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輔導在線~焦慮與接種疫苗的困惑

在温哥華生活超過20年的陳淑康太太,兩年前剛剛退休,沒有子女,生活無憂無慮。她素來身體健康但常精神緊張,生活簡樸,除了星期天到教會,她甚少於社交。不過,自從兩年前COVID-19疫情大流行,她便深居簡出,因怕受感染而甚少出外與别人交往,亦有潔癖的症狀。在過去十個月,當超過80%的市民都接種了COVID-19病毒之疫苗,可到外進食購物,但她卻拒絕接種疫苗,天天悶在家裡,無所事事。教友看出她情緒低落,想法在一次户外活動上,安排我與她溝通。

結果發現,陳太已深陷入各樣的焦慮症,包括强迫症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及普及焦慮症 (Generalized Affective Disorder, G.A.D.) 。她覺得只需要保持清潔便可免疫,加上COVID-19變種病毒Delta肆虐令疫情非常嚴峻,她又不肯接種疫苗,故因長期憂慮而已患上各樣的焦慮症而急需精神治療。與不少人一樣,她缺乏疫苗的基本知識,在目前疫情中,一向焦慮的性格令她很快累積成焦慮症,並急速惡化!

其實,疫苗的歷史悠久,早在18世紀天花病毒(smallpox ) 大疫情中,死亡率高達30%,單在歐洲死亡人數以千萬。 簡而言之,在1796年英國醫生詹納(Edward Jenner) 發現用牛痘漿的接種可以令人對天花產生免疫。不可不知的是,在1967年,「世衛」(WHO) 發起全球消滅天花計劃(IEP),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在1980年5月宣佈天花已在全球被消滅!今日病毒學與疫苗接種的醫學已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其普遍的應用,從每年鼓勵市民打流感針提高身體感冒的抗體防病可見,故我們都要對疫苗的功能有更深的認識,免去不必要之焦慮。

至於焦慮,這是人人都必有的情緒,「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各樣的焦慮症的產生乃因長期陷於引發焦慮的處境,基於先天性基因的元素和缺乏内在化解焦慮的能力,又缺乏「見焦拆焦」外在的資源,導致腦神經遞質系統的變化,焦慮便累積成病。看來,陳太的焦慮症已存在多年,而在疫情急轉直下,急需心理治療師專業的診斷與治理,以及精神藥物的治療。她是一位基督徒,可從信仰得著力量,有助面對憂慮和促進康復!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理性與感性:處理疫情焦慮的ABCDE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普遍大眾對公共衛生意識提升;而面對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大眾少不免擔憂自己或身邊的人受到感染。芷晴(化名)由疫情開始,已經格外注意個人衛生,減少社交,接種疫苗;她做好多種防疫措施。可是,隨著疫情緩和,芷晴的焦慮有增無減。有一天,她在乘搭交通工具上班時,旁邊有人咳嗽,她頓時十分焦慮,擔心會受到感染,立刻轉換座位。自此之後,她改用其他交通工具上班。

芷晴該如何面對疫情的焦慮呢?在Albert Ellis的理情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中,運用A(Activating event – 激發事件)、B(Beliefs – 對事情的想法)及C(Consequences – 想法引起的後果)三步說明我們的情緒取決於對事情的詮釋。其後,Martin Seligman在治療中加入了D(Dispute – 反駁思想)和E (Energize – 激勵自己),使我們可以對事件有不同的詮釋,舒緩情緒。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ABCDE 五步」吧!

第一步,了解激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我們可以嘗試問問自己「哪些事情激發了我的情緒?」就芷晴為例,觸發她焦慮情緒的事件是在交通工具中有人咳嗽。

第二步,了解對事情的想法(Beliefs)。我們可以想想「在發生事件時,我在想什麼呢?」芷晴當時的想法是「旁邊有人咳嗽,他可能染上新冠病毒,那我便有可能被感染了。」

第三步,了解想法引起的反應(Consequences)。我們可以反思「當我對事件有想法時,我有什麼感受?我之後做了什麼呢?」芷晴當時感到十分焦慮,她換了座位,之後轉用了其他交通工具上班。

第四步,對負面思想作出反駁(Dispute)。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有什麼正面及反面證據來支持自己的想法?事件中有沒有其他可能性?」事件中的乘客咳嗽,一定是患上新冠肺炎嗎?那名乘客可能是嗆著,以至咳嗽。就算真是生病了,也未必是新冠肺炎。

第五步,自我激勵(Energize)。我們可以透過以上四步的分析而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就上述例子,比較合理的結論是乘客咳嗽未必患上新冠肺炎,可能是其他身體狀況引致的。況且,如那名乘客真的患上新冠肺炎,芷晴一向做好防疫措施,未必被傳染。找出比較接近現實的結論時,芷晴的焦慮可能會減少,亦未必刻意使用其他交通工具上班,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面對疫情,焦慮的情緒使我們更留意個人衛生,本來是可取的事。但是過份的焦慮往往影響身心健康及生活質素。當您遇到激發情緒的事件時,不妨試試上述的「ABCDE 五步」吧!

鄧朗然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