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不要再歧視精神病患者

文:黃德興醫生
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臨床教授

神在我們的一切患難裡都安慰我們,使我們能夠用從他領受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樣患難裡的人。(哥林多後書第一章4節《環球聖經譯本》)

最近香港教育大學有一項調查顯示,八分之一的精神疾病患者感到自己受到歧視,而有更多人(四分之一)在求職時經歷過歧視。

患有精神病的人不是懶惰、愚蠢、無能或軟弱,精神疾病也不是性格缺陷。人們患上精神疾病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關於遺傳或生理,有些是由於童年創傷或學校、工作、家庭的巨大壓力造成,有些源於環境不公或暴力;更有些是我們根本不知道原因。但不管是甚麼原因,這些都是健康問題,就像癌症、關節炎或糖尿病一樣。既然是這樣,為甚麼社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呢?答案是「污名化」(Stigmatization)。那麼,真正要實行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如何阻止它?

正確認識精神疾病

恐懼和誤解常常導致人對患有精神疾病者產生偏見,甚至在服務提供者中,也是如此。許多人不認為精神疾病是真正的健康問題,這是主要原因之一。這種偏見和歧視導致那些努力應對自己處境的精神病者感到絕望和羞恥,從而嚴重阻礙了診斷和治療成效,都是受污名化影響所致。

當精神病者遇到問題、接受治療、康復時,甚至當他們的精神健康問題已成為遙遠的記憶時,污名(Stigma)和恥辱感(Shame)會繼續影響他們。恥辱感深刻地改變了精神病者對自己的感受,以及他人對他們的看法。污名和恥辱感阻止多達五分之二的焦慮症或抑鬱症患者尋求醫治。偏見和歧視嚴重影響經歷精神健康問題的人的福祉。

你我也可能有一天患上精神疾病,我們誰都不喜歡被污名化和歧視。我們需要正確認識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很常見並可以治療,病人會康復並能夠重返工作崗位。故此,我們必須注意我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態度和行為。我們需要謹慎地、仔細地選擇我們的言語,避免貶詞。我們要維護他們的尊嚴和以尊重的態度對待每個精神病患者,提供的支持和鼓勵應該和其他病人一樣。

真誠對待病人

香港本質上是一個互相尊重和關愛的社會。儘管我們的日常生活充滿壓力和競爭,我們是一個和平的社區。不幸是,精神疾病患者被錯誤地與暴力和其他負面形象聯繫在一起,我們擔心與他們互動時可能會將自己置於危險或焦躁不安之中。事實上,精神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焦慮抑鬱和失眠。每個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都經歷過這一切。換句話說,感到焦慮和悲傷是人性和人生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去用同理心(Empathy)和同情心(Compassion)來與精神疾病患者交流和相處。我們需要做的事就是像對待家人、親戚、朋友和同事一樣,尊重和關心他們。真誠、誠實、耐心地傾聽他們,慢慢地去做判斷。這正是我們中國人千百年來所踐行的美德。

讓我們團結一致,通過公共教育、社會宣傳和立法去廢除標籤和污名化。這不僅是我們政府的責任,也是我們每個人的道義責任。最後,我們要知道,歧視或拒絕為患有精神疾病的任何人提供工作或服務有可能違法。

你們所做的一切,都要憑愛心去做。(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14節《環球聖經譯本》)

最近留意到一個口號:長者及年齡友善──齡活港!

在退休潮中,無論是精英上班族或工人,一旦退下來就面臨許多問題,像體力不如前、退化、身份迷失、價值迷失等等。身處香港這經濟形社會,個人的價值是他的經濟效益。一個離開工作、退休的長者的經濟效益似乎不像從前,社會及身邊的人對他們的態度會改變;而長者對自己的價值及重要性也會有心理上的調整。有時家人並未發現,對他們的情緒反應應付不來,壓力甚大。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及牧職神學院為了這項社會需要,最近合辦「長者關顧同行」面授證書課程,邀請了不同專業的人士負責個別課程,從多向度探討並提出建議,希望貼地提供可行的方法,幫助人很到位地明白這階段的「老友記」的心理變化與需要。詳情留意網站及海報,鼓勵有心人参加。無論為自己、為家人或教會都極有價值。

黃葉仲萍博士
宏恩基督教學院心理學院署理系主任及副教授

報名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