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情」父親「內在小孩」的轉化成長──從過去到現在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6月2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本週日是「父親節」,值得為父親們慶祝一番!無可否認,父親是親子關係中的重量級人馬。現今大家都說孩子面對很多壓力,諸如學業、社交、課外活動,還有很多心理、情緒的需要。然而,父親的需要卻容易被忽略和遺忘。每位父親都曾經是個孩子,成長也殊不容易,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和挑戰,也會感受過挫折、失意、受傷、孤單、害怕和焦慮。我們實在需要更加認識和關心父親,使親子關係更加提升,將美善傳承下一代。

內在「自我小孩」的啟示

究竟父親是如何長大的呢?從心理發展理論看,我們相信一個人的過去及童年經驗會對現在的他有很大的影響。每位父親過去都曾經是個孩子,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期望被視為「一個人」,得到關愛,並且有人接受他付出的愛。這是一個人在成長中學會愛,建立自信和能力感之起點。若孩子們成長所期望的需求受挫折、不被滿足,孩子會經驗到痛苦與傷害。這會影響到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出現扭曲,對他人不易信任,以及對事情反應麻木。

父親要了解自己「內在小孩」的聲音和感受,不應去否定、指責「他」,而是用真心去認識、傾聽「他」,接納、安撫「他」和鼓勵、滋養「他」,使「他」轉化成長──具有愛心、自尊、自信和能力感。

父親轉化成長的故事

下面是一位父親的輔導歷程,十分令人鼓舞。國華(化名)結婚多年,育有一對子女,就讀小學,親子關係欠佳。他雖然努力參加講座和家長小組,希望改進管教子女的方法,但太太和子女卻常常鬧情緒,跟他鬥氣,令問題惡化。今年老師不斷投訴子女上課不守秩序,甚至情緒失控。他感到無助、無力,覺得親子關係有很大隔膜,不知為何子女「咁難教」、「唔聽話」?

經過數節的個別輔導,國華宣洩了心中的壓力、困擾之後,發現了親子關係問題的癥結。他留意到自己對事物十分注重理性分析,很難接觸到別人和自己的感受。他好奇自己為何對情感這樣麻木、冷淡,例如:當子女發脾氣、情緒高漲時,他往往會去跟他們講道理、分析,阻止他們鬧情緒。

我捉緊這份「好奇」,問他這個「情緒麻木、冷淡」的國華在何時開始?原來他童年的日子十分愉快,他活潑、聰明,讀書成績良好,深得父母寵愛。不過,父親早逝,生活貧苦,受盡親戚歧視、白眼,日子難過。他曾經轉校,適應感困難,成績倒退,又被同學取笑和欺負。從此,他決定把內心感受收藏起來,變得沈默寡言,社交退縮,認為不可相信別人,只能靠自己解決問題。

他一面說出成長故事,一面好像觸碰到一個久違了,「內心受挫折傷害的小孩」,頓時感到孤單、羞恥、內疚、自卑和憤怒。這時,他不期然淌下男兒淚。啊! 這真是一個黃金時刻,他重新接觸到內在的情感,剛硬的心靈似被溶化、喚醒了。

他說:「我不再需要壓抑、拒絕這個內在小孩和各種負面情緒,反而我感到抒懷和釋放了許多,好像發現到『真我』似的,現在不用再戴上假面具了!」

跟著我與他再探索,問他:「這個受挫敗的小孩,之後如何度過那些艱難的日子;長大成人,現在成家立室,事業有成呢?他有甚麼能力和資源呢?」他想了一會說:「是堅毅的精神吧!不認命、錯了再嘗試、努力學習……」我請他再細心發掘這個不斷成長的小孩的潛能和優點,並將它們臚列出來:「還有活潑、聰明,有解難能力、幽默感,慷慨助人、良善隨和……」

他看著這些特質,感到很驚訝,眼睛發亮,喜上眉梢。他似乎對自己的「內在小孩」有新發現和新角度,說:「原來他有這麽多潛質、資源和能力。他很好、『好叻仔呀』!此時此刻,我覺得好像充滿了正能量,不再沮喪,增加了自信心。」

接著,我邀請他在輔導室挑選一個咕𠱸,模擬是他的「內在小孩」,並嘗試攬攬他,稱讚他一番。他慢慢地、認真地照著做。奇妙的是,此時他眼泛淚光,似有點感悟,又有點興奮地說:「我好像重新接納、欣賞自己,從前原來連我也看不起自己,對自己諸多嚴厲要求,結果遺棄了『內在小孩』,看不清他的優點、能力。現在我內裡好像得到莫名的平安和醫治。」

我也被國華的改變觸動,心中滿滿是感恩。我又好像看到眼前的他的「內在小孩」長大了,成為一位跟以前不一樣的父親。他帶著新的角度、視野和體會離開輔導室回家了。我相信他將會更多接納、明白和欣賞子女,溶解大家的隔膜,建立親密的關係。

聖經說得好:「叫為父的心轉向孩子……」(路加福音一章十七節)因此,成為父親真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良好的親子關係,更是價值不菲。父親們,你的「內在小孩」和你面前的孩子都需要你們疼惜和培育。今年的「父親節」,祝願你們和孩子的關係活潑、快樂、健康、茁壯!讓大家一起轉化成長,將美好的東西傳承下去。

朱紹佳 (Samuel Chu)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啓導中心

 

 

「家庭‧家情」父母成長之說話的力量

20sep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92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故事中的親子密碼

記得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晚上臨睡前都喜歡嚷着要聽媽媽講故事。不管有多累,我也得公平地輪着給他們講三個故事。上床前就讓他們從書架上選三本故事書,特別在隆冬寒冷的晚上,母子/女幾個人蓋著被坐在床上講故事、聽故事,實在是賞心樂事。

現在孩子們都長大了,回想起那些日子,仍覺得暖在心。說故事其實是極佳的親子時間,不妨給它規律化。若果打從一歲多、兩歲開始每晚給孩子講三個故事,孩子未上小學,他已經聽了4×365=1,460個故事了。從聽故事中,孩子不知不覺學到了很多東西:天文、地理、科學、歷史、聖經,並且也能增強他的創意、語文能力和親子關係。從故事中孩子可以領悟到不少教訓,從人物彼此的關係與故事的前因後果,孩子不覺間已掌握到日後做人和處事的價值和原則。幼兒階段的孩子不會介意重複聽一個故事,所以同一套故事書,可以重複使用,孩子也不會聽膩。孩子開始識字時,可以和他一起讀故事,從閱讀中孩子可以學懂許多詞彙和朗讀的樂趣。有些時候,爸媽手上沒有故事書,也可以天馬行空的自己創作一些故事。

另外,使用手(木)偶,隨手拈來的小玩具也可以用來說故事。家長雖然不是專業心理治療師,但可以透過你一筆、我一筆地畫圖畫,或利用玩具等媒介,邀請孩子一同說故事;孩子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需要從故事的內容中投射出來。好像一個目擊父親上吊的孩子,他在故事中述說青蛙給人踐踏到喘不過氣來。 述說故事也有治療情緒的功用呢﹗孩子不單喜歡大人給他講故事,也希望大人能有耐性倒過來聽他講自己的故事。不要小看幾歲的孩子,他已經有敍事的能力,短短的幾句自創故事,可以蘊含許多密碼,需要父母去破解。

正如耶穌喜歡用故事去表達上帝的真理,我們作父母的,也當掌握向孩子說故事的竅門,引領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中探索故事世界豐盈的寶庫。

鍾吳麗娟
臨床心理學家


調節說話的力量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有過失。由於家長總是抱著望子成龍的心理,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往往會用挖苦和斥責的方式管教孩子。他們相信說嚴厲的話會使孩子發奮圖強,棄惡從善。可是,他們並不知道,若孩子的性格是比較剛烈的,當孩子從父母的神態、語氣中感到被譏諷和不被尊重時,就會產生反感和不滿,並激起對立的情緒。若內心懷有恨意的話,更會引來不同程度的反叛,處處與父母作對。

相反,若孩子的性格是比較柔順,這些孩子為了息事寧人,總是會把對父母不滿的情緒收藏起來,慢慢形成退縮、啞忍的性格;在人際交往中,很容易產生自卑,失去個性和棱角。

這兩種性格的孩子卻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的內心都是強烈不安,而且缺乏安全感和自信。有心理學家指出:家長的斥責對孩子心靈和精神的打擊遠超過大人的想像。如果父母不及時反思,仍以專橫、高壓的手段強迫孩子順從的話,親子關係上就播下了仇恨和失敗的種子。

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責備與管教對於教育孩子來說,就像做菜放鹽一樣,多了少了都會影響到菜的味道。只有適當,才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美味菜式。」父母要怎樣做才是既不專橫,又不縱容呢?請參考以下四個重點:

  • 1) 家長在家要經常保持和諧輕鬆的家庭氣氛,給孩子製造多點歡樂感性的時光。
  • 2) 發現孩子犯錯時,要心平氣和,聽聽孩子的想法,從而了解發生偏差行為的根本原由,而不是     一味針對犯事後的處罰後果。
  • 3) 家長不妨以幽默語氣,耐心解說對孩子的要求,並透過協商制定孩子需要遵行的建議。
  • 4)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家長切要接納孩子的感受與情緒,讓孩子在充滿安全感的情況下表達自己。除尊重孩子的意見外,還要引導孩子接受家長的意見,但絕對不是強迫孩子接受。

教養孩童並非易事,父母也是在無數的得與失之間學習著,就讓我們朝著這方向努力吧!

凌葉麗嬋
「香港有品」總幹事

文章轉載自:《父母成長之說話的力量》

mingpao-20sep-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