傳道書三章一至二節所言:「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種的也有時」。我們的生命壽數,乃掌管在創造生命的主宰手中,難怪摩西說:「求你教導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使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90:12)因此,我們還活著的人雖然不知死亡何時臨到,但是我們可以放心,只要每天活在神的慈愛中,過著合神旨意的生活,榮神益人,那麼又何懼死亡的臨近呢?那不過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已。

深度反思:

  1. 「凡事都有定期」對人生在世有何啟發?
  2. 「天下萬物都有定時」這是否宿命論的看法?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跑步的啟迪(下)

默想經文:腓三13-16
13 弟兄們,我不認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爭取前面的,
14 向著目標竭力奔跑,為要得到 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去得的獎賞。
15 所以,我們中間凡是成熟的人都要這樣思想;即使你們不是這樣思想, 神也會把這事指示你們。
16 不過,我們達到了甚麼標準,就要照著甚麼標準去行。

確定目標

跑手失敗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專注地向著目標進發,沿途左顧右盼或頻頻回頭觀望;這些舉動會分散注意力,窒礙取得最佳成績。保羅的勉勵很好:「忘記背後,努力爭取前面的,向著目標竭力奔跑。」(腓三13-14)今天,五光十色的世界的確分散了信徒追求生命重整的專注力。因此,求神讓我們確定目標後,能夠全力以赴。

頑強鬥志

長跑最大的考驗莫過於漫長的路程,每一步都是艱辛的,在體力大量消耗的情況下,實在感到舉步為艱。這正是鍛鍊鬥志和毅力的重要時刻,到底是放棄,還是支撐下去?只是一念之差。這時候真是很容易放棄。感謝神!筆者感到乏力之時,心中便禱告求神加添力量。因為知道是為主而跑,心中便會浮起一股動力,幫助筆者支撐下去。真的,靈命追求也是一條很漫長的路。起初的階段還會一鼓作氣,但是在四面引誘或衝擊下,仍然要繼續維持親近神,專注仰望神的幫助,殊不容易。因此,在靈命成長的操練中,我們要多禱告,倚靠神;同時也需要他人的代禱與鼓勵,互助互勉地結伴同行,才能堅持下去。

深度反思:

  1. 為何運動員忘記背後是那麼重要?
  2. 有何力量支撐我們在挫敗中仍然向前走呢?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跑步的啟迪(中)

默想經文:提後二1-6
1 所以,我兒啊,你要靠著在基督耶穌裡的恩典剛強起來;
2 而且,你要把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從我這裡聽見的,都交託給那些忠心、以後又能夠教導別人的人。
3 你作為基督耶穌的精兵,要和我一同受苦。
4 當兵的人沒有一個讓日常生活的事務纏身,是為了討招兵的人喜歡。
5 再說,如果有人要參加競賽,除非他遵守規則競賽,否則就不能贏得冠冕。
6 勞力的農夫應該先有分於享受成果。

裝備合宜

跑步的裝備是最簡單的,卻不能掉以輕心。舉例來說:穿上不同的襪子會影響跑步的舒適感。筆者隨意穿上一對厚厚的襪子便起跑,結果跑至半途,腳趾已感到痛楚,還長了一個水泡。回想起來,鞋襪與裝備、衣服穿戴都要合宜。同樣,操練靈命也要有適切的裝備,不論是培訓課程、靈修輔讀及屬靈書籍等選材,全都是重要的。

適當策略

若要在賽跑取得佳績,策略是極重要的部分。有些人採用留前鬥後戰術;有人選用結伴同跑策略,組成小组跑步,互相照應;又有人採用前後全力勁跑,中途慢跑戰略。總言之,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策略,都是悉心計劃的。這樣,若要追求豐盛生命,就必須思量妥善的計劃。筆者知道某位肢體計劃用五年時間修讀晚間神學課程,以便退休後投入全時間事奉。這正是明顯例子。

深度反思:

  1. 運動員須有規律生活,這對事奉者有何提醒?
  2. 運動員須遵守比賽規則,對基督徒操練順服有何意義?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跑步的啟迪(上)

默想經文:林前九24-27 《環球聖經譯本》
24        難道你們不知道嗎?在賽場上奔跑的人,雖然大家都在跑,但是得獎的只有一個人——你們要得獎就該這樣跑。
25        凡參加競賽的,在一切事上都有節制;不過他們這樣做只是為得到必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為了不能朽壞的冠冕。
26        因此,我並非好像沒有目標地奔跑,也並非好像打空氣那樣鬥拳,
27        而是痛打自己的身體,叫身體為奴服我,免得我傳了福音給別人,自己竟然被淘汰了。

懷著興奮的心情參加長跑比賽。比賽那天,天氣回暖,本來影響不大,卻遇到潮濕天氣。無疑增加跑步時的難度,全部參賽健兒都感到呼吸因難;尤以逾萬人一起衝入隧道管道時,真有舉步維艱的感覺。由於隧道內的抽風系統不足,結果不少人只好改為步行。筆者咬緊牙關,幾經辛苦才衝過隧道出口的斜坡。終於重見天日,馬上用力呼吸幾口清新空氣;然後朝向終點方向跑去,最後衝過終點,完成賽事。

準備需時

原來參加長途賽跑的事前準備十分重要,有些人欠缺周詳準備,練跑時間短促,結果跑步時倍感吃力。老實說,筆者事前的操練亦不足,結果耗盡體力,肌肉繃緊地跑畢全程;往後數日,肌肉痠痛的滋味非筆墨能形容。事前準備需時,全無捷徑可言。同樣,追求靈命成長之路也沒有捷徑或速成方法,必須立定心志,付出時間,盡力而為,方能成事。

深度反思:

  1. 為何賽跑與靈命成長可以連在一起談論?
  2. 跑步須事前準備充足,對我們事奉神又有何啟迪呢?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基督徒如何回應祭祖問題(下)

默想經文:士師記十四5-9
5  參孫跟他的父母下亭納去。到了亭納的葡萄園,忽然見一隻少壯獅子迎向他吼叫
6  耶和華的靈強力地臨到參孫,他就徒手把獅子撕裂,像撕裂山羊羔一樣;他沒有把所作的這事告訴父母。
7  參孫下去和那女子說話;參孫很喜歡她。【很喜歡她:或譯“視她為對”】
8  過了些日子,參孫回去迎娶那女子,途中他繞過去看看那隻獅子的殘骸,不料看見有一群蜜蜂和一些蜂蜜在獅子的屍體內。
9  他刮了些蜂蜜放在手掌裡,一面走,一面吃,直走到父母那裡去。他給了他們蜂蜜,他們也吃了;但是他沒有告訴他們那蜂蜜是從獅子的屍體內刮下來的。

基督徒的回應

眾所周知,聖經十分重視孝敬父母這原則,不論是舊約中的「十誠」、新約中耶穌的教導或保羅的提醒,均要求人飲水思源,在主裡孝敬雙親。所以,我們在祭祖行動上贊成敬祖的精神,實踐「慎終追遠」之目的;只是不贊同當中的迷信思想與色彩。因此,基督徒可循下列方式進行記念祖先的行動:

  1. 與家人一起掃墓,以示誠意;
  2. 協助家人攜帶物品,沿途須照顧家人的安全;
  3. 在墳前默禱與述說祖先之美德;
  4. 在取得家人同意下,在墳前或在家中舉行簡短的追思聚會;
  5. 攜帶鮮花前去,緬懷祖先;
  6. 修葺祖先墓地,保持整潔;
  7. 事前,須向未信主家人表白自己的信仰及參與的程度(須注意說話的語氣);
  8. 告訴家人基督徒敬祖的方式,雖然在行動上有別於跪拜叩頭、上香、燒紙錢等,但是同樣重視對祖先的緬懷;
  9. 離開墓地前,應與家人一起收拾物品;
  10. 平日須重視對家人之關心與愛護,以建立和諧的關係。

最後,願神使用我們信主後生命改變的見證,不斷彰顯基督的榮美。在祭祖一事上,既擁有基督徒的原則,亦具備愛心的行動。

深度反思:

  1. 參孫對父母的態度與行事有何事可引以為鑑呢?
  2. 怎樣做才是真正孝敬父母?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基督徒如何回應祭祖問題(上)

默想經文:弗六1-4

1          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順從父母,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2-3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著應許的誡命。
4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激怒兒女,而要照著主的教導和勸戒養育他們。

每逢清明節、重陽節,總會勾起對離世親人之思念。故此,這兩節期前後的日子,香港、九龍、新界各處的墳場均出現人頭湧湧的景況;參與掃墓的人絡繹不絕,只為表示對親人及祖先之緬懷與敬意。

這些節期提醒我們,不但要追思離世者,也要對在世父母及祖父母表達孝心與孝行。尤以長者仍活著的時候,更須要多加關心、照顧與溝通,使他們過著快樂幸福的晚年;切勿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事後才嘆息後悔。盼望我們把握機會,在家人健在時,盡上一切孝心與孝行。因為這樣行是神的命令,也是神所喜悦的事,正如中國人所提及的「祭之豐,不如養之薄」。

另一方面,有關基督徒如何面對家人祭祖行動?也成為不少人踏出信主步伐的障礙。有見及此,筆者願跟大家作三方面的探討:

祭祖的真相

在《康熙字典》中,「祭」字的解釋是「以手持肉」。即以手持肉獻祭鬼神之意,也含有「祭者」與鬼神相接之意思。因此,「祭祖」可解作生者向已亡祖先進行獻祭儀式。另外,「祭祖」的英文是“ancestor worship”,其羅馬詞源是「亡魂崇拜」之意。

深度反思:

  1. 在主裡聽從父母與愚孝有何分別?
  2. 孝敬父母與「百行以孝為先」,為何如此重要?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也談奧運(下)

默想經文:提後二1-8

1          所以,我兒啊,你應當在基督耶穌的恩典裡剛強起來,
2          又應當把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從我這裡聽見的,交託給那些又忠心又能夠教導別人的人。
3          你應當和我同受磨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
4          當兵的人不讓世務纏身,為要使那招兵的人歡喜。
5          競賽的人若不遵守規則,就不能得冠冕。
6          勞力的農夫理當先嘗果實。
7          你要想想我的話,因為凡事主必給你領悟力。
8          你要記得那從死人中復活的耶穌基督,他是大衛的後裔所生的,這就是我所傳的福音。

團隊精神難得

在多項團體賽中,尤以游泳及體操項目裡,隊友之間的團隊合作精神真是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每個人的強項與特點大有不同,但是能夠互補不足;在比賽過程中,能夠彼此配搭,爭取最後勝利,實屬難能可貴。同樣,在事奉主的過程中,不同部員的恩賜明顯迥異,經驗也有深淺之別,個性與做事作風也有差別,但是當大家事奉時,皆能對準目標──以基督為中心。各人便可團結一致,求同存異,放棄個人主義;如此一來,就能發揮整體事奉的精神與力量。正如腓立比教會成功地廣傳福音的祕訣所在──「聽到你們有同一個心志,站立得穩,同心為了福音的信仰一起奮鬥」(腓一27,《環球聖經譯本》)。

友誼精神可貴

每當大會的攝影鏡頭把焦點對準得勝者時,歡呼喝采聲隨即而至;而其他落敗的運動員紛紛上前向冠軍者道賀,有的上前握手,有的來個擁抱,有的歡喜快樂地抱頭……此情此景,友誼第一的精神表露無遺。同樣,在教會中事奉的人,有的在前線,有的在後支援;有的崗位顯而易見,有的在暗中服事;有的屬領導層的事奉,有的屬配搭式的事奉。不論是為人熟悉或鮮有人知的事奉,只要我們各按其職,以事奉主、榮耀主、使人得幫助為己任,就可以一起分享事奉的喜樂與成果。那麼,未信者就能在我們身上看見神的作為。猶如昔日安提阿教會的信徒被人認同是名副其實的基督徒一樣(徒十一26)。

深度反思:

  1. 運動員團隊精神如何應用在教會的事奉中?
  2. 運動員平日自身操練對基督徒靈命操練有何啟發之處?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