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特別的愛 給特別的你

「王要回答他們:『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所作的,只要是作在我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我的身上了。』」《聖經新譯本》〈馬太福音 25 : 40〉

編輯﹕謝芳

「在關懷服侍裡,不容易聽到基層鄰舍的故事,他們不是沒有故事,而是即使說了,也沒有人在意,尤其是一群有特殊學習需要(SEN)孩子的父母。曾有單親媽媽用『次等』來形容自己和孩子,更指過去無論發生任何事情,都無人過問。她說只有知道自己的身份是次等,才不會因為別人的不在乎而感到失望、感到傷害。她說得淡然,但聽者聽在心裡就是一陣酸痛。」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歐偉民博士撰文分享道。

「近年,在所接觸的基層家庭中,SEN的孩子明顯比過去多,他們的父母,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要應付生活,很多時候,就連話也不想多說,但從他們的眼神,可以清楚看見疲乏、孤單與無助。這些父母每天不單背負著教養孩子的重擔,更要背負著旁人對他們和他們孩子的目光與批評,在一個生活極不容易的城市委曲求全。此時,主卻讓我們看見他們,也給我們要回應的感動。我們明白可以做的有限,但只想在同行中讓這些SEN孩子和家長感受得到,有人仍然在乎他們,主必不會離棄他們。誠然,工福雖沒有一個專門為SEN孩子或家長而設的服務,但卻無礙我們去愛他們,因為在我們看來,他們就只有一個身份:我們的鄰舍。主吩咐我們所做的,就是愛鄰舍如同自己。容我分享兩位單親媽媽的故事。

單親媽媽亞娟的故事

亞娟(化名)是一位單親媽媽,與4歲的兒子相依為命,因為性格非常內向,故沒有朋友。亞娟在孩子出生後不久就開始患上抑鬱症,孩子未滿1歲,丈夫就不知所蹤。亞娟說話不多,或許她知道無論怎樣說別人也不會明白,她的苦,就只有自己一個人默默地承受著。她既擔心生活,更擔憂孩子的成長,常為兒子的學業成績掛心。早前,亞娟應學校老師的再三要求,終於帶了孩子到衞生署轄下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見醫生、做評估,可是,評估結果卻把亞娟打進了深淵。

孩子的評估表上是滿滿的剔號,所剔著的是:『認知能力較慢』、『語言理解能力較慢』、『語言表達能力較慢』、『小肌肉能力較慢』、『大肌肉能力較慢』、『社交溝通較弱』、『行為較固執』、『興趣較狹隘』… 每一個都是否定孩子的剔號,而最令她接受不了的是醫生所下的結論:「你孩子有自閉症,發展顯著遲緩,建議轉介到特殊幼兒中心。」

亞娟從來沒有向人提起過孩子的情況,也沒有給人看過這份評估報告,然而,她突然在某天主動上來找我們,並訴說著這一切,同工都感到不尋常。說著說著,亞娟忽然放聲痛哭,是為著孩子的自閉症?還是為著失婚的痛?不,當她從背包拿出一封醫院信,遞給我們,大家這時才知道,她被診斷患上了淋巴癌。看著一雙無助又無力的眼睛,同工抱著亞娟,一起哀哭中為她祈禱,沒有太多的說話,因為,只有耶穌基督才能安慰她的心。

『我們可以為亞娟做甚麼?』這是我們向天父的禱告,求祂添加我們信心與力量,可以「攙扶」著亞娟繼續前行。感謝主,我們想起一位曾經患癌的義工,不但願意一起來探望亞娟,也可以每天陪亞娟到醫院做電療;更從自己走過的復康路,給亞娟帶來很大的信心與力量。當亞娟要到醫院接受治療時,有義工可以到她家幫忙照顧兒子,跟他說話、教他認字,自閉的兒子竟然不抗拒跟陌生的義工一起,在亞娟看來,這已經是一大神蹟。

單親媽媽阿晴的故事

專業的判斷無論是說話或是文字,都常叫人難於接受,一下子就被推進深淵。 而同行中的服侍,就是要進入深淵中扶起一個又一個無助的生命,給他們信心與力量,一步一步走出困局,成就另一個神蹟。同樣是單親媽媽的阿晴(化名),十分緊張兒子的學業。過去,她不會主動聯絡我們,除非是關乎於孩子的學習與功課,但這天,她卻致電到中心找同工幫忙:『姑娘,你有空嗎?』同工看著案頭如山的文件,知道再忙也別要忘記愛鄰舍的初心,就專心地去聆聽她的需要。

原來,阿晴收到兒子學校來年的編班安排後,感到非常困惱,因為兒子將與一位女同學被編在同一班。兩個孩子相識多年,女孩喜歡說話,常逗阿晴的兒子玩,可是他有輕度的自閉症,不善辭令,也害怕社交。 阿晴在電話的另一端說:『老師不會時時在同學身邊,女孩的說話常影響著兒子的情緒,他又怎能專心學習呢!我真的不安,頭很痛,沒有人願意聽我…想呀想…想起你們,姑娘你可以幫我寫信給學校嗎?』為了孩子,阿晴希望我們可以替她寫信向校長申請調班。

在找我們之前,阿晴曾鼓起勇氣聯絡過學校。她告訴我們,學校的社工轉了人,新來的不知去了哪裡,家庭服務的社工又像很忙,每次都沒時間聽…今早跟老師說,但她只回了一句:『編了,無得改。』

這天下午,她把兒子的成績表帶到中心來給同工看。她說,曾跟老師表示,想兒子接受讀寫障礙的評估,可是等了兩年,學校仍未回覆她。『我每天吃豉油撈飯,從修女那裡取來隔夜麵包給兒子作早餐,就是為了慳錢,可以給他補習…』她指著中英文的分數,大哭起來。『大熱天時,兒子喝完水樽裡的水,我也不准他在外邊買,要回家才飲…』她深呼吸幾下,再道:『我也不想兒子吃那些麵包,他吃後,常會肚痛…』說著說著,許多的片段都不再是兒子的學習,而是她生活的苦。單親媽媽,目不識丁,獨力照顧自閉的孩子,真的不容易。同工擬好給校長的信,讀給她聽。我們不知道那一封信能否幫助她兒子轉班,寫信,只想讓她知道,有人在乎她的話、她的淚。

『愛鄰如己』不是口號,而是跟從主的人在別人心上所留下的記號,重要的不是我們是誰,而是我們把鄰舍看作誰?『王要回答他們:“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所作的,只要是作在我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我的身上了。”』〈馬太福音 25﹕40〉願每位SEN孩子和家長,都被看為王、看為主。」

談天說道 之 當負主的軛

「你們所有勞苦擔重擔的人哪,到我這裡來吧!我必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應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你們就必得著心靈的安息;我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聖經新譯本》〈馬太福音11﹕28-30〉

文﹕歐偉民博士(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
編輯﹕謝芳

上主給每位跟隨祂的人都有獨特的召命,這是祂要我們所負的軛。主最知道我們的需要,祂的軛是為我們度身訂造的,所以是最合適和最輕省的。從2017年開始,感恩主把我帶到工業福音團契裡,與一群忠心愛主愛人的弟兄姊妹,一起進入貧窮人中間服侍,肩負起主給我們的這個軛。

跟從主,為主作見證

事奉的路實在不易走,特別對於一所沒有資源的福音機構,然而,主卻讓我在困乏中看見祂對人的憐憫、看見祂對我的憐憫。活在一個貧窮人口遠比基督徒還要多的城市,也許,我們可以做的實在有限。可是,別忘了我們還有一個屬天的身份,無論環境順逆,作為跟從主的人,都要為主作見證。 

我們每星期都有探訪關懷的服侍,即使兩年多的疫情影響,亦從沒有間斷,因為貧窮人的需要不會因疫情而減少,當堂會礙於各種原因難以進入人群,福音機構就要多走幾步,就如保羅在羅馬書的教導,「我們堅強的人,應該擔當不堅強的人的軟弱,不應該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好讓他得到益處、得到造就。」〈羅馬書 15﹕1-2 〉這份肩擔,不單是教會、機構的彼此配搭與合一,更讓我們看見基層鄰舍真實的需要。曾探訪過一個基層家庭,小女孩就讀初小,她開心地告訴我,因為考試成績好,派卷那天媽媽給她吃了一整塊圓形的午餐肉。而我當時,卻看見媽媽站在她背後偷偷落淚。原來,因為家貧,她平日只能偶爾給女兒吃四分之一或半塊午餐肉。作媽媽的,當然知道午餐肉是不健康,但她根本沒有能力給女兒更有營養的食物,即使女兒成績好,也只能獎勵這午餐肉,貧窮不是罪,那為何他們不能吃上新鮮而有營養食物呢?那種生活的兩難是如此真實,在心酸的同時,讓我有更多的反思。當我們常對貧窮人說,他們的生命跟任何人一樣寶貴,然而,他們會否因著我們這群信主的人之同行與服侍而感到自己的尊貴呢?

又有一次,在寒冬中到深水埗探訪一家三口的劏房戶。這個家庭生活得極不容易,作爸爸的早年因患上嚴重糖尿病而被截肢,作媽媽的則罹患癌症,二人失去了賺錢能力,兒子仍在中學唸書,一家生活的艱難可以想像得到。兒子對我說,希望好好讀書,將來有能力讓父母過上更舒適的生活。他說最感恩的事情,就是每個寒冷的清早,媽媽都會先起床,為他煲好一壺熱水,讓他可以在上學前暖一暖身。一杯無味的白開水,他卻感到十分甘甜、十分感恩。這孩子那顆感恩的心,深深地打動著我的心。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不斷在激勵我,叫我留在這個城市,這個視為家的地方,繼續與主同工、與人同行。

事奉,不純粹是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一個重尋使命、生命轉化的歷程。 當現在回頭細看,原來,主賜給跟從祂的人,時刻學習祂的柔和與謙卑,這是生命的成長課,我們原是不配得,但感恩的是,主卻看重願意跟從祂的每一位,即使人自認如何不配,祂都憐憫,祂都使用。

教與學之中活出信仰

上主的帶領是奇妙的。坦白說,實在沒有想過會再回到學校工作,更沒有想過要當上校長,特別在這個似乎大家都設法往外逃的當下。記得在第一天回校上班的路途上,迎著風雨,窗外天氣、社會環境,都不似預期,但,那又何妨?看著自己在玻璃窗上的倒影,即使人到中年,教育的初心從未曾改變。為孩子作最好的預備、保護他們的成長空間,在陽光普照的日子如是,在風雨飄搖的日子,更應如是。疫情下,興學不易;風雨中,傳道更難。作為基督徒老師,在教與學之中,堅持活出信仰,相信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需更大的勇氣。不知從何時開始,「是其是、非其非」彷彿已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之堅持,但因著我們愛孩子的心,仍是我們的選擇,能教出多一個善良的學生,世界就會少一個為惡的人。只要堅守正直與善良的底線,我們的教育,就可為人帶來希望。風雨欲來,那又何妨?

從2017走到2022,友人笑問是否好像發了一場夢? 夢是虛幻的,經歷卻是真實的。活在這個貧富懸殊極其嚴重的城市,這5年多來,每天在前線與貧窮人同行,不單看見許多基層家庭令人心酸的故事,有失業半年只吃過期罐頭充飢的長期病患者;有喪母後失掉居所的花甲老人;有在丈夫去世後一直蝸居在劏房、走不出哀傷的婦人;也有知道兒子剛確診骨癌而情緒崩潰的貧窮單親媽媽…… 他們都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懼、憂慮與哀愁。然而,我更看見另有一群,繼續伸手在貧窮人口袋裡不斷索取的「聰明人」。 這些「聰明人」原本都是貧窮的,卻因為他們在貧窮人身上所做的,就不再貧窮。 教育,究竟要為孩子預備甚麼呢?是要讓他們比別人都更聰明或更有競爭力麼?教育就是要汰弱留強,旨在保障自己的孩子將來可以過富足的生活麼?

教育,是價值的傳承,特別在這個世代,品格與道德的培育比知識的傳遞艱難,但卻更重要。 我們要孩子在乎的不是將來生活的富足,而是生命的豐富,前者只關心自己的需要,後者卻會回應別人的需要。成功的教育,不是讓學生將來能夠名成利就、生活無憂,而是叫他們可以作一個頂天立地、關顧別人,即使貧窮,仍不會傷天害理的人。

當負主的軛,就是一個從冷漠到憐憫,從驕傲到謙和,從愛己到愛鄰的生命轉化歷程,願每一段事奉的經歷,都可以為我所跟從的主作見證。

談天說道 之 在憐憫中與人同行

「因為貧窮人呼求的時候,他就搭救;沒有人幫助的困苦人,他也搭救。他必憐恤軟弱和貧窮的人,拯救貧窮人的性命。」《聖經新譯本》〈詩篇72﹕12-13〉

文﹕歐偉民博士(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
編輯﹕謝芳

貧窮人口逾165萬

事奉是恩典,當這天要提筆書寫貧窮關懷中的點滴,腦海裡浮現著這幾年在工福所遇見的人和事,感恩的同時,也想起了馬太福音的一節經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太福音9:36〉要帶領一個沒有穩定資源的福音機構去持續服侍貧窮人,在外人看來實在有點匪夷所思。常有人問:既然經濟條件不好,何不減少要關顧的家庭?何不刪減服務,集中資源投放在一兩項事工上?筆者知道他們的建議都是帶著善意和關心,只是他們看見工福的困乏,卻沒有看見這個城市當下的貧窮﹕從官方公布的數字,香港的貧窮人口已經超過165萬,是有記錄以來的新高。

自疫情爆發以來,工福所遇見的基層鄰舍,都比過去多,他們生活的艱難是超乎想像的,有睡在滲漏糞渠旁的母女、有曲身在廚房頂部儲物格的老人…這些彷彿被囚在夾縫中的生命,本是尊貴的。然而,不論是單親小孩、被遺忘的隱青、失婚的婦人、長期病患的中年漢、被賭博困擾的家庭、獨居的老人…似乎都活得沒有尊嚴、沒有盼望。我們沒有特別的才幹或恩賜,卻是「看見這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不忍丟下不顧,因這些不是事工,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憐憫,是要親身接觸受苦的鄰舍,細聽他們的心聲、聆聽主給我們的呼召。

主耶穌的憐憫之心

從馬太福音第八、第九章的敍述,我們看見一個非常忙碌的耶穌。 兩章經文滿是耶穌忙碌的身影,是日以繼夜的服侍,想像得到他身心的疲勞。 然而,他為何沒有減少要關顧的數目?刪減當中的服侍?只集中在會堂裡教導人,宣講天國的福音不是已經可以嗎?主耶穌的忙碌,正反映著他對人的憐憫。「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馬太福音9﹕36上〉聖經清楚地告訴我們,耶穌所做的,是出於「憐憫」。他所看重的是人,不是工作,也無視自身的需要。「憐憫」的希臘原文是「心腸肺腑被攪動、傾倒出來」的意思。當耶穌看見麻風病人、百夫長的僮僕、彼得的岳母、風浪中驚慌的門徒、失去女兒的堂管,還有被鬼附的、患血漏的、癱子、瞎子、啞巴,就被他們的遭遇、不幸所牽動,整個心腸肺腑都被攪動,要為他們傾倒出來,這些原本跟耶穌毫不相干的人,因著他的憐憫,都得著幫助、得著醫治。想起一個在憐憫中與人同行的故事。

工福﹕憐憫中與人同行的故事

早前,我們在公園認識了超叔(化名),見他獨個兒坐著,就坐下跟他聊起來。他說那天是休息日,沒有地方去,最後大家還互相交換電話號碼。因他有工作,生活似乎也過得去,我們就沒有太掛心他的情況,但原來,主卻暗暗地把他記在心上。過了一段日子,超叔有天主動來找我們求助,說昨夜收工時有點累,回家途上就在公園的長椅坐下來歇息,卻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失去了錢包。同工陪他去補領證件,並開始與義工一起多去關心他。但不久,他又再消失了。

當疫情開始在香港蔓延,影響著各行各業,在酒樓工作的超叔收入大減,勉強仍可應付租金。過去,他常說自己被經理重用,因他勤力又快手,一個人可做幾個人的工作,但可惜酒樓最終因疫情持續被逼停業。那時候,機構有緊急援助基金可以幫助在經濟上有困難的朋友,超叔也有來申請,之後,他又再沒出現。同工和義工不時也有給他短訊,告訴他機構可以提供的防疫物資和食物援助,唯他就是一直保持著﹕已讀但不回。

.

這天晚上,同工忽然收到超叔的訊息,說想要見面。原來,他早前在一間食肆找到洗碗工作,但不小心,在洗碗時割傷了腳,由於他不想讓上司知道,也沒有處理傷口,傷口一直在發炎、在變壞,最後就連走路也有困難,也因此失去了工作,沒有收入,付不起租金,就在公園裡露宿。

同工和義工帶備了簡單的救傷用品到公園去找超叔,看見他的時候,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但驚見他的傷腳腫脹嚴重,傷口不斷有血水滲出來。超叔不肯去看醫生,義工替他洗傷口,這時,超叔忍著痛跟同工講起自己的故事。他說以前自己很不濟,做過不少壞事,上天要懲罰他,就是他孤獨一人。「我十分渴望有一個家,想有愛自己的家人,每晚回家吃飯,大家一起說說笑笑,不似現在要露宿街頭,若死了也沒有人知道。」這是我們聽過超叔最長,也是最真情的話。看著同工和正為他洗傷口的義工,他續說:「你們返教會的,我感受到你們給我的愛。」義工問他:「你願意來教會這個家嗎?」這刻,他淚流下來了。

願主的憐憫成為你的憐憫

筆者相信,憐憫就是學習與受苦的人同在,讓生命得著轉化。感恩工福是一個被主愛所激勵、滿有憐憫的團契。我們不是沒有缺乏、沒有軟弱,只是我們看見鄰舍的處境,就被他們的遭遇、不幸所牽動,願意傾出所有,去關心他們,於同在中讓他們認識我們的主,重拾尊嚴和盼望。因為,天父給人最大的憐憫,就是賜下耶穌基督成為人的拯救,使「困苦流離」的人,得著救恩、得著永恆的盼望。

馬太在福音書的敍述,沒有停在「憐憫」,耶穌進一步的回應是具體的,他對門徒說:「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他教導門徒要同心向天父禱告,求祂差派更多的工人來參與服侍,因為「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我們也求天父給我們興起更多的人來參與服侍,無論是全時間的、半職的、義務的,主都使用。今天,你看到這篇文章,也許就是天父在回應我們的禱告,同時,也在給你發出一個呼召,叫你「看見這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 願主的憐憫成為你的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