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趣談 之 淺談抗逆力(三)﹕ 遊子篇

早年獲政府委派到英國牛津大學精神科教學醫院進修,自此與牛津郡華人社區結下不解之緣。每次造訪英國都應邀為當地華人社區諮詢中心分享不同精神健康課題。最近因疫情關係,在線上作了幾節精健康的分享會。海外華人能夠在異地生活實在是很了不起,他/她們都有著不平凡移居外地的原因,面對文化差異的勇氣,願意融入當地社會的努力,成功適應繼而造福後來者的關愛,這都是詮釋跨文化抗逆力的最佳佐證。 

人類歷史見證了無數遷徙的故事,因著天然災害,戰爭動亂和經濟困難帶來被動的移徙。今天大部分的移民,卻是主動自決的個人決定。每個個案背後有極其複雜的推動和牽引的元素,一般相應例子包括面對逼害暴力與得到安全和自由,面臨失業與高薪厚職的機會,瀕臨飢餓和環境污染與得著食物供應和環境改善,家庭分隔和服務缺乏與家庭重聚和生活質素提升等。移民外地往往要面對身處異地的文化衝擊,是個人抗逆力的試金石。嘉奧博(Kalero Berge)是芬蘭裔的加拿大人類學家,他1954年在巴西作了一個有關面對文化衝擊四個階段的演講,他其後發表的文章被研究跨文化適應的學者廣泛引用。從蜜月期、磨合過渡期、解難適應期到融合期,成功移居外地的人士一般可以做到文化兼容。以居英華人為例,既適應英國生活習慣,也保存中國文化傳統;也有移民最終完全認同當地文化,對自身出處不聞不問。然而大部分移徙異鄉的「遊子」在悠長的磨合適應期裡,往往因著離開熟悉的環境,人際間的言語溝通障礙、身份認同的迷失,而出現精神健康的不同挑戰。較常見的情緒反應包括常懷思鄕情意,時而憤慨急躁,有感恐慌無助、納悶退縮等。 

今天很多人都在考慮長遠移居外地。首先,要平心靜氣,精確衡量自身移民外地的種種得失,詳細預備和細心安排移民前後的繁複手續,是踏上移民之路的首要秘訣。多認識自身的情緒,也學習疏導生活異地帶來的情緒反應,擁抱正向思維,保持身心健康至為重要。在漫長磨合適應時期,與家人彼此關心扶持,和當地有同理心的好友建立深厚情誼,多參與當地自助助人組織和機構的活動,都是建造自身抗逆力的方法,也是「遊子」在異地安身立命的良方。

「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邊,我便不致搖動。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詩篇16﹕8-9〉  

盧德臨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淺談抗逆力(二)﹕孺子篇

在醫院行政工作退休前,接受過兩間中學的邀請,在畢業禮作主禮嘉賓。想到今時今日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青年人,希望他/她們面向前路時有積極取態,也期盼他/她們掌握照顧自身精神健康的方法,故義不容辭地答允在畢業禮為當年應屆畢業生打氣,以抗逆力借題發揮,鼓勵畢業同學之餘,也與眾師長共勉。在眾多研究抗逆力與青少年人成長的數據中,在逆境如貧窮、父母離異、家人離世、社會動盪等的情況下,發現有不同守護著他/她們成長的要素。這些都是畢業離校同學們在前行的路上,需要珍而重之。而眾師長在身處的領域內,更要不懈地建造和經營一個能讓孩子們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安馬斯婷(Ann Masten)是美國明尼蘇達州兒童發展學院教授,也是舉世知名研究抗逆力的權威。她在暢銷書《平凡魔法 — 成長中的抗逆力》詳列在逆境中保護兒童成長的因素,當中包括個人特質、家庭支持和社會氛圍三個層面的種種元素。另外,在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研究領域裡,發現大概一至三成在困難處境的學童,他/她們在學業、家庭和社交關係,畢業後發展機遇的掌握均能超越同儕,健康成長。賴以成功的個人特質,一般包括品格培育、良好認知功能如自制能力、智商,並能與人建立正向關係等。在家庭方面,有效的教養,與父母或至少一位家庭成員建立深厚親子關係,能夠在家中及早培養彼此關愛和相互責任感,都是建立孩子抗逆力的良方。此外,有效地與社會機構如學校,教會團體及其他關愛群組所提供的支援接軌,建立長遠歸屬感,對提升個人能力,加強自我價值感,及能高效和以目標為本面對人生挑戰,有一定幫助。 

對即將離校的畢業生,能與他/她們分享成功完成學業的喜悅,是莫大的榮幸。提醒一下他/她們還作孺子時,在不同成長階段時接受的教養、教育和教誨,要常存感恩之心。也許,他日在人生旅途上舉步邁前之際,貿然發覺已成人父母、為人師表、作人上司時,總不要遺忘回饋後來的孺子們,以合宜的教養,全人的教育和不倦的教誨,為孩子們防逆,承傳關愛,讓後來的孺子在今天起伏不定的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有永遠的福樂。」〈詩篇16﹕11〉   

盧德臨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抗逆力與抗疫力

在過了一年多的疫情下,大家為了防範感染新冠病毒而增加了家居生活,有研究告訴我們,各地民眾的體重增加,年輕人的近視加深,成年人的飲酒量也上升了等;而最不幸的還有,負面情緒也多了。在抗疫疲勞之下,老中青常常有抱怨:老人家擔心染病早過世、中年人憂慮經濟下滑和失業、青年人卻埋怨不能出外旅遊。最近的個多月來,我的病人們又多了個煩惱,就是﹕「究竟應否接種疫苗?」

一年前,我在這裡曾寫過關於情緒回彈力(resilience),但這個反彈並不是指﹕隨著一兩天確診個案下跌,而出現在商場食肆的人山人海和報復性消費,實說的是﹕我們要有抱住長久對抗逆境的心態。

在一個網上平台講座(TED talk)中,康露絲博士(Dr Lucy Hone)分享了她個人的悲慘故事。話說在幾年前,她和家人與好友的一家人,駕車到郊外遊玩,當時她的十二歲女兒堅持坐上友人的車,想與自己同年紀的朋友一起,但是卻不幸遇上嚴重意外,女兒與他們一起遇難過身,猶如電影故事的情節。更戲劇性的是,康博士之前一直都在情緒回彈力上做研究和幫助別人如何對抗逆境,如今自己卻陷入了極大的悲痛深淵裡,怎樣也不能從中把自己拔出来,以往所學的和向別人所講的,剎時間似乎一點實質用途也沒有。幸好,到最終,她分享如何領悟了以下三個道理,有效幫助自己盡量如常地生活下去:

(1) 人生無常 ( Suffering is part of life);

(2) 生活上,應該在意於一些我們可以改變得到的事情上;

(3) 要反問自己,若果讓一些不好受的思想繼續徘徊,對自己有甚麼好處?若果沒有的話,便要停止去想,也不應做甚麼事情使自己容易再陷入這悲傷思想裡。

這些似乎是老生常談的道理,不會打動你多少,但是從一個研究逆境掙扎的學者,憑藉第一身經驗說出来的,是值得我們細思。

過去兩年,香港經歷了一浪接一浪的衝擊:社會動蕩、疫情肆虐、中美關係緊張,真的是百年一遇。有人可能會覺得前路徬徨無助,但是為甚麼不可以接受人生便是如此無常呢?不如用「擁抱大時代」的心態,然後「放長雙眼去睇」世事變遷 (vicissitude of life) 吧!這態度好比是對照邱吉爾在對抗德國納粹軍時,向英國人說了的明言:「若你身陷地獄,就繼續前進吧!」(“If you’re going through hell, keep going.”)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哥林多後書4﹕8-9〉

鍾維壽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