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疫」境中學習樂觀是憑感覺,還是改變思考模式?

新冠病毒第五波疫情自年初開始到現在,每日確診個案已去到數萬宗;有專家甚至估計可能已有過百萬人染疫,遲些更可能實行全民強檢。故此,有人瘋狂搶購食物及日用品,有些超級市場已開始限量購物。眼看市面上不少食肆或店舖已暫停營業,不少工人頓時失業;中小學要放特別假期;不少市民也響應政府呼籲留在家抗疫,特別在晚上,街道一片蕭條。不少香港人此刻也感到好像活在一個大逆境中!到底心理學有沒有一些提醒呢?

正向心理學指出:樂觀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歸因模式。即是解釋事件發生的原因,特別是當人面對失敗和成功事件時。我們是否知道自己傾向樂觀,還是悲觀?以下有一些例子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順利事情的例子:「疫情後,已一年無做工,我今次見工表現很好。」

樂觀者對自己的評價有:

  • 我一向很會面試 (歸因:永久及普遍的因素)
  • 因為我有豐富的相關工作經驗 (歸因:「因為我」的因素)

悲觀者對自己的評價有:

  • 我只是今次表現得有自信 (歸因:暫時及特定的因素)
  • 幸好我遇到一個要求不高的老闆,而其他應徵者水準一般。 (歸因:外在因素)

不幸事情的例子:「疫情下在家照顧孩子,已經令我感到筋疲力竭!」

樂觀者對自己的評價有:

  • 我這個月實在太忙了 (歸因:暫時及特定的因素)
  • 年老父母最近病情嚴重及子女考試,很忙!沒有好好休息。 (歸因:外在因素)

悲觀者對自己的評價有:

  • 我從來在任何事也沒放鬆自己 (歸因:永久及普遍的因素)
  • 因為我一直在工作和家庭也很忙 (歸因:「因為我」的因素)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樂觀者和悲觀者的歸因模式如下:

 樂觀者悲觀者
看順利事情永久性、普遍性、因為我暫時的、特定的、外在因素
看不幸事情暫時的、特定的、外在因素永久性、普遍性、因為我

有人可能會問:「縱使我知道自己的悲觀傾向了,要實踐改變好像不是那麼容易。」或許,我們可以先從日常生活例子試試。舉例:「我最近因疫情被解僱了。」假如我們相信都是我的問題(歸因:「因為我」的因素),認為可能長時間也找不到工作了(歸因:永久及普遍的因素)。其實,我們可以看出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歸因:外在因素);疫情回落後,經濟便會復甦,工作機會便會增多了(歸因:暫時及特定的因素)。或許,我們開始察覺自己的歸因傾向時,不容易發現自己的悲觀傾向。我們可以問問身邊信任的人,從提醒自己開始,相信可以慢慢逐漸改變。

事實上,研究指出:身處逆境時,樂觀者比較少「長嗟短嘆」,少用「坐困愁城」的心境去面對事情。相反,他們較懂得用積極心態去採取必要的措施,扭轉逆勢中帶來的困境,從而尋找出路。既然樂觀是一種歸因模式,檢視後,便可作出改變。你願意嘗試學習這種變得樂觀的模式嗎?

聖經箴言十七章二十二節提到:「心裡喜樂就是良藥;心靈憂鬱使骨頭枯乾。」(新譯本)

譚日新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精神健康趣談 之 如果你在1900年出生

同大部分香港人一樣,第五波的新冠病毒疫情,使我非常苦惱,已經兩年多了,疫情好像沒完沒了。本來以為疫苗可以結束這個困局,但事情的發展卻是一波三折。雖然許多專家都說,Omicron這個新變種病毒,殺傷力是比較輕微的,但它的傳染性就極高,受感染的個案數目是以幾何級數上升。因為種種複雜的原因,香港的疫苗接種比率不是太高,尤其是長者等高危人士,若果大爆發,一定比例的人都患上重症,情況令人擔心。一連串的防疫措施,使到我們整個農曆新年都失去節日氣氛。各行各業,尤其是食肆,和許多做過年生意的舖頭,都會有很嚴重的損失,甚至有人推測 ,不久我們將會見到大批的商舖倒閉潮。

最近,在一個外國的網頁上,看見一段很有意思的文字,故此簡單地翻譯出來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彼此鼓勵。文章內容如下:「想像一下,如果你出生於1900年 ,當你14歲時,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在你18歲時結束,有2200萬人死亡。 不久之後,西班牙流感出現,造成全球大流行,結果5000萬人死亡,疫情兩年後退卻,你慶幸還活著,是20歲了。當你29歲時,你要在全球經濟危機中掙扎求存,這場危機始於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崩潰,導致通貨膨脹、失業和饑荒。當你33歲時,納粹上台了。當你39至45歲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有6000萬人死亡;在大屠殺中,有600萬猶太人死去。當你52歲時,朝鮮戰爭開始了。當你64歲時,越南戰爭開始,在你75歲時才結束。一個1985年出生的人可能認為,他的祖父母不知道當今生活有多艱難,但其實,上一輩的人是在幾次戰爭和災難中倖存下來的。今天,在這一場新冠病毒的大流行中,現代社會仍可以供應我們許多不同的需要,但我們卻抱怨需要時常戴著口罩、必須呆在家裡。起碼,現今一般的家庭仍有食物丶電丶自來水、WiFi,甚至Netflix!這些東西以前都不存在,但人類在過去的災難處境中都能努力地生存下來,從未失去活著的樂趣。若我們能稍為改變自己的觀點,便可以產生奇妙的事情。我們應該感謝自己還活著,我們又應該盡一切努力保護和幫助身邊的人。」

著名心理學家Seligman,早年是研究抑鬱症為主,但近20多年,他轉為專注「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他的著作引述大量數據。他指出,雖然先天和環境因素會影響我們的情緒,但仍有好一部分(百分之四十),我們可以透過正面的思維和生活,使自己得到「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盼望大家都能以正面的角度看事物,困難便比較容易接受和化解。

「在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堅忍,禱告要恆切。」〈羅馬書12﹕12〉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理性與感性:「對前路有希望」憑感覺,還是憑意志?

根據年初某些民意調查顯示,香港人今年沒有新年願望的比率升高了。事實上,香港人自2020年農曆新年開始,已抗疫兩年多了。曾經有一段時間能夠「清零」(零確診個案),以為有好日子過,怎料最近第五波疫情大爆發,以致農曆新年期間因應防疫措施,市民要減少,甚至停止外出拜年和聚餐。不少人估計農曆新年後,陸續有公司結業,以及有不少勞工階層人士失業,特別是餐飲業人士。不少人感到無望,感到前路茫茫!或許,我們從正向心理學看看,學習怎樣在惡劣環境中仍然存有希望。

正向心理學怎樣看希望?

一般人認為希望是一種感覺,對前景是否感到開心及樂觀等。但是根據正向心理學家斯奈德(Charles Richard Snyder)的「希望理論」(Hope Theory)指出:希望是由三個相關的部分組成。述說如下:

一、具有目標導向的思想(Goal-oriented thoughts)

即是我們應先定立一些人生目標及方向,例如:三年內結婚、兩年內升職、幫助孩子明年考琴試、一年讀完整本聖經或希望在疫情中能平安度過等。

二、制定實現目標的策略(Strategies to achieve goals)

當我們定了以上的目標,要制定具體的策略去實現;例如:三年內結婚便要儲錢;希望兩年內升職,便要改善工作上的弱點及提升表現;孩子明年考琴試,便要幫助他們定立具體日程表進行恆常練習;想一年讀完整本聖經一次,便要有系統地每天實行讀經計劃;希望在疫情中能夠平安度過,便要做足各方面的防疫措施及接種疫苗等。

三、提升動力去實現目標(Expending effort to achieve goals)

要想出不同方法去提升自己的動力達致以上的目標,最好不要孤軍作戰,要有同行者。要為自己、伴侶或孩子的目標制定獎勵機制,彼此多互相鼓勵;有挫折一起面對,遇到甚麼困難要一起承擔等;形成一種「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決心。

斯奈德指出:假如人們對自己實現這些目標的信念愈強,便會令自己產生更多希望感,而不會只懂抱怨、對前路茫無頭緒,也不會有「等運到」的感覺。當然有人認為雖然訂立了以上的具體目標,但是總有千百樣原因不想或不能完成;例如:因顧及太多事情而分身不下,感到疲倦,又或定立的目標太高而很難達到等等。在此,我們或可回想自己過去的人生經驗,曾經追求的長遠及有意義的目標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這好像從小到大讀書,需要按部就班,有策略及有目標才能在公開試中考取理想成績。我們有這份決心達到這些目標嗎?假如沒有,趁現在還是年頭,應該好好為自己定立目標,以致五年或十年後回望時,不致後悔,感到虛度時間。當定立具體目標後,可增強自己對前路的希望,每天起來也可以為目標而奮鬥。

在此謹祝你心想事成!

譚日新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