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教仔謎思(三)「他/她還小,長大便可以了!」

「嗯,怎麼說他也不明白,希望長大了會好一些!」「我小時候也差不多,或許不管他會好一些!」相信大家都經歷過,面對小朋友不理想的表現,包括不整理自己的東西、無故鬧情緒、對別人沒有禮貌、對學習不投入等等;心裡都滿載無奈和沮喪。在找不著出路之時,上述的想法或許對平復心情是有幫助的,然而對實際情況未必有幫助,畢竟,從此時此刻至長大還需等候好一段時光,當小朋友的不理想的表現循環出現,只會增強了父母的無力感,甚至在教與不教的過程中,影響了彼此的關係。

上述提到的一些小朋友的表現,主要牽涉到小朋友的能力及學習動機。前蘇聯心理學家維高斯基 (Lev S. Vygotsky, 1896~1934)提倡了一套認知發展理論,其中一個概念是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最近發展區是指小朋友現有的能力水平,以及在誘發後達到的能力水平之間的程度。換言之,若能準確地掌握這個程度是重要的,這也提醒了我們,小朋友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空泛地給予一個標準。以整理自己的東西為例,年紀幼小的小朋友,只能要求他們為目前的狀況整理,例如把玩具執拾好;而對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則需要為未來的事情預備,例如為明天上課的需要而執拾書本。

大家不要忽略,維高斯基強調的不單單是找出這個程度,重點是成長是經過誘發的,這些誘發主要是來自於成人或朋輩之間的互動。再以小朋友無故鬧情緒為例,首先我們要把小朋友的無故,變成為有故,即是幫助他發現觸動情緒的原因,例如:「我看到你因為弄丟了車子的遙控器而很生氣!」這是從小朋友的不自知,進而到認知的層面。「不如問一下哥哥,弄丟了東西時,可以怎麼樣。」這表示可以經過分享經歷而解決問題,而小朋友的情緒也獲得承接。

誘發除了人際的互動外,也講求支持的方式。維高斯基的追隨者,布魯納、羅斯及吳德(Bruner, Ross and Wood) 於1976年把支持的方式,以蓋房子時的鷹架(Scaffolding)作為比喻,表示初期給予支持的密度和深度,會隨著小朋友的成長要退減。以小朋友對學習的投入感不足為例,小朋友開始做閱讀理解時會出現困難,因為要全依賴文字的訊息答題。若家長開始的時候,明白小朋友的程度未足以應付,便可以用口語和書面語互換的方式陪伴閱讀,在一些關鍵點時加強語調,給小朋友推測的訊息,小朋友的學習興趣自然會增強。待家長發現小朋友對一些重覆出現的常見字有信心,便可以減少口語的投入,繼續以一個陪伴的姿態支持。這便是一個鷹架的產生和移除。

希望家長不要輕忽自己在孩子成長中的角色,借用一句中國人常用的典故﹕「萬丈高樓從地起。」小朋友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有你我的一份。

陳小碧 
遊戲/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婚姻親子輔導室」之 「仔女,係要交俾別人教的!」 教仔謎思(二)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一個感慨,總覺得子女在其他人手中會比較受教。

細心聆聽,可以聽到這句說話背後,盡顯作為父母的無助和無力感。讓我們嘗試把「別人」、「子女」、和「所受教的事情」作一個連結,揣摩為甚麼別人可以教到,而父母覺得自己教不到。

別人通常指的是可以接觸到自己的子女,父母也認識的,且有一定程度的信賴,例如老師、興趣班導師、甚至是親戚朋友。子女可以從「別人」身上學習到的,通常是指守規則、有禮貌、合作、能完成習作、有良好情緒等等。

從小朋友的角度出發,學習是需要有適合的環境支持的。這些環境包括情境環境、人際環境和動機環境。情境環境指在一個特定的環境裡,有其指定的守則,例如在學校裡,要遵守學校的程序、要把自己的書包保管好等等。人際環境是指和別人相處時,要注意的態度和方式,例如會跟別人打招呼,會取得別人的同意才拿取別人的東西等等。動機環境是為了達到某種滿足感而出現的行為,例如若想參與別人一起遊戲,會表現出合作和合群。

奇怪的是,在家裡也有上述的環境,為甚麼孩子的表現卻截然不同。我們必需明白,小朋友學習是需要透過穩定性的。以學校的規則為例,每時每刻都有環境的提示和人際的提示,轉堂時有鈴聲、座位有編排、老師進出課室時,學生要站立打招呼和道別,比比皆是。

那是否有規則,小朋友便會依從?當然不是,小朋友還有一種本能,他們會透過觀察學習,簡單來說,他們會觀察執行這些規則的人的穩定性。若他們發現「別人」會堅持,並以身作則,他們會因著平等的原則加以配合;除了規則以外;他們也會觀察到,「別人」在動機環境出現時,用甚麼的方法獲得。若他們發現「別人」用親和的態度、有禮的語言去表達時,他們也會用相應的態度回應。

故此,爸爸媽媽無須把子女交給「別人」去教。首先家裡必定要定立有規律的常規,執行常規時要身體力行,不用威脅也不討價還價,讓子女看到你的堅持。家庭成員溝通時,多用邀請和感謝的說話,讓子女察覺被重視和體貼的良好感覺。除了日常及學業的要求外,父母也多陪伴子女玩耍,因為玩耍是子女的動機環境,若他們經常在父母身上得到滿足,便自然受教了。

陳小碧
遊戲治療師
個人及家庭治療師

2019_oct_23_EQ

「婚姻親子輔導室」之 一個做[好人]、一個做[衰人],得唔得? 教仔謎思(一)

現代的爸媽真不易為,坊間被許許多多的教子觀念充斥著,有時候真不知道如何選取。其中一個:「一個做(好人)、一個做(衰人)。」筆者想借用「嚴父慈母」作類比分享,這句說話本是一個比喻家庭關係的形容詞彙,並非是一種教子的概念。事實上,若一個家庭能同時包含著「嚴」代表著規律、威信;「慈」代表著愛、接納,是十分理想的。可是,由於這句話把嚴和慈分化成為父母的角色,便把這兩種美好的質素放在對立面。若把父母的角色分化成「好人」和「衰人」,更是進一步把父母的角色僵化和「矮化」。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這種固定角色的如何影響著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唉,我唔知呀!你問你(爸爸/媽媽)啦!佢話俾就俾,佢話唔俾就唔俾!」

「嗱嗱嗱,你唔乖,我話俾(爸爸/媽媽)知架!」

「係我先買俾你咋,如果是(爸爸/媽媽),你唔駛諗呀!」

這些對話,經常都能聽到。很明顯,說話者扮演著「好人」的角色,而另一方便是「衰人」了。說這些話時,往往都是要解決一些突發的處境,例如小朋友提出了不適宜的要求、小朋友不遵守規則。換言之,通常是要解決眼前的衝突,想盡快獲得結果。

做「好人」的是否便佔了便宜?針對瞬間出現的爭執,似乎是不錯的,因為小朋友要求的東西,得與不得,都不是自己的責任,完全交由另一半;可是,在那交由另一位決定的一刻,自己的威信便會被削弱,因為小朋友會覺得你沒有判斷的能力;此外,當說話帶著第三者的威脅時,正代表著自己在這個家沒有權柄,那豈不是表示你不能提供安全感嗎?有時候,為了討好小朋友,甚至會用比較的方式,突顯自己的寬鬆;冷不防自己移動了界線,讓小朋友看到可以隨意試探。

做「衰人」的甘心嗎?做「衰人」似乎要有條件,就是有一種威嚇的能力,經常要武裝自己起來;或是不苟言笑、或是說話帶批判、或是大權在握。當所有的決定權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時,壓力豈不是很大嗎?最重要的,「衰人」是沒有機會展現或接收愛的,這是家庭最大的破口;再深層地想一想,為甚麼要自己長期扮演一個不受歡迎,不被愛的角色?

緩和衝突或要求的可能性﹕「我聽到你想要(表示聆聽到小朋友的要求),我覺得(承擔責任、冷靜分析),我相信你可以等一陣(表達信任、延後滿足),我想等埋爸爸/媽媽,我哋三個人一齊傾下(商議而不否定、充滿可能性)。」

承接上文,規律、威信、愛、接納是很重要的家庭關係,小朋友怎樣才能體現,固然是從父母的身上發現。父母一致的信念、行動、表達情感的方式,都一一成為小朋友成長安全的框架。他們不用試探、在一次又一次的提出、解說和選擇中,他們會明白尊重自己,體諒別人的界線;他們也會學會商量、聆聽和接納。

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拉基書4﹕6上〉

  陳小碧
遊戲治療師
個人及家庭治療師

2019_oct_9_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