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年終感恩家書

「你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你的路徑都滴下脂油,滴在曠野的草場上;群山以歡樂束腰,牧場以羊群為衣,山谷都蓋滿了五穀;這一切都歡呼歌唱。」《聖經新譯本》〈詩篇 65:11-13〉

編輯﹕謝芳

轉眼間,2022年即將過去!當我們回首,應該安靜下來,默默數算過去一年身歷之恩典。「昨日冷雨嚴寒,今天已是明媚溫暖的冬日!」當面對明天時,昔日「過日子」的恩典經歷,相信有助身經百戰的你昂首前行和充滿力量。在今期的版面上,藉著回望「談天說道」走過的路,感恩在這小小的篇幅上,時刻為各位獻上一篇篇有血有肉和充滿信望愛的見證故事,期望這主耶穌基督信望愛之真義繼續廣傳至每一角落,讓每一個人在瞬息萬變的天際風雲之中,都有滿滿的福氣和充足的身心靈之健康。

生命旅程 (一)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你是否亦以此話來總結2022年呢?這讓我想起莎士比亞著名作品《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的一句名言:“Benvolio: What sadness lengthens Romeo’s hours? Romeo : Not having that,which,having,makes them short.” 意譯大概是﹕Benvolio 問:『到底是甚麽不開心的事令羅密歐如此整日悶悶不樂?』羅密歐回應說:『我整日悶悶不樂因缺少那濃情密意,它才能把“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引用此名言不是為討論戀人相思的情懷,乃是指出是甚麼令人感到時日過得快或慢,這在乎我們所擁有的動力、所期待的事情、所經歷的好歹與其帶來之感受是正面或負面,正如快樂時會說:快樂不知時日過!

2022年實在過得很快!整體對我來說是快活的一年。今年的年底終於按去年所定的計劃,正式從牧會十載的崗位『退下』交棒,日後便可以『退而不休』,享受天倫之樂之餘,參與神為我預備的其他事奉,真是一樂也!回望去年最具意義的,就是10底至11月初的西馬短宣之行,見證了神自己奇妙的工作,實在是令人振奮。時間匆匆而過,只留下主的腳蹤。

有云:『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去年中駕駛時被後面車輛「追尾」碰撞,導致車輛全毁,我的頸項受傷(whiplash),需要接受數月漫長的物理治療。及至九月份,雖然已接種四針新冠疫苗,但仍然感染新冠病毒。11月初順利完成西馬短宣後,來港參加會議期間,師母的大嫂感染新冠病毒,及後跌倒入院就醫期間突然離世,令本來高興的家庭團聚變成了奔喪之行。更禍不單行,我出席火葬禮時感到身體不適,及後到醫院急症室求醫時被診斷患上嚴重的尿道炎,入院急救就醫七天之久!但感謝主的憐憫和祂恩手醫治,七天後完全康復。這些一波三折的痛苦經歷,實在令人有度日如年之感!在反思人生必經之路:生、老、病、死之苦,便想起聖經中的智者(傳道者) 如此說:『萬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踴躍有時…他(神)使萬事各按其時,成為美好;他又把永恆的意識放在人的心裡;雖然這樣,人還是不能察覺 神自始至終的作為。』〈傳道書3﹕1-4,12〉

是的,萬事都有定時。在回望2022年跌宕起伏的日子,除了有其自然性和必然性,其實在神手裡更有祂的主權性和至高的美意,神願人至终在生命的起伏中能透過祂所賜『永恆的意識』察覺神與祂的作為。2022年正面與負面的經歷令我更體會人生之無常、生命的脆弱和上主的偉大!它使我更珍惜眼前人,更熱愛生命和更願成全主給我的使命!盼望能與讀者成為同路人。」

李耀全牧師/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國際)義務總幹事

生命旅程 (二)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很快又到一年之中終結,新的一年將開始。這使我聯想起人生的生老病死的過程,當中充滿著令人情緒起伏的事情。首先,非常感激支持我們的朋友、讀者及弟兄姊妹,《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傳基』) 在過去一年收到的金錢奉獻,終於能夠還清了歷年積下來的債務,這給我及同工們有一種新開始的感覺!

但是,在過去40天,我一共出席了四個喪禮及一個婚禮。雖以我這年紀來說,似乎並不過分出奇,但卻令人想起一齣1994年由著名英國男影星『曉·格蘭』(Hugh Grant)主演的電影《四個婚禮一個葬禮》,內容反映一般年輕人的經歷及複雜的感情關係。而我出席的喪禮,離世者大都年紀不輕,心情有點不捨,但其中亦有中年人,眼見白頭人送黑頭人,心裡特別感覺難過。至於在眾喪禮中的程序,我發現《奇異恩典》乃是信徒最愛選用的詩歌。而最被引用及令我深刻思考的經文乃是提摩太後書4章7-8節:『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持的信仰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公義審判的主在那日要賞給我的;不但賞給我,也賞給所有愛慕他顯然的人。』

此外,我也出席及襄助教會牧師主持的一個十分特別『撒灰禮』。我在祈禱項目中提到傳道書3章20-21節,當中指出人是出於塵土,也要歸於塵土。但我也提及撒出的骨灰,好比一生的見證種子埋在泥土中,可以長出多倍的果子來;而骨灰被撒下海中,能留給親友腦海中有美好的回憶,好像一球水仙花莖放入水中,慢慢會長成多束美麗的水仙花。

在這些特別的場合,我經常提醒自己及相熟親友,生命是上帝所賜,要保重身體及珍惜時間,去關心身邊的人及作有意義的事情,包括沒有退休的事奉。因此我祝願所有讀者在未來的日子都能夠過著非常蒙福及有意義的生活!

至於在朋友兒子的婚禮當中,我感覺到一種生命的契合,以愛連結的兩個新人,可以給人一種溫馨感覺。加上一起翩翩起舞,更帶出一種活潑的生命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因此在新的一年開始,我期望『傳基』在能把整全關懷的工作,透過同工及義工,更有生命力地傳揚出去,更實際地幫助身心靈有需要的人士,特別是過去一年已經開始了的『關懷孤單長者』的服侍!在聖經新約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23節:『願平安的 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整個人:靈、魂及身體都得蒙保守,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無可指摘。』至於『談天說道』的專欄,我們也會不斷更新,包括有關『專注力失調精神障礙』系列完結以後,將會繼續由專家們介紹『自閉症譜系障礙』。至於『精神醫療人員道德談A-Z』,也會有另外兩位資深精神科醫生來討論有關『精神醫學上的倫理道德』。歡迎大家作建設性的回應,及留意我們其他網上的各項文章與活動。」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香港)義務總幹事

談天說道 之 永遠需要照顧的下一代

「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著應許的誡命。」《聖經新譯本》〈以弗所書 6﹕1-3〉

編輯﹕謝芳

「媽媽,我聖誕節買的新背囊放在哪裡?現在要用!」

「我整個團契的朋友今晚來吃飯,你幫我購買食物和飲品!」

「前兩天換洗的裙子放在哪裡,我今天要穿?找到幫我熨平,謝謝。」

「媽媽,明天想帶飯回公司作午餐,你幫忙準備好!」

「看見工人姐姐做事手忙腳亂,爸媽,請你們每天來幫忙湊BB!」

孩子長大了,望子成龍的父母欣喜看著他們步入人生另一個階段。或許,他們在學業、事業上找到理想、目標,但在依賴父母之習慣卻未隨之而改變。而不少作父母的雖覺應該放手,但「孩子需要我」之感卻把心牢牢抓住,甘願以退休時間去作子女或孫兒的「貼身保母」;作孩子的也樂得一世仍得父母照顧。結果,這些無了期的照顧,令身體機能退化,不再回復當年勇的父母親叫苦連天,想抽身或放下已不再容易。無形的壓力,時刻蔓延在家庭關係之中。

在今期的版面上,資深精神專科醫生陳玉麟醫生與現任溫哥華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暨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李耀全牧師/博士,將會深入淺出地剖析這些關係之中帶來的壓力,以及正面處理的技巧和出路。

世上只有媽媽好!

李耀全牧師/博士

天下父母心,父母總是一輩子為子女操心。相傳清朝慈禧太后曾給母親寫了一首詩:「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現在有許多人都知道「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卻不知道它的出處和它道出父母「可憐」之感嘆!

從兒童歌曲中,有家喻戶曉的兒歌童謡:《世上只有媽媽好》,每逢母親節必定聽見。這歌的原版是如下: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

沒有媽媽最苦惱,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裡找?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不知道。要是他知道,夢裡也會笑!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不知道。要是他知道,夢裡也會笑!

據網上資料,這首歌曲創作時間是1958年由蕭芳芳原唱,是上世紀80年代一齣家庭倫理道德電影《苦兒流浪記》中的插曲,至今仍充份表達對母親的深情厚愛。當然父愛也有它偉大卻不同的一面。

好一句「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裡找?」說明親子的情意結,古今中外也一樣。我們中國人尤其重視家庭,直到現代仍是無可置疑的。只是,由昔日農業社會中的封建家庭制度的環境,發展至今工業社會的開放家庭制度之處境,家庭關係、網絡與生活也隨著時代而不斷變化。若要維持家庭密切的關係的同時,亦能確保家庭健康的功能,就不能再用昔日的家庭模式而固步自封,必須要與時俱進。

其實,無論是甚麼時代與文化,當小孩子一路長大,親子的親密關係、支援網絡、互動角色和功能也必然隨之而變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父母在孩子幼小的時候,給予無微不至和全力以赴的照顧,但當年老體弱時,應該是弄孫為樂,而非昔日般全職照顧小孩,相信無能為力之時亦需兒女的照顧!

在家庭治療的理念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界限」(boundary),就是在家庭關係中的系統與次系統內之家庭成員,要維繫合宜健康而親密與適切有效的功能,凝聚成融洽互助家庭。聖經有不少正面和負面的例子。因篇幅所限,在此只提出,當孩子已長大了,親子界限劃在哪裡,便是本課題處理的關鍵。

放手,讓上帝親自看顧他們

陳玉麟醫生

在坊間,我們太容易污名化了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喜以「怪獸家長」或「直升機家長」等來形容父母!回想當年孩子出生時,夫婦二人不是承諾一生要盡力照顧他們的孩子嗎?正如天父創造我們,即使我們犯罪背叛了祂,上帝亦承諾賜給我們救贖和永生,在關係中之終生承諾流露著無比的大愛!

然而,確實有些父母過分保護和溺愛孩子,沒有好好給予他們自小學習自立的機會,以致長大了仍是非常依賴父母。當兒女長大後,甚至成家立室,若父母仍疲於奔命地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便需要停下來好好反思﹕「究竟是兒女需要父母,抑或是父母需要兒女呢?」

每個家庭都有獨特的處境,有時真的需要父母實質的幫忙,如疾病和財務的困擾,父母按他們的能力給予兒女支援,可算是無可厚非。但相反地,有些父母因「不能放手」而堅持時刻參與兒女的生活,誓要凡事做到最好,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這不但令自己身心疲憊,亦扼殺了兒女學習成長的機會,養成他們的依賴習慣;更甚者因著過度「控制」他們的私生活,而破壞了彼此的誠信和關係。

「不能放手」背後最大的原因是「心靈空虛」,在這個急促及功能化的世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離,當年紀老了,再沒有社會生產能力,若加上配偶離異或過世,空虛失落感更甚。抓緊兒女似乎是一條出路,但需知道愈抓緊對方,對方愈是要抗拒逃避,最終是得不償失!年輕的父母從起初便要作出心理準備,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在適當時放手,讓孩子經驗得失和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父母可以從旁提點和鼓勵,這同樣是出於愛。當父母年紀大了,需要過一些平衡的生活,積極建立及維持興趣和社交,恆常運動,保持健康正面的心態。唯獨是上帝的愛才能真正解決人的「心靈空虛」。我們學習放下自己,開放給上帝,靜心聆聽順服祂的話,懷著感恩交託的心陪伴兒女,讓上帝親自看顧他們。

深信大家樂見年老的父母,以無私的愛默默地祈禱及陪伴著懂得感恩的兒女們這幅溫馨的圖畫!願上帝的愛激勵大家在家中以感恩的心彼此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