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獲政府委派到英國牛津大學精神科教學醫院進修,自此與牛津郡華人社區結下不解之緣。每次造訪英國都應邀為當地華人社區諮詢中心分享不同精神健康課題。最近因疫情關係,在線上作了幾節精健康的分享會。海外華人能夠在異地生活實在是很了不起,他/她們都有著不平凡移居外地的原因,面對文化差異的勇氣,願意融入當地社會的努力,成功適應繼而造福後來者的關愛,這都是詮釋跨文化抗逆力的最佳佐證。
人類歷史見證了無數遷徙的故事,因著天然災害,戰爭動亂和經濟困難帶來被動的移徙。今天大部分的移民,卻是主動自決的個人決定。每個個案背後有極其複雜的推動和牽引的元素,一般相應例子包括面對逼害暴力與得到安全和自由,面臨失業與高薪厚職的機會,瀕臨飢餓和環境污染與得著食物供應和環境改善,家庭分隔和服務缺乏與家庭重聚和生活質素提升等。移民外地往往要面對身處異地的文化衝擊,是個人抗逆力的試金石。嘉奧博(Kalero Berge)是芬蘭裔的加拿大人類學家,他1954年在巴西作了一個有關面對文化衝擊四個階段的演講,他其後發表的文章被研究跨文化適應的學者廣泛引用。從蜜月期、磨合過渡期、解難適應期到融合期,成功移居外地的人士一般可以做到文化兼容。以居英華人為例,既適應英國生活習慣,也保存中國文化傳統;也有移民最終完全認同當地文化,對自身出處不聞不問。然而大部分移徙異鄉的「遊子」在悠長的磨合適應期裡,往往因著離開熟悉的環境,人際間的言語溝通障礙、身份認同的迷失,而出現精神健康的不同挑戰。較常見的情緒反應包括常懷思鄕情意,時而憤慨急躁,有感恐慌無助、納悶退縮等。
今天很多人都在考慮長遠移居外地。首先,要平心靜氣,精確衡量自身移民外地的種種得失,詳細預備和細心安排移民前後的繁複手續,是踏上移民之路的首要秘訣。多認識自身的情緒,也學習疏導生活異地帶來的情緒反應,擁抱正向思維,保持身心健康至為重要。在漫長磨合適應時期,與家人彼此關心扶持,和當地有同理心的好友建立深厚情誼,多參與當地自助助人組織和機構的活動,都是建造自身抗逆力的方法,也是「遊子」在異地安身立命的良方。
「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邊,我便不致搖動。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詩篇16﹕8-9〉
盧德臨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