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家庭接見室」之 放下「自以為對」的心態

在我主持的家長學習班中,發現從不同的提問背後正反映一種思維方式,導致親子各自也有著不耐煩的溝通反應,那就是主觀判斷,例如家長眼看到孩子不願意做功課及溫習,便認為他的劣根性是歸因「懶」所致;又如家長聽到老師投訴孩子上課聊天,以及突然離位在課室中行來行去,便認為他有不合作的反叛性格,考慮需否帶他去做精神評估及接受心理輔導。我常提醒家長,在作任何決定之前,曾否想過自己所看的、所聽的也只屬部分的事實,當中有否被人為的情緒判斷影響,以至不夠客觀去看釀成問題的多種變數?究竟點樣才算客觀?為何要保持警覺來維持客觀思維?這是因為我們大部分人也是根據個人的經驗、已固習慣、慣用語言等出發點對事件作分析,而較少從參考及了解共同團體所認可的看法及價值觀、以尊重事實的完整性而願意放下個人利益和努力地自我鞭策,盡力不加入個人的情感色素去整理事件。當家長願意放下「自以為對」的心態,並謙虛地承認人只能靠近事實時,你會重新看見自己會有不一樣的改變。

有一次,在EQ接見室中與一對夫妻面談,他們四歲的孩子則在接待處畫畫,我看到丈夫多次直接命令太太不要在孩子沒有提出要求下而主動滿足他所需,我看到這位太太當然面露不快。正當面談接近結束前10分鐘,他們的兒子拿了一幅畫作給爸爸看,之後想返回坐位的那一刻,爸爸突然問﹕「寶寶,你係咪好肚餓?想食茶點嗎?」此刻,他們夫妻倆彼此對望,爸爸也只好用笑來遮掩自己剛才犯了同樣問題後的尷尬。當我們主觀地以為對方是製造問題的元兇,那你一定要撫心自問﹕「我又是否成了幫兇?」

另一情境也值得我們反思,就是有一位家長問﹕「孩子總有十萬個理由不想完成習作而去打遊戲機,他還表示有壓力當然要去減壓,最後我也只好要求他一定要完成才能提出其他要求。」這條看似普遍性的問題,好像是死結,但我感好奇家長們明知用原有的應對方法是不效用,但為何仍選擇繼續用呢?究竟是因為真的沒有其他辦法,抑或是我們不願意放下原有主觀的習慣思維模式?我的回應是,與這類孩子討論的焦點不是何時或是講甚麼條件作入手點,而是先看到他內在的不耐煩是源自於痛苦和掙扎,就是付出努力仍不如人的自卑感。當家長願意先解開孩子內心的心結,才可一起重建原本的動力,當他知道人生仍有得選擇的時候,才能再提起勁來為自己的選擇(不是為達父母的期望)而再奮鬥。

在過去二十年EQ教練的歷程中,我對家庭教育所持守的信念﹕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當下次你再問點解我的孩子會如此不堪?我希望你現在能窺探當中的部分真相吧。

「凡希望享受人生,要看見好日子的,就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彼得前書3﹕10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2019_Nov_27_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