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深耕細作」的學習

「我凡事以身作則,你們必須照樣辛勞,扶助軟弱的人,並且記念主耶穌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聖經新譯本》〈使徒行傳 20 : 35〉

編輯﹕謝芳

毅叔的感動—愛的傳播

「牧師,感謝你們。我這些人原來都仲有人會關心。每個星期上來教會見見你哋,增加咗我生存的意志。」這是毅叔(化名),基督教宣道會麗瑤堂緊密關心的一位街坊之真誠分享。

一次的課程中,麗瑤堂黃牧師與一眾盼望看見社區充滿關愛之有心人,分享著這個以「生命影響生命.生命轉化社區」的見證故事,而毅叔的生命更新亦成為眾學員的鼓勵。與這寶貴生命同行的義工,同時也因為看見這個轉化見證而被祝福,活生生地展現出「施比受更為有福」之真諦。麗瑤堂於2019年參與了由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舉辦的「信徒回應貧富不均使命課程」,分享了當初申請教關的「免費香港寬頻一年上網計劃」,作為教會接觸區內基層街坊的先導計劃,盼望藉此填補社區服務空隙,回應需要。更重要的是,教會作為信仰群體,與教關一樣著緊生命身、心、社、靈的全人發展,竭力讓人看見和經歷生命中真正的豐富,是源自於上帝的愛,叫我們亦能彼此相愛。毅叔便是其中一位透過計劃接觸到的街坊,教會義工與他建立了像親人一般的信任關係。

感恩,透過長期的關係建立,毅叔逐漸開放自己,與義工分享生活上的需要,甚至內心的想法。義工與他一同走過申請輪椅的過程,因輪候需時,當申請成功的一刻,義工興奮得像是自己成功申請一樣。後來他們家訪毅叔,看見其公屋門前凸起的石屎,及鐵閘門級不便輪椅進入屋內,便在想:如果能把門級在屋內鋪平,改裝成鐵片,便能大大改善電動輪椅的出入。當時毅叔回應說:「房署肯先算啦。」怎料兩天後,毅叔致電黃牧師說:「你係咪搵過我社工呀?佢今日同我講了你地之前所講的事(改裝屋內門級)!」黃牧師心感奇妙,回答他說:「我無搵到,係耶穌搵你社工呀!」毅叔也連聲說:「感謝主耶穌!」。另一方面,麗瑤堂也會派發急凍食材和新鮮蔬菜予這些有需要的家庭。在搜羅新鮮蔬菜的過程中,教會認識了區內菜檔店主琼姐。琼姐得知教會購買的蔬菜是用作服侍基層後,她的心也被感動。同工們遂邀請琼姐親身到教會看他們如何服侍基層,不論是流程上、保存蔬菜的方法、服侍街坊的回應,以及教會弟兄姊妹的參與等等,就像與朋友一樣與她分享服侍的喜悅。琼姐回應:「能夠參與同你們一齊做這些好事,我都好開心!」自此,她每個星期三和星期五都親自挑選及運送新鮮蔬菜到教會,現在也參與成為其中一位派食物的義工。感恩麗瑤堂能將他們於課程所學得的應用於服侍社區上,讓他們能全人關懷街坊的生命,轉化社區。

走出圍牆的使命

目前,香港有大約1500間教會,分布於全港18區,可以說是像便利店一樣,隨便走訪街道,也會看見教會的存在。然而,你有留意到教會在社區中的角色嗎?教關是一個結網服侍平台,連結伙伴同心關懷貧窮、網絡同行、轉化社區,傳播平安、喜樂、與和平。教會並不只是一座建築物,而是帶有使命,盼望能祝福社區的信仰群體。感謝主讓教關能透過課程和支持香港各區的教會關懷社區,無私地付出,以生命轉化社區。疫情期間,我們不時也會看到新聞報道基層家庭面對龐大的挑戰,甚至有悲劇發生,除了慨嘆,我們還可作甚麼?其實我們每人也擁有不同的才幹和資源,重點是我們「願意」去回應,才能真正成為轉化社區的一份子,讓悲劇轉化成為連結社區,共享資源,互相幫助的祝福。

真正走進人群的關愛

教關的角色,就是網絡這些將感動化為行動去回應的教會,透過物資和舉辦課程等資源,讓教會能建立更多義工和受助人的生命。不少受助人甚至因為這種生命的轉化而成為助人者,幫助與他們有相似經歷的街坊找到生命的出路和盼望。「信徒回應貧富不均使命課程」是一個由教關首創全面的全人關懷課程,幫助教會將聖經知識轉化成為行動,培養心志,回應貧窮。直至現在,教關已舉辦了六屆課程,邀請有豐富經驗的教關顧問牧師擔任課程講師,及不同牧師、社會關懷部門同工和教會領袖多角度分享實際轉化經驗。 課程成功之處,是教會須提交一份社會關懷的計劃書。教關安排與教會會面,各教會領袖參與5個星期的課程後優化計劃書,教關持續跟進,與教會同行,給予意見、資源、及網絡以落實計劃。每間教會擁有的資源也不同,每個社區的需要亦不同,透過教關的平台,教會跨會及跨區合作,相得益彰。每個社區內也有很大的需要,一間教會做不完,但當教會之間能彼此配合,便能倍增服務的果效。感謝神,讓教關看見超過600位參與課程的學員在各區教會內和而不同地協作的見證故事,也讓街坊看見區內的教會一直竭力尋找更好的資源服侍他們。

基督信仰群體不是自成一角,而是希望能真正走進人群,使我們身處的社區充滿關愛。你願意參與成為轉化社區的一份子嗎?教關正在籌備更多的訓練課程、資源、和項目,以裝備教會領袖及基督徒群體去服侍社區,使更多貧窮人的生命得着祝福和轉化。我們誠邀你主動聯繫你區內的教會,親身去經歷和了解他們如何實踐關愛社區的使命!盼望藉此你會因為他們的分享而感受到生命的豐盛,甚至可以參與他們的社區服侍行動,活出生命的真正意義!如你有任何關懷貧窮的建議,歡迎與教關聯絡。教關持續與一眾教會同行,一同見證耶穌基督轉化生命的奇妙作為!誠邀你瀏覽教關網頁,查看更多課程資源:https://www.hkcnp.org.hk/core_services/advocacy/sunday_school_for_poor/

談天說道 之 以農耕送出愛的亮光

「你們是世上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無法隱藏的;人點了燈,不會放在量器底下,而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人。照樣,你們的光也應當照在人前,讓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又頌讚你們在天上的父。」《聖經新譯本》〈馬太福音5﹕14-16〉

疫情持續了兩年,香港人的抗疫生活非常忙碌,東奔西跑購買各樣防疫物品和藥物,加上限聚令的實施,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愈來愈少,但我們欣然見到社會上有不少組織和義工仍然顧念他人的需要,盡自己一份綿力提供及時幫助。添恩園作為有基督使命的農場,在活動大受限制的時期,如何找到「服侍的隙縫」,為貧困無助的人帶來溫暖呢?這是我們在疫情中一直思索的事情。

文﹕添恩園
編輯﹕謝芳

2019年春季,有一群癌病康復者將他們在添恩園裡種植的收成 — 100盒櫻桃茄,送給那打素醫院的醫護人員,表達對他們的感謝。的確,這比純粹的物質捐贈多了一重意義,因為是曾經獲得醫護照顧的人,將自己的努力成果奉獻給醫護人員,他們沒有將自己看為只能接受幫助的病人,反而是有能力將好處帶給其他人。今年,添恩園又有別具意義的「送菜行動」,我們將拾荒婆婆種植出來的蔬菜,透過教會協助分派,送給正在家居隔離中的基層家庭。

我們自2021年1月開始與一間長者中心合作,為拾荒婆婆提供工作轉型機會,就是讓她們來到添恩園學習天然種植,希望她們在健康的大自然環境中工作,展開人生的新一頁。她們沒想到自己的耕種成果會成為一些基層家庭在隔離時期的食物支援!這些拾荒婆婆年紀老邁,本身也有很多的缺乏,平日要靠撿拾紙皮及汽水罐換取多點生活費。送菜計劃讓她們看見自己其實也有能力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從而真正體驗聖經中所說的「施比受更為有福」。另一方面,接受蔬菜的基層家庭不但感激我們和教會,還表示「感謝耶穌」。一個半個椰菜算不上是甚麼名貴禮物,但在有迫切需要時送到他們「門外」,就是給口渴的人一杯涼水。感謝主,他們也知道這些蔬菜是耶穌給他們的恩惠。

疫情的爆發導致了數之不盡的家庭需要居家隔離,而貧困家庭往往更缺乏資源應付日常需要。於是我們開始新一輪的送菜行動,希望仍然是經由地區教會將蔬菜收成分送給社區中有需要的家庭,因為他們最了解地區需要,而我們與教會合作,便能發揮出最好的效果。疫情相信還會持續下去,但我們人手有限,如何能應付未來的需要?最近,我們開始推動「義種義送愛心行動」,招募教會及團體群體,用三個月時間到添恩園種植蔬菜,盼望能在短時間之內大大提升蔬菜生產量。我們希望有更多教會及社會組織可以動員他們的成員來參與,群策群力,成為抗疫的綠色力量,在危難中發出溫暖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