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波士」因素

「波士」(Boss)一般是指一個企業的老闆或主管,但是現在已通行指工作中的上司。他(她)的責任主要作管理上重要的決定,其次是解決困難。

根據管理學的理論,「波士」可有三個類型,各有其優點及缺點:

一、 權威型:有稱為「專制型」,通常以賞罰為主要手段,導致高效率。著名的喬布斯(Steve Jobs)應該屬於這類。

二、 民主型:喜歡諮詢其他同事意見,然後信任,一起分工合作。有人認為「百事可樂」公司的行政總裁Indra Nooyi,是這類型的人。

三、 放任型:就是放手讓下屬有全權自主,讓他們各自發揮專長。美國的胡佛(Herbert Hoover)總統,是著名的放任領袖。

但是從工作的心理來說,「波士」的行事為人及處事方法,對下屬的精神心理,特別是工作滿足感,有很重要的影響。根據一項調查(De Neve等人2018年2月happinesscouncil.org),「與管理階層的關係」是員工工作滿足感的最重要元素,影響了機構的盈利及組織上的健康。只可惜,另一項調查又發現,75%受訪者覺得他們的直屬上司是在工作上最大的壓力(Abbajay 2018年9月份《哈佛商業評論》),而且不良關係導致負面的工作滿足感。

故此「波士因素」(Boss Factor)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根據研究,一個好Boss要注意兩大要點:

一、良好工作組織:要提供工作人員足夠的指引、工具及自主權,去增加工作意義及減少工作煩惱。

二、心理安全感:主要是無須有人際關係上的恐懼,使情緒上更健康。

根據McKinsey的一份報告(Allas及Schaninger 2020年9月份),一個好「波士」有四樣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同理心及關懷:關心同事的情況,若困難與工作有關,則一起去解決。有研究指出下屬若感覺上司真的關心他們,會更加忠心工作,因而有更佳表現。

二、感激心態:對小小的成就要有感恩的心。習慣對同事說「多謝」、「唔該」(Thank you),成本很低,而效益可以很高,但必須是真心的。

三、正向心態:給同事正面的回應,不作判斷及加以支持,會增加他們的自信心。不少研究證明這種鼓勵較批評更能令員工有更佳表現。

四、自我反省:Boss本身要留意自己的精神健康,特別是在困難環境之下。這包括關心自己的起居飲食及接受一些自我鬆弛訓練;這會給下屬一個良好的榜樣。

當然,整個機構及董事局也應該有上述氣氛,方能製造出優秀的「波士」來。

聖經裡的耶穌用牧羊人來比喻自己,如何關心像「羊」一般的信徒。他又教導門徒要作「僕人領袖」,特別在新約馬太福音20章25-28節:「你們知道各國首領主宰國民,大官都用權勢管轄他們。你們中間卻不要這樣:誰想在你們中間為大,就要做你們的僕人;誰想在你們中間為首,就要做你們的奴僕。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而是要服侍人,並且要捨命,作許多人的贖價。」(《環球聖經譯本》)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