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服侍﹕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他本來有 神的形象,卻不堅持自己與 神平等的地位,反而倒空自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然有人的樣子,就自甘卑微,順服至死,而且死在十字架上。」《聖經新譯本》〈腓立比書2﹕6-8〉

編輯﹕謝芳

用愛關懷我們的鄰舍

鄭鈞業牧師 (大埔浸信會)

筆者在教會服侍長者群體,疫情前能與老友記一同團契和查考聖經,聚會後一同往酒樓茗茶,但此情此景,暫不復再。在教會關閉期間,牧者更要努力拍攝影像,錄製聲音檔,透過手機網絡牧養羊群,甚至透過電腦視像與長者一同開會、上聖經課。當長者們學會在網上見面時,對他們來說,真是莫大的成就。還記得一位長者,當他在網絡屏幕上看見我們時,興奮莫名,雖然缺少了牙齒,但也樂得開口大笑,實在令人窩心。

在疫情中,不少長者也表示無奈及無助,除了欠缺物資之外,亦欠缺支援,有些更要攙扶和照顧自理能力不高的老伴,半步難行。還記得有一次,一位老友記來電,請我為她的老伴做快速鼻咽拭子測試,以便檢測得陰性後,能盡快把老伴送回到日間中心,得到妥善的照顧之餘,亦可得享半天的休息。另外,不少老友記表示欠缺物資,無論是抗疫用品,快速檢測包或日用品也被搶購一空,各人也感到無助徬徨。小僕在此疫情當中,也盡量四出奔跑,根據各人的需要,在領取教會提供的抗疫物資後,駕著小汽車,為有需要的家庭,特別是染疫後在家居隔離中的朋友,送上一點物資。雖然價值不高,但讓他們感覺不被遺棄,被關心和得到支持。

最近,小僕的家人,包括外父和姊姊一家人,亦相繼染上疫症,除了接送陪著他們出入醫院之外,也要張羅物資,電話及視像問候和鼓勵。雖然疲乏,但在對抗疫情之時,能夠盡一分綿力,也是甘心樂意。「各人 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2﹕4〉是的,雖是家家有本難諗的經,每人也有自己面對的難處。但若我們只著眼於自己的事而對他人莫不關心,特別是社會上相對弱勢的群體,也形同把他們放棄或把這弱勢群體,進一步推向社會無助的邊緣。聖經更教導我們﹕「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立比書2﹕5〉讓我們學效耶穌基督的榜樣,以大愛、以寬容、以分享、以犧牲,去關愛身邊的人,在物資短缺的時候,慷慨捐出手頭有所剩餘的物資,轉贈給欠缺的家庭。但願在抗疫之路,各人也能多走一步,彼此關顧,彼此守望,用行動化為祝福;除去謾罵、指責、埋怨,讓我們的社會,互助互愛,不分彼此,用愛關懷我們的鄰舍,同心協力戰勝這次疫情。阿門!

教會關門更見真愛

何明禮 (大埔區傳道人)

農曆年前後,疫情升溫,氣溫曾驟跌,那時凍得只有7度那幾天,我帶著教會的兩個露營帳篷,送給林村河橋底的街友(露宿者),一個叫「長毛」,一個叫「博士」。兩人剛好不在,只好放下帳篷,留下字條,寫甚麼才好呢?就想起聖經這句說話:「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路加福音9﹕58〉

筆者任職的教會,接觸不少劏房家庭,海嘯式的疫情瞬間淹至,街坊聽聞急診室淪陷,求助無門,有街坊連續打了二百次政府的求助熱線,就經歷了二百倍的焦慮和沮喪。典型的劏房家庭就是孟母三遷,既無遠親,亦無近鄰,一旦隔離,70呎的小天地變成被遺忘的囚室。我們一位同事確診,雖有同儕支援,但也想打電話給政府報告一下,結果凌晨四點才能打通,算是體驗了街坊的艱難。

感恩的是,他們叫救命還是有人聽到的!孩子在教會學校讀書,課後有師友計劃的義工、家長互助小組的網絡視像聚會,孩子病了,學校和教會亦可以支援。後來,我們設立了求助熱線,不少街坊接通電話的第一句話,就老實不客氣地問:「你們有甚麼物資可以給我們?」原來他們誤會了我們是社署!一旦解釋了我們是教會,非政府機構,街坊就有點語塞了。這反映了普通香港人的心態:要麼是自力更生,要麼向政府或資助機構申索權利,大家都沒有街坊之間互助的觀念,面對教會這些沒有資助的基層組織,就不懂得如何相處。可是對於教會來說,這才是最自然不過的關係:我們之間相處,不講權利,只講恩典!

這些被我們發現需要支援的確診家庭,數以百計,但是需要各不相同,除了乾糧、口罩、檢測包等,有的希望要維他命沖劑,有的要涼茶,有的要漂白水,有的要數據卡,有的想要新鮮蔬菜!我們向教會各團契轉發求助,大家就各自認領,有錢出錢,有的用電話逐間藥房查詢存貨,有的送貨,有的「師奶」做買餸專員,甚至幫手煲湯,受薪同事則做最後一站,近的步兵戶戶送,偏邊村落的駕車家家走。甚至有一戶千萬豪宅家庭也需要我們接濟,恩典無分貧富!

還有很多小故事,如確診媽媽,用盡力保護長期病患的丈夫,避免感染他。在她檢測轉陰性後,卻馬上聯絡確診的鄰居幫忙購物。一位受過我們幫忙的街坊,病好後,替人交檢測樽仔、出錢買物資、寄文件,然後繼續告訴我們:她沒錢買奶粉給孩子!街坊互相幫助,本是常理,耶穌不是我們的街坊,但他是選擇來到我們中間,上劏房落橋底,「落區」去尋找被人遺忘的人,去做他們的街坊。我去找「長毛」、「博士」也不是因為社會責任或正義感,只是因為聖經告訴我們,有時耶穌不在我們慣常聚會的地方,而是在沒有枕頭地方的橋底。教會關了,我就去橋底找耶穌。路加福音9章,耶穌還有這句話:「凡為我名接待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如果聚會的目的是找耶穌,那麼我們需要的不是聚會的場所,而是要找出我們要接待的人。

精神健康趣談 之 開門

在公立醫院工作了三十幾年。最近,因為工作上的轉變,需要跟一些看了多年病人道別。很多病人都覺得這消息來得太突然,依依不捨,其中一位年老病人的幾句話令我感受良深,這是一位70歲的婆婆。那天的診症完结,當我跟她說這是最後一次在診所見面時,她雙眼泛著淚水,說捨不得我離去,永遠會記得我這位曾幫她開門的醫生。我聽後呆了一呆,心想這是平常不過的事情,又不是為她做了甚麽大的事情。

其實,診症室的房門十分厚重,推開時很不容易,故此已習慣替年長或行動不便的病人開門。久而久之,自己已成習慣,不當一回事,但想不到這位病人因此滋生如此濃烈的感受!或許她從有未過如此的待遇,又或在她一生中從未感覺這樣備受尊重。這天,我再次替她開門,離開時並輕拍她老人家的肩膊,囑咐她保重。

記得在聖經裡讀過一個比喻﹕「那時,王要對那右邊的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我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旅客,你們接待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衣服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王要回答他們:『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所作的,只要是作在我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我的身上了。』」〈馬太福音25﹕34-36,40〉這事以後,我好像更明白主耶穌這比喻。的確,我們平常應該多關懷身邊的人,神給我們行善、服侍的機會,我們就應該去做,當作是生活的習慣,隨時隨刻散發基督的香氣。即使所作的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神亦能將之放在人心裡產生巨大的效應,是為人帶來的鼓勵和祝福,讓神的名得以榮耀!

與此同時,我亦反省了自己的工作態度。其實,面對忙碌的每天,有時真的只想盡快把繁重的工作做完,感覺許多病人的狀況和問題都是大同小異,處理的方法跟從特定的模式和程序(protocol)就行了,好像是刻板式。時間久了,可能自己也變得麻木,在實行「刻板式」的診治過程,忽視了面前的病人需要「有血有肉」的同理心。所以,我提醒自己的是﹕留意自己的態度、留意病人的需要,凡事都從病人的角度去想去看,正如一顆忠心服侍神的心。

聖經上的教導一定要在生活上實踐出來,才能讓我們更明白主所教導的真理,活得更像主耶穌基督。願與大家共勉之。

「如果有人服事我,就應當跟從我;我在哪裡,服事我的人也會在哪裡;如果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翰福音12﹕26〉

王明爍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