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牧語~超越死亡的恐懼

筆者在醫院院牧事工服侍了30多年,接觸無數生老病死的處境,由未出生而夭折的嬰孩至年過百歲的長者,並且經常協助病人或家屬面對死亡和垂死的過程。當然,最大獲益的就是我自己。過往的經驗,讓我學會了面對自己的死亡。此外,近年每當被邀請講及有關牧養垂死病人或處理哀傷離痛時,我必定與受眾分享和探討﹕「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意思是:我準備好了嗎?

筆者留意到,許多人都沒有對「死亡」作深入的反省,除非他們正面對死亡的威脅。無論是心理上或文化上,一般都視「死亡」的課題是消極的、是禁忌,最好避而不談。事實上,不少病人從不會為自己準備如何面對或處理死亡前的事情。當中有些是完全不知道病情已到藥石無靈,根本從來沒有想過會死,因此,不容易開放地談論與死亡有關的話題;亦有因各種急性疾病或意外而突然死亡,毫無準備。上述的情況,往往為家人帶來悲痛,並且,在處理身後事上,亦遇上很多障礙。

  死亡令人感到恐懼,是因為它奪走生命的一切。然而,面對死亡就會給我們揭示永生的盼望。此刻,你深深體會生命短暫的同時,亦會發現人與人之間蘊藏無價的愛與關懷。在這領域中,誰也不能單憑自己的本領或智慧去解答這個奧秘,只有對生命的本體和克勝死亡的基督信仰才能支持我們;只有主耶穌基督才能幫助我們正確地面對生命與死亡的事實,明白二者相關的因由,並恰當地接受一切、處理一切。

你預備好面對自己的死亡嗎?又或你的家人是否已準備面對你的死亡呢?當死亡來臨,有很多事情需要即時作出決定。而且,在隨後的數天還要處理更多的決定。假若你今天離世,你的家人或至愛會如何處理和跟進你的後事呢?親人離世,總是一件悲傷的事,在這個時候,家人都會被悲傷的情感所困擾,可是又要在一瞬間處理後事的種種決定和安排,要清楚並能夠理性地作決定並非容易。若家人對你的選擇毫不知情,他們往往會落在一個十分困難的處境,那就是只能猜想你的意願:「你的真正心願是甚麽呢?」家人常常因此感到困惑和歉疚,甚或會產生不必要的衝突。

耶穌十分清楚人的基本需要,亦明白人生種種的痛苦,也曾清楚地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

  筆者在此試提出下列數點,讓大家在關懷和照顧臨終者時作參考:

(一)切勿隱瞞病人,要適當地告訴病人病情的真相,尤其將面臨死亡時,好讓他們有充分時間準備面對,和如何處理身後事。

(二)協助病人及家屬說告別,留意有沒有未了的心願。

(三)幫助病人維持盼望的感覺,無論這盼望如何變化。

(四)以開放的態度談論死亡,鼓勵為自己編排安息禮拜程序和撰寫自己的訃文,預早為自己死亡後要處理的事情作決定,這對於明白和面對死亡的過程,有很特別的果效。

(五)經常提醒自己,要培養人情味,能夠心同感受,這是關懷者最重要的素質。

(六)協助疏導病人的內疚感:就是怕成為家人的負擔,幫助垂死的人去接受,甚至享受被服侍是很高的心靈情操。

(七)為臨終者禱告時,必定提及:即使人與人會分離,神的愛會永遠存在我們的心裡。因為愛是人面對痛苦的最佳動力。

(八)關懷垂死的人其中一個最重要目標,就是讓他們找到生命的盼望。

生、病、老、死是人生必經階段。然而,老化、臨終、死亡、和喪親是人生體驗中的必然經歷,理解並接受這些事實,會讓個人和社群生活得更豐盛;抗拒或否認這些事實,可能會引來更多的痛苦,甚至喪失尊嚴、生命變得消極。

筆者父親已98歲,母親20年前因癌症去世,他們結婚43載,當然他亦經過一段悲傷的過程,然後重新適應生活。現時獨個兒居住,慶幸身體仍健壯,對他而言,是另一種享受:從新體驗自由,他會盡力保護自己,早睡早起,飲食清淡,生活簡樸。他曾笑言,死而無憾,因已經驗人生種種辛勞,與此同時,亦體驗了幸福,現在無憂無慮。筆者年青時,尤記得父親常常教導,人出生便開始面對死亡,不知是誰影響他有這種想法,是他經歷過戰爭、喪親或失戀…此外,我相信是父親在哀傷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家人的關懷,使他更能承載生命的苦楚。與此同時,亦紓解了我們對他的擔憂。如何能在苦難中,尤其面對死亡時超越恐懼呢?「用心去關懷」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動力。它能夠推動人落實去愛和施予,使彼此在面對死亡時尋獲盼望和安慰。

林偉廉牧師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主任院牧

每週牧語~猶太人的智慧 — 幽默是一種藥

在猶太人眼中,幽默只是強者才能擁有的特權,因此他們很重視幽默,相信幽默是人所具備的力量中最強大者。「笑是百藥中最佳的良藥!」這話是猶太人常說的。

正因為「笑」能在痛苦時安慰他們的心,能使快樂的猶太人更加充滿活力。可是,猶太人也認為笑裡所隱藏的力量絕不僅如此,只需更重視笑,它就會成為人類所有與生俱來的能力中,最強而有力的一種武器。「幽默就是要使人笑起來!」

儘管猶太人有著苦難的歷史經歷,但對生活一直充滿堅定的信念,否則他們的民族就不可能經得起那麼多折磨而倖存下來。事實上,正是苦難造就了猶太人不可動搖的樂觀精神。

歡樂和笑聲是猶太人生活中必備的良藥,亦使他們總能保持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對猶太人來說,生活的壓力太大了,他們無法用淚水和無休止的呻吟來化解它。迫害、痛苦和「集中營」裡的貧困生活都不能阻止他們的歡笑。然而,猶太人的笑聲卻非是一般的無聊取樂,也不僅僅是消遣,而是對嚴酷生活的一種頑強而具有反抗性的回應。故此,在猶太人的幽默裡總存在一種獨特的智慧,它不僅僅是一種對生活的尖銳批評,還是一種能幫助他們紓解痛苦,有效地調節、娛樂身心的好辦法。

甚麼是房租?是一種對窮人的罰款。
甚麼是錢?是一種我們喜歡得到,但不喜歡傳給他人的疾病。
甚麼是悲觀?是一根會燒傷手的火柴。
甚麼是樂觀?是一根為我們照路的蠟燭。
甚麼是女人?是一道閃電,它美麗而燦爛,直到擊中你的腦袋。
甚麼是愛?愛是奶油:只有搭配麵包才爽口。(註)

在猶太人的眼裡,幽默既代表了強人的韌性,亦代表了強人的膽量。面對過去逾兩年的世紀疫症,對你有何啟發?相信你已領悟到人生雖是困難重重,卻能從中尋找出生活樂趣,並化為克服困難的力量呢!

林偉廉牧師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主任院牧

(註:Nathan Ausubel, A Treasure of Jewish Humor. New York: M. Evans & Co., 1988.)

牧師心言~願作和平之子的院牧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院牧部辦公室位於綜合大樓A座較高樓層,剛好面向主座大樓天台的直升機停機坪。近日,直升機升降聲此起彼落,看見飛行服務隊和醫護人員從直升機上把傷者或病人轉移到床上,趕緊送往急症室進行救治,心裡默默記念,無論是病人還是醫護人員,面對生死,此刻分秒必爭!

今年初第五波疫情雖然來勢洶洶,卻沒有影響我們已重啟的服務。在疫情期間,病人更需要心靈支援,尤其危急病重、面對垂死的病人和家屬。為了讓同工們能夠得到保障,團隊重新安排彈性上班和在家工作,唯每天最少有兩名院牧在醫院當值,24小時緊急院牧服務維持不變。每月第三個星期二下午一時繼續舉行「321員工支持小組」,在繁忙的工作裡,讓醫院同事有半小時放鬆休息,舒緩壓力,從容分享,彼此守望代禱。

醫院亦接收了大量確診病人,故此,部分病房已改為接收和治療確診病人,我們也作出適當回應,除加強院牧的防感染裝備,亦預備好隨時候命,進入此等病房提供心靈關懷。如近日一位病人在醫院留醫期間確診,家屬未能直接接觸病人,七至八位家屬只能在病房門外守候,護士直接聯絡我們,希望院牧能到病房支援家屬情緒,於是我們安排兩位院牧到現場支援。最後,當病人需要轉往隔離病房,在轉送的途中,院牧協助透過視像電話,讓家屬可以看到病人的情況。此情此景,每天都在發生,醫院像戰場,無論醫院行政人員、醫護及專職醫療人員、前線員工、病人、家屬等等,都在水深火熱之中,盼望院牧此刻能作和平之子,在有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溫暖人心。

林偉廉牧師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主任院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