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與精神健康》(附試讀)

作  者:麥基恩醫生

出版日期:2022年2月

編  號:TDW068

頁  數:146頁

書籍系列:社會精神健康叢書

點擊收看作者推介:https://fb.watch/bGilo1BXIO/

售  價:HK$70 (購書WhatsApp天道書樓:6898 7466 / 登入 https://www.tiendao.org.hk/store/

內容簡介:

COVID-19在全球爆發,各國各地的衞生部門積極抗疫,救治染疫病人及進行各種各樣的防疫工作。惟病毒感染力強,病人染疫後出現不同的免疫反應及器官受損,令人憂慮。防疫最重要一步就是社交隔離,而這措施大大影響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截斷了社交接觸,令人出現情緒不安。疫情影響經濟,無數人的生計受影響,甚至失業,以致生活壓力百上加斤;許多社會問題產生,特別是激化了精神情緒問題。COVID-19除了使身體患病,同時衍生社會心理障礙;COVID-19因此被提升為「協同疫症」(Syndemic)。

作者是非常資深的精神科醫生,關心疫情發展之餘,更深切關注人們在此時的心理及精神健康。他期望藉著文章,從多方面介紹與COVID-19相關的精神健康知識、應對建議,以及敍述疫情下某些社會人士的精神健康狀況和實際需要。本書分成四部分,包括:I.COVID-19與精神健康、II.COVID-19與疾病、III.COVID-19 與各類人士、IV. COVID-19 雜談

讀者能夠增添知識之餘,也能從書中找到應對疫情的建議;在心理層面上,通過獲得的知識能減少憂慮。讀者於此時了解到疫情下社會人士的精神健康狀況及需要,鼓勵大眾向有需要的人士伸出援手,給予關心及支援;守望相助,共同度過難關。

作者簡介:

作者麥基恩醫生為執業精神科醫生,多年來投入教會事奉,又致力推廣精神健康、健康婚姻關係。
關注情緒問題,過去十多年主講「與情緒共舞」講座,並著有多本關於情緒的書籍。此外,過往也
有以婚姻為題的著作;又撰寫醫學、心理、情緒及「情性」的專欄。曾任香港大學榮譽教授,現在
部分時間兼任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又是現任香港心理衛生會副會長、婚姻及兒童啟導中
心董事、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長老、太平紳士;2011 年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

推介文:

麥基恩醫生是我的醫學院同學,他對香港社會的心理健康非常關心。他今次的作品探討了COVID-19對公共精神健康的挑戰,以及對醫療人員、某些社會人士的心理影響;他亦提出應對這些挑戰的對策。這本書對現時的香港非常有用,我極力推薦這本書;並感謝麥基恩醫生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寫了這本有用的參考書,保障了我們香港市民的健康。

何仲平醫生

香港醫學會前任會長

麥醫生一直是精神醫學和社區康復領域的先鋒及倡導者,過去數十年為業界倡議過不少重要課題,推動業界及公眾關注精神健康。本書的內容是麥醫生結合多年個人及臨床觀察的心得,簡潔地引導讀者認識COVID-19對人們的精神健康在不同範疇的影響。書中涵蓋的範圍廣泛,除提供很多國際研究資料和數據分析,也探討COVID-19對不同群組各方面的挑戰,分享他的體會和獨到見解,有助讀者更深入了解相關課題。這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值得向大家推介!

何惠娟女士

香港心理衞生會前總幹事

麥基恩醫生是專業精神科醫生,也是教會的長老。他綜合信仰與專業知識,以嚴謹的分析、精神科的專業及實用的方式,在疫情期間不斷與讀者分享COVID-19與精神健康的關聯,對各行各業和不同群體(例如:新冠病毒康復者、前線醫護人員、精神病患者、殘疾人士、家庭及病人照顧者等)面對的衝擊和挑戰,作出建設性的分析及建議。麥醫生除了從醫學角度帶出疫情影響身體和心理的觀點及提示,他在每篇分享文章之中引用了聖經對該題目相關的指引及教導,鼓勵人反思;帶給讀者身體、心理、靈命的幫助和正能量。

雷建華牧師

宣道會康怡堂榮譽顧問牧師

我認識麥基恩醫生多年,很羨慕他有無窮的活力,永遠不停地學習,擴闊自己的境界,又能夠結合不同領域的知識,「貼地」應用在生活上;他寫的書都能夠對普羅大眾以至專家們有幫助。此書闡述這疫症對社會和心理範疇的影響,內容非常豐富,可以擴張我們的視野、加深我們的認知;由個人以至醫療系統,都提出重要的提示。盼望這書能使大家更深了解和更好應對這個世紀疫症。

鄺保強醫生

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

基督教得生團契董事會主席

當我看到麥醫生這本書後,我便後悔當初多此一舉,特別是蒐集新冠病毒與精神健康有關的文獻。因為這書已經條理分明地整理妥當,並用簡單文字表達清楚。麥醫生更分別分析全球新冠病毒感染如何大體地影響人類社會,以及怎樣對個人心理和腦部造成破壞。我更欣賞他引用聖經經文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疫情種種不明朗因素,加上年年月月的抗疫措施,總會導致我們心境不暢。這書可以給讀者看見大一點的圖畫,經過增添知識,對未來有多點把握。

鍾維壽醫生

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名譽臨床副教授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顧問醫生

=============試讀============

I. COVID-19與精神健康

COVID-19對公共精神健康的挑戰

新冠病毒疫情出現及其防疫措施,對已經患了精神疾病或高危人士產生不良影響。在疫情之前,大概有20% 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是由精神疾病引起,而且負擔牽涉衞生、教育、職業、社交、法律問題。由於疫情影響上述多方面的因素,導致很多人精神疾病發病或復發,特別受影響是醫務人員及醫療照顧者、長者及在護理院中的人、囚犯和難民。

根據 Jonathan Campion 等人(2020 年 6 月 9 日,醫學期刊《刺針》)所描述,COVID-19 疫症帶給社會公共精神衞生服務三大挑戰:

一、如何預防精神疾病發病率增加

二、如何保護精神病人免受疫情打擊帶來的不良後果

三、如何提供合宜的公共精神健康干預支援

因此,他們針對個人、社區,以及整個社會中,特別是高危人士提出一連串改善建議。如下所述:

一/預防精神疾病:

1. 原發性預防:評估因疫情而出現的高危因素,包括:社會經濟不均、貧窮及欠債、失業及食物不足、父母有精神問題、兒童在不良環境中、工作壓力、身體健康及活動限制、社交隔離等。

2. 繼發性預防:發病時及早治療,並處理那些特別與疫情有關影響。

3. 三發性預防:對於患病的人所帶來的殘疾後果加以處理,包括:與疫情有關的身體健康、社會經濟,甚至被歧視標籤等問題。

二/提升精神健康:

1. 好的開始:注意嬰孩健康生長,以及為父母而設的身心健康培養。

2. 好的成長:在各級學校中提供精神及身體健康培訓課程。

3. 好的生活:鼓勵身體運動及社交活動,盡量接觸綠色空間、藝術文化、創作及靜觀活動。

4. 好的工作:鼓勵健康工作環境,包括:彈性工作時間、工作培訓及網上心理支援。

5. 好的晚年:提供健康社會心理服務,特別針對退化的感官、聽覺及視覺。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需要培訓對衞生及疫症有認識的工作人員,並且提升大眾對心理健康及疫症的認識。在疫情持續期間,科技可以大大協助推行這等工作,減少人際間的身體接觸,但是須注意:避免長時間面對螢幕。除個人關心之外,也鼓勵群組參與(包括:在學校內及工作場所內)。若整個社會能夠積極配合,疫情對精神健康的不良影響應該會大大減少。

聖經也提到有關疫症的問題,通常與其他天災人禍一起討論。雖然疫症可能因天災而起,但是往往也因人為錯誤等行徑而導致擴散。故此,上主一方面教導祂的子民要祈求上主保守(見列王記上八章三十七至四十節),另一方面也提醒他們要審查自己的罪,繼而悔改(見耶利米書二十五章四節及二十九章十一節)。

II. COVID-19與疾病

COVID-19 與強迫症

精神障礙中的強迫症其中一項特徵就是過度緊張清潔,例如:重複洗手及消毒物品。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清潔衞生是非常重要的預防措施,政府也鼓勵市民多洗手,消毒可能污染的物品及地方,特別是貫通樓層的渠道。除了清潔方面,有強迫型性格或強迫症的人也不斷尋找有關衞生健康防疫知識,而且對疫情給民生的影響過分擔心,因而囤積各類應急物品。如果過度收藏不會使用或用不著、無價值的東西,也是強迫症的病徵。他們又不敢外出與人相遇,擔心被感染或感染他人,甚至認為快要死亡或世界末日。這是由於他們通常高估疫情的危險性及染病機會,卻低估自己的適應能力及自身的抵抗力。不過,有這種心態的人確實比普通人受感染機會低一些,可惜付出的代價確實太高。有人認為這種病的遺傳因素可能基於病者的祖先確實遭遇過大災難,靠著過分的小心而存活下來。這理論目前未曾有確定性的證據。

因為這樣,本來是不正常的潔癖行為,在疫情期間可能被別人接納為正常小心謹慎的表現。故此,在這個時候斷定一個人有沒有強迫症並不容易。不過,若以病徵及功能一起來評估,或許能夠比較確定。因為精神障礙的條件就是明顯出現負面的日常社會功能性的影響,例如:因不斷清潔及消毒家居用品,導致睡眠不足或影響家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可能有些尚未發病的強迫症病人,就是因這疫情而變成病態性的強迫症。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那些本身已有相當多強迫症狀的人,因為疫情變得更嚴重及需要更進一步的治療。

有研究指出:強迫症在疫情中的過分表現,其中一個重要認知原因就是未能獲得清楚而肯定的相關消息。由於希望獲取最新、最準確的資料,強迫症病人會不斷從各方渠道搜集有關(甚至未必有關)的消息。由於負面的消息一般比正面消息更吸引,故此令人更焦慮。假若沒有肯定正確的資訊,強迫症病人很容易作出最壞打算,小事化大,大事化成災難,結果作出最壞的準備。

假如要在疫情下預防強迫症出現或發作,政府實在要提供最新及準確的疫症消息,而且要有高透明度,最好也有專家解釋實際情況。此外,也要教導市民不要隨便相信流言蜚語,對未肯定的新聞要作事實檢查(fact check),而且只留意信譽良好的消息來源。對於強迫症患者,要指導他們不要過分(例如:一日最多兩次)閱讀關於疫情的新聞。因為對他們來說,愈找尋資料會愈緊張,停不下來。最後,要鼓勵他們,如果日常生活受到明顯影響,要有勇氣外出尋求專業幫助。(參考文章:Raz Shafran 等人,2020 年 7 月,醫學期刊《刺針》。)

聖經在舊約時期,早已對傳染病(當時出現的麻風病)患者實施隔離、潔淨,甚至消毒方法;且要讓祭司(當時的醫生)作身體檢查,要等痊癒以後,才能解禁(利未記 13 章)。故此,聽從指引而行事,較自把自為、過度緊張反應,更為有效。

目錄:

序言

1. 何仲平醫生序

2. 何惠娟女士序

3. 雷建華牧師序

4. 鄺保強醫生序

5. 鍾維壽醫生序

6. 作者序

I. COVID-19 與精神健康

1. COVID-19 疫情下的憂慮

2. COVID-19 疫情下保護個人精神健康

3. COVID-19 對公共精神健康的挑戰

4. COVID-19 對全球健康及功能的影響

5. COVID-19 與預防精神疾病

6. COVID-19 與精神病藥物

7. COVID-19 疫症與預防自殺

8. COVID-19 隔離政策對心理的影響

9. 全球精神健康科技研究與 COVID-19

10. 宗教信仰對 COVID-19 危機的心理影響

II. COVID-19 與疾病

1. COVID-19 疫情與精神障礙

2. COVID-19 與「第二海嘯」─創傷後壓力精神障礙

3. COVID-19 及精神疾病─「併發性流行病」

4. COVID-19 與強迫症

5. COVID-19 與「腦霧」

6. COVID-19 與睡眠問題

7. COVID-19 與飲食失調

8. COVID-19 與道德創傷

9. COVID-19 與違禁藥物上癮行為

10. 長新冠綜合症

III. COVID-19 與各類人士

1. COVID-19 對前線醫護人員的心理影響

2. COVID-19 下醫護人員應付焦慮的訴求

3. COVID-19 與精神病患的家庭照顧者

4. COVID-19 下的殘疾人士

5. COVID-19 對懷孕的影響

6. COVID-19 疫情對專注力不足(ADHD)的學習影響

7. 誰是 COVID-19 下情緒障礙之高危人士?

8. 疫苗與精神病患者

9. 重性精神病患者一一COVID-19被忽略的一群

10. 防疫措施增加精神病患者入院

IV. COVID-19 雜談

1. COVID-19 與信仰關係

2. COVID-19 適宜戒煙

3. COVID-19 與性行為

4. COVID-19 與性犯罪

5. COVID-19 與針對性別暴行

6. COVID-19 之「疫苗猶豫」

7. 青少年對 COVID-19 疫苗接種躊躇的社會心理

8. 提升 COVID-19 疫苗注射的「心理擁有權」策略

9. 英國運用「助推理論」訂立 COVID-19 抗疫措施

10. 疫情封城與戰爭封城的異同

新書推介:《趣味精神綜合症》(附試讀)

作  者:麥基恩醫生

出版日期:2022年1月

產品編號:TDW064

書籍系列:健康心理叢書

售  價:HK$98 (購書WhatsApp天道書樓:6898 7466 / 登入 https://www.tiendao.org.hk/store/

內容簡介:

此書記載了許多世界各地綜合症的來源、病徵、古今的個案及專家的見解。『在醫學上,「綜合症」(或稱「症候群」)是指多種臨床病徵或現象一併(或同時候)出現。醫學歷史上,很多著名綜合症是依據發現或診斷出來的醫生姓名來命名,但是也有用綜合症之主要病徵或最早出現的地方(或源頭)來定名。由於這些名稱較為特別(例如:耶路撒冷綜合症、莎士比亞綜合症、醜小鴨綜合症、腳在口綜合症等等),故此有些綜合症雖然相當罕見,但是仍然能夠吸引人注意。』

眾多綜合症的病學理論雖然很深奧,但是作者刻意以有趣及淺白的文字書寫,內容多以故事為主,使讀者容易理解及掌握內容之餘,也增添閱讀趣味。由於作者是醫生,他深信「全人健康」這概念,又認同「身、心、靈」是互為影響的。故此,他引用了與心靈有關的聖經經文,盼望給讀者一些提醒和鼓勵;他也引述了一些聖經人物故事,使內容更加豐富。這是此書的特點之一。讀者閱畢此書,對於精神健康會有新鮮的認識。

此書設計精美,全書插畫來自《以畫為鏡──把情緒畫給神》。

作者簡介:

作者麥基恩醫生為執業精神科醫生,多年來投入教會事奉,又致力推廣精神健康、健康婚姻關係。關注情緒問題,過去十多年主講「與情緒共舞」講座,並著有多本關於情緒的書籍。此外,過往也有以婚姻為題的著作;又撰寫醫學、心理、情緒及「情性」的專欄。曾任香港大學榮譽教授,現在部分時間兼任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又是現任香港心理衛生會副會長、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董事、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長老、太平紳士;2011年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

推介文:

有機會細讀和參考麥基恩醫生撰寫的《趣味精神綜合症》,當即兩眼發亮。香港是一個步伐急速的社會,市民大眾時刻面對不同的壓力;相信大家在人生路上,總會碰到過一些難以理解的人或事。每談起精神健康,很多人自不然想到病態和暴力的一面;又總覺得事不關己,避之則吉。如果大家有這些想法,《趣味精神綜合症》正好給你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精神健康。

書如其名,單看文章的標題,就已經保證能夠引起大家的好奇心。麥醫生能夠以歷史典故,加上聖經故事作趣味性的介紹;同時,他亦提醒讀者精神健康往往受著個人的生理狀況、性格、環境因素、文化背景和抗逆能力所影響;可謂深入淺出,趣味盎然。

程志剛

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

《趣味精神综合症》是用淺白的言語和富創意的角度來論述和詮釋過往以「黐線」、「神經病」、「失心瘋」等詞𢑥形容的那長久存在的精神心理現象,並且回應這個不平凡時代和西方社會文化典故中有關精神健康的個案。

從貼近𣊬息萬變的歷史場景、源遠流長的西方文化、精闢準繩的觀察分析、千變萬化的綜合個案,到出人意表的解難方法,都是本書取材的方向。

盧德臨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香港心理衛生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書中五十二篇文章是作者於大學執教以來撮寫的筆記,令讀者眼前一亮;深奧的精神病學理論卻能有趣而又顯淺地閃耀在讀者眼前。作者在每篇文章中,引用聖經經文或故事,這不單是作者閱歷豐富,聖經委實是一本記載人物的歷史書,不多不少記錄了一些人物的言行或精神狀況表現。若能擁有這本《趣味精神綜合症》的知識,更能明白千百年來所面對的人性問題,始終沒有改變。唯有徹底認識人性的弱點,才能找出解決之道,是上上之策。

書中文章的佈局和內容,有些使人發出會心微笑,有些使人拍案驚奇;更提醒著讀者們,不要輕忽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這些生活習慣,透露出一些精神隱患來。

鍾健楷牧師

中華基督教禮賢會荃灣堂顧問

******試 讀******

I. 名人名家篇

愛因斯坦綜合症

嬰兒出生,父母非常快樂,總是期望子女能夠健康成長。不過, 當兒子快1 歲了, 仍然不會開口叫「爸爸、媽媽」的話,父母自然有些擔心。到了1 歲半、2 歲的時候,其他同齡的孩子已經開始說出很多字了,自己的兒子卻仍然默然不語,便開始懷疑他是否患上自閉症?假若除了說話之外,並沒有其他方面發展遲緩,而且某方面似乎相當靈活聰明,這孩子有可能出現了「愛因斯坦綜合症」(Einstein syndrome)。

根據愛因斯坦的傳記,他有說話遲緩的問題,甚至要到5 歲才說出一整句話來。這種缺點並沒有阻礙他的智力發展及日後驚人的成就。「愛因斯坦綜合症」是由美國經濟學家Thomas Sowell 於1997 年命名的。據說,因為Thomas Sowell 發覺很多人在孩童時期有語言遲緩,使人擔憂是自閉症問題。好在日後發力追上,成為非常成功及受人尊重的人。

實際上,像愛因斯坦這樣說話遲緩的孩童人數比例並不少,可以達到15%,只不過每人在程度上有很大差異。「愛因斯坦綜合症」以男孩為多,而事實上女孩一般比男孩的語言發展早一些,說話也較為流暢。

根據Healthline 網頁(2020 年5 月29 日)文章,患有「愛因斯坦綜合症」的小孩也有其他特徵,包括:

一、 早熟及出眾的分析或音樂能力

二、 超乎常人的記憶力

三、 堅毅(固執)的行為

四、 非常選擇性的興趣

五、 大小便習慣訓練延遲

六、 有特殊閱讀或數目字(甚至運用電腦)的能力

七、 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非常專心, 不受( 不能)干擾。

除了上述幾點之外,在直系親屬中,也有類似這般能幹的人。

至於治療方面,這綜合症會不藥而癒,無需特別治療;適當的語言訓練或會縮短遲緩時間。反過來,更重要是輔導孩子的家人,讓他們不要過分擔憂,更不要在沒有詳細檢查和診斷之下,隨便認定孩子患有「自閉症」。

聖經中也有一個非常聰明能幹, 但說話似乎遲緩的人,他就是摩西。在舊約出埃及記四章十至十二節,當上主呼召摩西去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他這樣說:「主啊,我不是個會說話的人;以前不是,自從你對僕人說話以後也不是;因為我本是拙口笨舌的。」但是上主賜他口才,指教他當說的話。他終於成功帶領自己的族人離開埃及一一那讓他們遭受逼迫之地。

II. 故事人物篇

醜小鴨綜合症

在1844 年,丹麥小說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寫了著名的寓言故事《醜小鴨》。這本書的內容描繪一隻母鴨孵出了一群小鴨,但是其中有一隻小鴨比較特別;無論是牠的毛色或體型都與其他小鴨明顯不同。結果在成長過程中,牠被其他兄弟欺負,導致牠的心情比較孤寂及苦悶,感覺不被關心及了。直至有一天,牠忍不住加入了一群接納牠的天鵝群。牠從水中倒影看見自己,發現自己已經變成了一隻美麗的天鵝。然後,牠與整群天鵝一起翱翔天空。

由於這個寓言,後來有專家把那些孩童時期比較醜陋或與別不同,以及被其他同輩或同學疏遠、欺負,但是某一天(通常在高中或以後日子)突然變得非常能幹,而且貌美,吐氣揚眉,解釋成出現「醜小鴨」。因此會把一些本是很有才幹,只是尚未成功,而且非常自卑(真感覺到自己沒有吸引力)的少年人視為患上「醜小鴨綜合症」(Ugly duck syndrome)。

一般來說,有醜小鴨心態的人本是沒有拘束,比較自由自在的。但是,因為其他人不與他們成為朋友,漸漸形成孤獨、容易緊張、感覺被遺棄、不受愛護、不被了解的性格。不過根據Melissa Burkley 等人於2014 年的分析,這種綜合症也會帶來一個比較負面的信息:過分強調樣子醜陋可以變成(或改造成)美麗。這種想法,加上不少女性雜誌及美容產品的渲染,確實使很多女性非常受自己的外貌影響,以致把個人價值與吸引力掛鉤;對外貌形象經常感覺焦慮,而且對整容手術深感興趣。假若不能達到理想的美貌,更會產生情緒低落、厭食與暴食等精神疾病。至於男士方面,雖然他們也會關注外貌,但是卻沒有這麼敏感或焦慮,況且目前市面尚未有太多男性的化妝品及整容廣告或美容雜誌出現。

另一方面,有些人在孩童或青年時外貌十分可愛,但是青春期後漸漸變得不美麗(例如:暴食至體重嚴重超標),加上脾氣變差,越來越沒有吸引力。這情況稱為「反轉了的醜小鴨」(Reverse ugly duckling)綜合症。

這個《醜小鴨》的寓言故事帶給整個社會一些道德提醒:

一、 外貌並不是永恆,內在美才是最重要。

二、 我們應當接納自己的外貌,即使不及別人美麗,也不要怨天尤人。

三、 社會不應該歧視有缺陷或其貌不揚的成員

四、 每個人也有轉變的能力,甚至有一天可能夢想變為事實。

提起轉變,聖經有一節經文與此有關,記載於新約羅馬書十二章二節:「不要模仿這現世時代,卻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過來,使你們可以分辨出甚麼是神的旨意,即甚麼是美好、蒙他喜悅和完美的。」

********************************

內文目錄:

I. 名人名家篇

  1. Sisi綜合症
  2. 梵高綜合症
  3. 邦納綜合症
  4. 尊‧榮綜合症
  5. 莎士比亞綜合症
  6. 愛因斯坦綜合症
  7. 佐治古尼綜合症
  8. 賈許溫德綜合症
  9. 剛塞爾(廢話)綜合症
  10. 梅多(代理虛擬)綜合症
  11. 卡普格拉(替身)綜合症
  12. 布里凱(厚檔案)綜合症
  13. 科塔爾 (行屍走肉)綜合症
  14. 萬喬森(虛擬有病)綜合症
  15. 弗雷戈利(人身變換)綜合症
  16. 克爾蘭包德(老姑婆)綜合症

II. 故事人物篇

  1. 分身綜合症
  2. 睡公主綜合症
  3. 醜小鴨綜合症
  4. 尤利西斯綜合症
  5. 邪惡皇后綜合症
  6. 湯姆叔叔綜合症
  7. 高罌粟花綜合症
  8. 愛麗絲夢遊仙境綜合症
  9. 吸血鬼(倫菲爾德)綜合症
  10. 奧賽羅(情慾嫉妒)綜合症
  11. 苦娃達 (疑似懷孕)綜合症
  12. 厚錢包綜合症及康斯坦扎綜合症

III. 國家地名篇

  1. 倫敦綜合症
  2. 巴黎綜合症
  3. 利馬綜合症
  4. 佛羅倫斯綜合症
  5. 布魯克林綜合症
  6. 耶路撒冷綜合症
  7.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IV. 身心靈篇

  1. 雪花綜合症
  2. 傲慢綜合症
  3. 心碎綜合症
  4. 犧牲綜合症
  5. 腸易激綜合症
  6. 不寧腿綜合症
  7. 腳在口綜合症
  8. 害羞膀胱綜合症
  9. 外國口音綜合症
  10. 嗅覺參照綜合症
  11. 冒名頂替綜合症
  12. 化妝舞會綜合症
  13. 名人崇拜綜合症
  14. 體外寄生蟲綜合症
  15. 慢性疲勞(“ME")綜合症
  16. 幻謊(病態性說謊)綜合症
  17. 馬尾辮(頭皮灼熱)綜合症

跋:精神綜合症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