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怎麼說他也不明白,希望長大了會好一些!」「我小時候也差不多,或許不管他會好一些!」相信大家都經歷過,面對小朋友不理想的表現,包括不整理自己的東西、無故鬧情緒、對別人沒有禮貌、對學習不投入等等;心裡都滿載無奈和沮喪。在找不著出路之時,上述的想法或許對平復心情是有幫助的,然而對實際情況未必有幫助,畢竟,從此時此刻至長大還需等候好一段時光,當小朋友的不理想的表現循環出現,只會增強了父母的無力感,甚至在教與不教的過程中,影響了彼此的關係。
上述提到的一些小朋友的表現,主要牽涉到小朋友的能力及學習動機。前蘇聯心理學家維高斯基 (Lev S. Vygotsky, 1896~1934)提倡了一套認知發展理論,其中一個概念是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最近發展區是指小朋友現有的能力水平,以及在誘發後達到的能力水平之間的程度。換言之,若能準確地掌握這個程度是重要的,這也提醒了我們,小朋友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空泛地給予一個標準。以整理自己的東西為例,年紀幼小的小朋友,只能要求他們為目前的狀況整理,例如把玩具執拾好;而對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則需要為未來的事情預備,例如為明天上課的需要而執拾書本。
大家不要忽略,維高斯基強調的不單單是找出這個程度,重點是成長是經過誘發的,這些誘發主要是來自於成人或朋輩之間的互動。再以小朋友無故鬧情緒為例,首先我們要把小朋友的無故,變成為有故,即是幫助他發現觸動情緒的原因,例如:「我看到你因為弄丟了車子的遙控器而很生氣!」這是從小朋友的不自知,進而到認知的層面。「不如問一下哥哥,弄丟了東西時,可以怎麼樣。」這表示可以經過分享經歷而解決問題,而小朋友的情緒也獲得承接。
誘發除了人際的互動外,也講求支持的方式。維高斯基的追隨者,布魯納、羅斯及吳德(Bruner, Ross and Wood) 於1976年把支持的方式,以蓋房子時的鷹架(Scaffolding)作為比喻,表示初期給予支持的密度和深度,會隨著小朋友的成長要退減。以小朋友對學習的投入感不足為例,小朋友開始做閱讀理解時會出現困難,因為要全依賴文字的訊息答題。若家長開始的時候,明白小朋友的程度未足以應付,便可以用口語和書面語互換的方式陪伴閱讀,在一些關鍵點時加強語調,給小朋友推測的訊息,小朋友的學習興趣自然會增強。待家長發現小朋友對一些重覆出現的常見字有信心,便可以減少口語的投入,繼續以一個陪伴的姿態支持。這便是一個鷹架的產生和移除。
希望家長不要輕忽自己在孩子成長中的角色,借用一句中國人常用的典故﹕「萬丈高樓從地起。」小朋友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有你我的一份。
陳小碧
遊戲/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