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樂章

「你們要向他唱新歌, 在歡呼聲中巧妙地彈奏。 因為耶和華的話是正直的, 他的一切作為都是誠實的。」《聖經新譯本》〈詩篇33﹕3-4〉

他們從新秀歌唱大賽起步,25年來都以兄弟拍擋的姿態亮相,發展音樂事業的同時,更以基督徒身份而自傲。在這天的訪問裡,基、張崇德兩兄弟再談至愛的音樂信仰的價值觀

文﹕謝芳

被問及這25年來的樂壇發展,張崇德笑言,兩兄弟雖然在新秀歌唱比賽取得冠軍和唱片合約,但成了「不屬任何類型」的非正職歌手。今年11月下旬將舉辦第九次的演唱會,能夠如此持續地舉辦演唱會,算是一件奇妙的事。「我和哥哥自小愛音樂,可以說音樂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我們深信這是上帝賜予的禮物,所以入行音樂事業至今,從未抱半點輕率的心態。」

多元學習豐富人生
「為了活得有意義和更豐盛,我們當初放棄跟隨行內潛行遊戲規則去生活,轉而嘗試許多不同工作和學習機會,如任職唱片公司工作、開辦音樂學校、修讀神學碩士和教牧學博士課程,這些經驗的確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雖然如此,這25年來,我們未放棄歌手的身份,張崇基、張崇德最讓人認識的仍是歌手身份。」他說道。IMG_9940

談到在樂壇的生存之道,他說,不能純粹只在等待機會,要是不斷裝備自己。「不單唱歌,我們兩兄弟學會了作曲和填詞、音樂製作、編曲的認識,也懂得找尋一些合作伙伴,但這是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假如起初只是當歌手,沒有放下歌手的身份增進學習,絶對無法走到25年後的今日。」他說,時下的年青朋友忽視當中漫長的學習經歷,只著眼或急於有成果,是相當可惜,凡事要成功,就一定要有過程、有堅持,方可以走到目標。

成長和信仰之路
講到人生路,張崇基說,自己人生首個轉捩點在中學階段,「我的會考成績不算理想,故不能原校升學,承受了很大的挫折,感覺被遺棄,世界變得黑暗,變得意志消沉。「雖然自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覺得十分了解基督信仰,清楚聖經中每個故事,星期日上教會,信仰似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卻從來沒有一種貼身的感覺。」他感恩會考的挫折讓自己再次思考信仰為何物,在反思中亦作出真誠的祈禱,盼望上帝給予機會,能再一次在學業上作出努力。當時的感覺極真實,確信上帝是聽禱告。不久,全家人移民到加拿大,自己再次獲得升學機會。「那時感覺十分強烈,深知這人生的轉機是上帝賜予的﹗」

他說﹕「自己與弟弟整個音樂的旅程,都與宗教有莫大的關連﹕在基督教學校讀書,參加學校的合唱團所唱的是詩歌;參與教會的詩班獻唱,開始接觸不同聲部的和唱;大學聖誕等大型演出,是獻唱巴哈的古典聖詩。換言之,教會音樂一直圍繞著我們成長,從未離開過。」

一直持守著基督信仰
談到人生的導師,張崇德說﹕「人生的導師是耶穌,而聖經就是人生的手冊,所以信仰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既然信仰的價值觀與娛樂圈的價值觀是截然不同,當基督徒遇上價值觀受到衝擊時,最重要的就是要持守信仰。25年過去了,我們仍在這方面不斷學習,周遭的『遊戲規則』跟信仰不同,要妥善處理真的不容易。但我而言,十分重視基督徒的身份,也願意以基督徒的身份去作歌手。」

在音樂中分享信仰
他說,自新秀比賽奪冠之後,出的唱片不多,有一段時間甚至沒了歌手的身份。直至2001年自資製作一張「二人之重唱」的黑膠唱片,在沒有大公司的支持和零宣傳情況之下,竟售出了兩萬多張。「這結果讓我深深體會到,各人都有不同的身份,作為歌手也要做好歌手的角色,那角色就是專心把歌曲唱好,認真地製作,出來的結果是出乎意料之外。」

「自2002年擧辦第一屆的演唱會,今年11月下旬舉行的將是第九屆。平日兩兄弟分別忙於自己的工作,而每次的演唱會,都是我們在舞台上合作的機會,真正享受玩音樂的數小時。總而言之,開演唱會的原因,一是希望與人分享;二是我們二人從小熱愛音樂,是可以一起玩音樂的機會;三是推廣我們的音樂,讓人瞭解二重唱是怎樣一回事。」

他坦言,在這行業,曝光率愈高,愈受歡迎便愈有利,但信仰卻叫我們要謙卑,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要愛神愛人。看上去好像無法並存,因為在行業裡必需爭取做最頂尖的,常常要成為焦點。以合唱為例,曾有歌手前輩這樣說︰『身在舞台就不給面子,你給我咪高峰,人人只能聽到我的歌聲。』但對我而言,重視的是整體。雖然他們或會反駁道︰『若不突出,怎會有人找你表演?』其實也不算錯,若得不到注意,就會喪失工作機會,甚至惡性循環下去漸漸消失,不再受人歡迎。但這種做法,與信仰是有頗大的分歧。」

「其實許多人都曾說,若你們願意作歌手,成績絶不止於此。但我不覺得可惜,因為我現在可以享受家庭、享受工作,也可以事奉上帝,有足夠的金錢生活,已覺得十分滿足。這是我們25年來,行出信仰之路的方式。」
2018Nov_19生命中的樂章

「醫、法、理、情」之  虐兒個案    

我們對任何與「虐待」有關的行為都應該持「零」容忍的態度。但問題卻是在社會制度不斷改變之下,尤其是在「管教」兒女的概念與方法,何謂「虐」兒?在我們的個案中,張伯是一位退休的中文老師,飽受中國先賢之薰陶,努力建立了一個典型「嚴父慈母」的小康家庭,並在教子時施以適當體罰,持有「玉不琢不成器」、「棒頭出孝子」之信念。

問題出在處理方面,當小孫兒不小心打破了古董花瓶,張伯採用了輕輕的體罰與教導教訓了小孫兒,令他哭著回家。事情本應就此完結,但媳婦有些微言,而孩子所屬的國際學校更因此上門查問,大家了解實情後覺得問題不大。可是,從此以後,家公和媳婦之間產生了張力,張伯見小孫子的機會愈來愈少!

上期我們已指出,根據香港社會福利署的指引,虐待兒童的定義是對18歲以下人士作出危害或損害其身/心健康發展的行為,或因不作出某行為以致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受危害或損害。原則上這是正確的指引。問題仍然在「甚麼才構成不當損害性的行為?」「怎樣才是合適的『管教』?」「父母與兒媳在這議題上怎樣才有共識?」

我們贊成父母/祖父母對兒女/孫子該有管教之責任,但這管教一定要合情、合理與合法。首先情理兼備該是首要,管教應該「合理」合宜地「管」,按事件的輕重分配懲治的多與少,又要按犯者的年齡與認知的能力而異。心理學家 (Lawrence Kohlberg) 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在倫理道德成長的進程中,賞罰分明是孩童學習好壞正負的途徑。因此著名的基督徒心理學家James Dobson以「管與教」(Dare to Discipline) 作為他管教兒女之基石。但管教卻要「合情」﹕即以愛為本為法地「教」,目的是讓受管教者在愛中學習與成長,並不是以「懲罰」為旨。在現代心理學的理念,孩子個人成長的關鍵在乎他/她自我形象的建立,而適切合情合理的管與教便能造成健康的自尊與自信。

「合法」的管教卻因時代在不同的文化與地方和處境而需要有所調整。昔日中國以「玉不琢不成器」、「棒頭出孝子」之信念(其實在以前西方社會也是),作管教的基礎支持體罰與懲教等方式,而在今日的社會則需要作方法上的調校。其實這也是響應聖經的教導﹕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激怒兒女,卻要照著主的教訓和勸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64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激怒兒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歌羅西書321

李耀全博士
「醫、法、理、情」
2018Aug_28_MED

「醫、法、理、情」之 弱能者絕育

18.10.2017B

唐氏綜合症患者應否絕育?唐氏綜合症是一種相當常見的先天性疾病,六百個新生嬰兒中就有一個。患者成長後身形矮小,傾向痴肥,亦常有先天性心臟病、眼病等。患者身體漸漸長大至成人,但心智卻通常留在智商50以下,即八、九歲兒童左右。他們是先天性病人中最快樂和溫良的,常常給父母,家人等帶來許多歡笑,雖然無藥可治,但生命質素的改進,還是值得的。

1886年,英國的唐醫生(Dr John Langdon Down)首先發現症狀,初時稱為『蒙古症』,因為西方人覺得像蒙古裔人。至1965年,世界衛生組織改稱為『唐氏綜合症』。其後又以其基因病變,稱為『21染色體三體綜合症』,因為人體細胞核內,正常有二十三對染色體,由第廿三對決定男女性別,而唐氏患者則在廿一對處,多了一個染色體而成三體。

部分患者是與母親年齡有關,母親年齡20-24歲時,嬰兒患病率是1/1250;母齡35時,患病率增至1/400;母齡49時,增至1/11。但因年輕母親較多,所以85%患者仍是母齡35歲以下的。

今天所有懷孕婦女,都在前三個月進行超音波檢查,尤其是高齡產婦,更為重要。香港最近有發明,可以從母體血液中驗出胎兒有否患病。不過,驗出腹中的是唐氏症的胎兒,如何處理?是否有缺陷者就人工流產?有缺陷的嬰兒有沒有生存的權利?社會應當如何幫助父母的決定,保障未出生者,有缺陷者,弱者等等,都是需要思考的倫理問題。二次大戰前曾有所謂的『優生運動』,阻止有缺陷者出生或出生後除去,但經過納綷黨事件後,全世界認識社會對有缺陷者應有尊重和照顧,給予基本人權。

隨著社會醫學進步,唐氏患者壽命轉長,少數更可完成中學。但隨著身體的成長,患者對性方面亦會有感覺,加上渴望得到別人的讚賞、愛護,未成熟的心志就容易受欺騙、被利用。唐氏男性罕有能生育的,故問題較小,但唐氏女性會有正常月經,並有15-30%可以受孕生育,而生下來的嬰兒,50%是唐氏患者。

所以,唐氏患者必須在適當時候受性教育,讓她們認識貞潔及懂得保護自己,免受性侵犯、感染和受孕。有一些父母給她們避孕,甚至施行絕育手術,但這種做法,並不能防止濫交和感染,還是注重貞潔、衛生對她們更為重要。

 雷同德醫生

「醫、法、、情」

 

 

 

余德淳「EQ接見室」之引導孩子尋找共識

18.10.2017A.

當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成長中存在著許多拆解不到的問題時,便很易將小孩標籤為問題兒童;同時,孩子卻哭訴為何我家有個怪獸父母。於是,昔日共同擁有那張天真可愛的笑臉,就被這些教養孩子的煩事而忘記得一乾二淨了。當我每次接見學生時,心中也不禁自問誰是這家庭劇本中的案主(client)。最後,我發現親子之間的衝突,多是欠了對「為甚麼」的一個回應。

 有一家長表示不明白孩子為何有倒退行為,例如﹕做哥哥的與弟弟爭玩具失敗後便大吵大鬧,及後更需待一小時之久才能平靜下來。同行的10歲兒子對我表示,每天起來時,工人姐姐也會自動替他把校服穿上。那我便反問那男孩知否為何要自己穿校服,他突然無言以對,然後我回應他並不是因為懶惰,而是他還未能回答為何要自己穿校服。於是,他想了一會便立即說﹕「因為我不是嬰孩。」我再回應說﹕「那麼你要成長。」但他說﹕「我不想成長。」我及時提醒他說﹕「這是因為你仍欠一個成長的理由而已。」他又想了一想後,表示現很想快點成長,因為成長代表更大力,那就不用怕被哥哥欺負了。我相信經過這思維疏理的過程後,小孩便能建立有力的理據,主動地去管好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了。

從以上的對談中,我反省到每對父母應成為孩子的生活導師,不單只是提供生活所需,而更重要是當發現他們在某事上感到疑惑時,不應敷衍了事,而是耐心地引導他一起討論如何在不同中仍可找到和諧共識。

「你要對他說話,把你要說的話放在他的口裡;我必與你的口同在,也與他的口同在;我必指教你們當行的事。」出4:15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成長中的一份禮物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詩23篇

編輯﹕謝芳

坐在眼前是一個剛三十出頭的女士,從事投資銀行工作,她因工作壓力過大而尋求輔導;再加上同事間關係緊張,引致有焦慮及抑鬱的症狀。雖然已服了精神科專科醫生處方的藥物,心悸及失眠狀況已減少,但內心仍然容易不安及擔心,以至不能正常上班, 甚至連踏足公司附近的地方,也會出現驚恐、暈倒的感覺。

曾經走過的日子
當我看見這個受焦慮症困擾的女士時、想起自己也曾經歷過一段很焦慮驚恐的日子﹕我一直不是一個善長理財投資的人,因此只簡單地把多年積蓄下來的金錢和兒女的教育基金放在同一個基金上,當中並沒有甚麼炒賣的成分,深信只是比一般儲蓄多一點點風險,應該是安全的。但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估不到這一個些微風險的基金引致我畢生的積蓄化為烏有。當時的我實在是不懂得去面對這人生突如其來的失去,無從適應的我因此常常突感緊張、手震、心悸、胸悶,失眠,並且睡眠質素很差,常幻想著這個並不是事實,很期待一覺醒來,那個不好的消息便不存在了;有時又好像腦梗塞,不能思想,麻木地生活著。整個人的感覺十分無奈,好像無論學習了甚麼心理學知識和很多正面思考的方法,但都沒法幫助自己停止那些驚恐和辛苦的感覺,仍會跌入一個情緒低落和常常緊張害怕的狀態。

我不願意跟別人分享提及,甚至丈夫,因為感覺到他跟我的狀況應該一樣,很害怕去觸及彼此的痛處;同時也對一般正常的工作都失去了信心。在這段時間,我常常問上帝為甚麼要我有此經歷,更反覆地思想自己所作的,是否出於貪心或是做了甚麼不對的事情,祈求上帝可否把這個痛苦挪走。幾個星期後,思想的那種麻木,不願想起事件的狀態減少了,但反而緊張、手震、心悸、胸悶,失眠的感覺卻愈見嚴重,更加持續地過了個多月。

的釋放
有一天, 當我在崇拜開始唱詩歌時,眼淚不受控制地不停的流下來,直至唱完歌才停止。很奇妙,在那一刻,我覺得突然放鬆了很多,回想起從發生那件事情,由始至終我沒有流過一滴眼淚。那天崇拜後,突然很想離開這種很驚恐、無助的感覺,因此我開始拿出勇氣,找最信任的姊妹、導師分享;晚上靜下來,又睡不著的時候,我不再讓自己再胡思亂想,或問神為甚麼,而是讀經,讓自己好好地靈修和跟神傾訴祈禱。神確是信實又聽禱告,祂每晚用很多不同的經文,親自的安慰我,正如詩篇二十三篇講到﹕「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如此經過了很多個晚上,與神的不斷傾談禱告,我漸漸地願意去接受這個事實,那些緊張、手震、心悸、胸悶,害怕跟別人提及和想起那失去事件的感覺也逐漸減少出現了。

成長的一份禮物
從這件事情開始發生後,由震驚、害怕、到否定,逃避、再到承認、分享,整個經歷進程的過渡一點也不容易,但我相信神容許這件事發生到我的身上,一定有祂的意義。直至事發後九年的今天,我更感那是一件美好的經歷,雖然神沒有賜給我失去了的一大筆金錢,但在這些年裡,我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絕對沒有缺乏過。另一方面,我對別人在困苦患難所面對的抑鬱、焦慮、害怕等的負面情緒,更能體會和理解他們的感受和辛苦。現在,我確是愈來愈體會到,神從沒有答應過我們「天色常藍、花開常漫」,但神卻應許我們有平靜、安穩和喜樂的生活。經過那件事情後,不代表我之後的生活就無風無浪,反之仍有發生過大大小小的不同風浪。然而,像那次的驚恐和焦慮狀態已沒有再發生,而且我還能把每次的辛苦經歷,成為我生命成長的一部分、一份禮物;接受人生中總有控制不到的時候,當生命又再起伏,就用平常心去與逆境相處。

至於所提及的來訪者,藉著輔導的幫助,她經歷到治療師的同行及同理,也得以減少驚恐及焦慮,並漸漸返回生活正軌,更能有勇氣面對生活中的逆境,更有力向前行。

劉潤嬌 (Florence Lau)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
Prepare/ Enrich 婚前/婚後關係評估執行師

2017Sept6成長中的一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