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析了阿樂與阿儀的成年子女各有不同之需要,以下我們會嘗試為他們尋找出路。
避免子女在「溫室」中成長
現代的父母不少也像阿樂一樣,渴想子女從小在「無憂無慮」的溫室中過優質生活,但當子女長大後要接觸社會,才知道「搵食艱難」,而父母那套價值觀又有別於社會實況,生活起來真是挑戰重重。有些深明此理的中產父母,選擇用愛陪伴子女一起成長,刻意讓孩子過較簡樸的生活,例如讓孩子坐巴士或地鐵上學,而非私家車接送;日常會上一般平民茶餐廳用餐;從小教導子女不要小看或歧視基層人士等等,其目的是希望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能與社會中不同階層人士和睦共處,不致太「離地」。事實上,曾是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寧願把大部分家財捐作慈善用途,也不願留給子女,可見是用心良苦。假若能推倒重來,阿樂與阿儀在兒女還小的時候,也應考慮如此培育他們。
明白子女成人階段的需要
回歸現實,阿樂與阿儀的女兒正步入成人早期,期望與伴侶共同建立事業與家庭,故在擇業或擇偶時容易與父母產生分歧。而兒子正值青少年期後期,想離開父母,尋找讀書及工作方向。而阿樂與阿儀正值壯年期,處於夾心階層,又要為退休做好準備。由於兩代的需要不同,時有衝突屢見不鮮,實在需要互相協調,父母既要明白子女的內心世界,又要讓子女明白父母的需要,當然,作子女的也要向父母解釋自己的看法。舉例而言,女兒與黑人男友交往,阿儀不應只從對方的膚色和種族來作判斷,質疑他能否令女兒幸福;反倒要嘗試與他多相處,了解他的為人處事和性情。或許,透過大家的溝通交流,能增進互相認識,接納彼此在文化或生活上的差異,能相處得來也說不定。
夫婦同心與子女達致雙贏
談到阿樂與阿儀的家庭,夫妻關係不理想,家人間缺乏溝通,故夫婦之間應重回良好關係的路徑,這點在之前的文章已談及不少,在此不再重複。事實上,夫婦關係若有一個良好基礎,大家較易彼此同心去解決與子女的問題,如先對兒女的訴求達成共識,然後再以「情」以「理」去與他們對話。
對於女兒的要求,他們可表示十分樂意支持她,但因打算幾年後便退休,只能支持她一段短時期,當過了時限,她就要自己想辦法去籌集生活及創業資金,又或回港工作。至於兒子的要求,阿儀不應獨斷地認為兒子只為了追女同學才到歐洲讀書,應多溝通去了解他想讀藝術的想法,假若他已下定決心,可一起商量採取較節儉的外國讀書和生活方式。這樣,子女感到父母願意從他們的角度去看問題,並理解他們的需要;與此同時,父母也可向子女說出家庭的實況和限制,以求達致「雙贏」的圓滿方案。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