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情」 如何拆解孩子的專注力問題

head03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8年4月03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近日發生6歲懷疑過度活躍症男童被外婆勒死的事件。事件引發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我的小女兒從小就很難專注學習,上課時四處張望;帶她到興趣班,她總會經常出位,與其他小朋友傾談,無法完成自己的功課。

我嘗試每天替她進行家居訓練,情況才慢慢改善。家長若懷疑孩子有專注力問題,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找出問題的根源,再對症下藥。

一、興趣不足

孩子對有興趣的事情會全情投入去做,相反,要是沒有興趣,就提不起勁,像「拉牛上樹」一般。家長們若發現孩子玩遊戲時十分投入專注,可是做功課或學習時卻難以集中,很明顯就是興趣不足了。若是因為能力不足,讓孩子缺乏興趣,就要先幫助他提升學習技巧,例如:語文能力、記憶力和運算能力,滿足學業上的要求。若孩子純粹對學習的内容不感興趣,家長可嘗試降低要求,定下一些較易達到的目標,例如:讓孩子在15分鐘(因應能力而定)內完成抄寫生字或記10個生字等。完成後,給予讚賞和鼓勵。小休後,再進行下一項功課。

二、持續專注力不足

做功課時,某些孩子最初很能集中,但是過了不夠10分鐘,便開始發白日夢或者東摸摸、西摸摸,不能繼續集中了。這些孩子可能是持續專注力出現了問題,難以集中一段較長的時間,影響學習效能。家長們可嘗試與孩子在課餘時玩一些專注力遊戲,例如:Bingo、找數字、捉蟲蟲等。在遊戲中,孩子更容易投入和持續專注一段較長時間。另外,家長也可以按照孩子的能力定下一個持續專注的目標,例如:10分鐘完成一幅拼圖。孩子在進行活動期間,家長在旁觀察,不要騷擾他,若他有分心的表現,只需輕輕提醒,「做得好啊,繼續努力」當孩子完成後,可給予鼓勵。家長若能每天用半小時與孩子做以上的小活動,不久,你會發現孩子的專注力漸漸進步。

三、缺乏忍耐和衝動

某些孩子十分缺乏忍耐力,坐下做功課不久,便很想動起來四處走走,難以坐定一段較長的時間。除此以外,他們可能較情緒化,容易發脾氣和有一些衝動的行為。要幫助這些孩子,家長們可以嘗試教他們一些自我控制的策略;例如:當做功課很難專心時,可以深呼吸三下,或者,在心中慢慢由1數至10,讓自己平靜下來,再繼續下去。又或者,當很想發脾氣時,試試站起身跳10下,又可以在家中來回走走,讓身心放鬆下來。

四、難於過濾環境干擾

某些孩子在一個寧靜、沒有干擾的環境很容易專心,可是在較嘈雜和感官刺激較多的環境,如班房,就很難專注了。這些孩子難於過濾環境中的聲音和影像,很容易被這些刺激吸引。故此,上課時常分心,四處張望,甚至有出位情況。他們在家中做功課的時候,家長可以嘗試播放輕音樂,後來漸漸將聲量放大,讓孩子慢慢適應,並在聲音的干擾下,習慣專注做事。

在課室中,若孩子容易受視覺刺激干擾,可以請老師安排一個靠前的位置,減少環境干擾。若孩子容易受聽覺刺激干擾,靠後的位置最合適,也較能讓孩子專心學習。家長也可以在孩子的筆袋放一張提示卡,寫著「專心上課」,不時提醒他要專心學習。

五、其他問題

若孩子的專注力問題持續超過半年,影響學業、社交和日常生活,有可能因為其他因素影響;例如: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和感覺統合失調等,是因為腦部的缺損造成的專注力問題。家長宜盡早找專業人士進行評估,需要時,進行相關的訓練,早日解決孩子的問題。

最重要常常為你的孩子禱告,無論你是否相信主耶穌,禱告總能夠帶給你和孩子身心的安寧,讓你們得著內心的平安。我也常常在訓練中默默為孩子們禱告,希望他們透過不同的訓練,問題得以改善,讓孩子能正常地學習和生活,健康、快樂地成長。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https://www.facebook.com/belovedhome2013/

「家庭‧家情」早解決學習問題 潛能早發揮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年11月07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小慧表面上是個乖巧和好動的孩子,她自從讀小學一年級後,每次做功課都要用上三、四小時。待媽媽八時左右回家開始,直至深夜,她才能完成功課,弄得家人筋疲力竭。

做功課困難重重 

小慧不是懶散的孩子,可每當做功課時,總是力不從心,難以集中精神。她寫字時猶感困難,常常傾側紙張,頭部也傾側到一邊,才能順暢地書寫。另外,因她的字體潦草,東歪西倒,媽媽只能把她辛苦寫下的生字刷掉,要求她重新再寫。老師認為她不用心做功課,罰她再抄寫多次。可是,愈是這樣,小慧就愈討厭做功課,做功課的速度每況愈下。

父母在迫於無奈下,把她送到課後託管補習班,吩咐她完成功課才回家。然而,各樣的默書和溫習仍然令父母和小慧疲於奔命,尤其是面對數學的問題。好像父母如何解釋,小慧也難以明白,成績只僅僅合格。直至小五,情況稍有改善,因為小慧已經習慣了繁忙的學習生活,可成績仍是處於末端,對其自信心造成很大的挫敗和打擊。

因為成績不理想,小慧最終被派往Band 3的中學。乖巧的她看到很多難以想像的場面,那裡的學生不但沒有學習興趣,還喜愛惹事、搗蛋,可憐的小慧成為他們戲弄的對象。

遇好老師得鼓勵 

幸好,小慧遇到一位好老師,常常鼓勵和稱讚她。老師不但在其作業上寫很多鼓勵的話,還在班中表揚她。這樣,大大增加了小慧的自信心,讓她開始產生學習熱誠,努力尋求改善的方法。

不久,小慧憑著其努力和老師的鼓勵,終於考獲全級第一名,並成功在中三那年轉到一間不錯的中學就讀。在那裡,她遇到一些勤力又熱心的好朋友,放學後與她一起做功課和教她讀書方法 ,讓她的成績不斷進步。

多年後,小慧成為職業治療師。當她看到小朋友的學習問題時,就會記起昔日的自己,也曾經歷這些掙扎和痛苦。她希望用自己的例子,告訴這些小朋友和家長們不要放棄,也不要逃避問題。藉著鼓勵和忍耐,孩子會有無限的可能。

孩子事出有因

現在,小慧以職業治療師的專業知識回顧昔日的情景,她才恍然明白自己的問題根源:

一. 視覺和聽覺敏感:小慧很容易被四周的聲音和影像干擾。小小的聲音,如同學們的說話聲、車子的響聲,甚或風扇發出的聲音,對她來說已是很嘈雜的聲量,已令她難以專注聽老師講課。此外,課室的環境有很多不同的圖畫和文字,不斷刺激她,讓她難以專注學習。

二. 觸覺過敏:小慧對觸覺的反應很敏感,當衣服的質感不太平滑,例如:穿著毛衣時,她會渾身不自在,難以集中精神。此外,她也很怕別人在她的頸後說話或突然觸摸她,常常因為怕有這樣的接觸,而未能專注聽老師講課。

三. 核心肌肉和小肌肉發展不良:小慧自小缺乏府臥(Tummy Time)和爬行時間。她常常坐在學行椅上,導致核心肌肉張力不足。在學習寫字時,她便需要用很多方法保持背部和上肢的姿勢,令手腕和手部肌肉發揮不良,導致書寫時姿勢不能持久,又缺乏效率。她要扭曲手腕,將紙張和身體傾側,方能順利地寫字。

四. 運作記憶不足:在進行100減7的倒數評估時,小慧發現她難以用心算計數,才知道自己在運作記憶出現問題。難怪小時候學習數學那麼艱苦!除此之外,她對於抽象概念也較難理解,所以在中學讀理科科目,如數學、物理和化學時,猶感困難。

五. 本體覺和前庭覺刺激不足:小慧本是個好動的孩子,但因為自小缺乏跑、跳和四處走動的活動時間和空間,令本體覺和前庭覺的刺激不足。當她坐在椅子上或進行其他靜態活動時,都不能安坐太久。她總在椅子上動個不停,尋求不同的感官刺激,讓她難以集中精神聽課,做功課也難以專心,不但需要很長時間來完成,也影響了吸收的能力。

家長們,以上的問題其實可以透過感覺統合、核心肌肉和運作記憶的訓練 (http://belovedhome2013.wixsite.com/site/school) 讓孩子學得更好。與其讓孩子苦苦掙扎,家長又憂心忡忡,不如切實地找出學習問題背後的原因,需要時盡快處理事情。

每個孩子也是獨特的,好像小慧的例子,人生的路有著很多不同的際遇和歷程。無論面對多少失敗和困難,只要我們勇於面對,認清問題,處理得宜,人生還是會有無限可能和精彩之處。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https://www.facebook.com/belovedhome2013/

Mingpao-output-07NOV2017

 

「家庭‧家情」遊戲治療──幫助「自閉」兒童消除焦慮和建立人際關係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44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自閉症兒童面對的困難很廣泛,他們的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認知、溝通、社交等等問題,終日困擾著家長們。很欣賞家長們竭盡所能尋求不同的治療方法,幫助小朋友突破限制,提升學習和社交適應能力。近期有家長開始察覺到孩子的情緒需要,來尋求支援;其中之一,便是尋求遊戲治療服務。

自閉症小朋友的情緒通常可分為基礎(Primary)和衍生(Secondary)的問題。基礎的問題可能是感知困難,例如: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過弱,害怕人多的環境,對聲音的反應過敏等等。在接觸環境時,會很懼怕。常見的是在嘈吵的環境中,顯得焦躁不安,會按著耳朵、逃跑等等。衍生的問題是在應付原有的限制上,再出現困難;例如:他們不習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但每當他們想拿取一些喜歡的東西,卻被人要求以完整的句子表達才能得到。再舉例,有個別自閉症小朋友喜歡不斷地搓手,但由於家長擔心那些是狹隘行為(Obsessive Behaviors),會被人投以歧視目光,往往會禁止他們。結果他們整天要在滿足別人的期望下生活,累積下來的沮喪、失落、不被滿足,便演化為情緒和隨之而來的行為,經常出現的是哭鬧和發脾氣。

遊戲治療有別於其他治療,其他治療模式多以治療師為主導。評估後,便給予一連串的活動進行練習。遊戲治療是以兒童為主導的,不帶判斷地接納小朋友任何舉動。過程中,小朋友可以自主、安全和無條件被接納,他們不會被要求與人目光接觸、說完整句子、做指定動作。家長或會問:那小朋友到遊戲治療室來是不會學到技巧嗎?小朋友在遊戲治療的過程中,會學到放鬆自己,明白自己的情緒,獲得和別人建立關係的信心。家長要理解那並非是「授與受」的學習模式,而是細緻的、穩妥的、漸進的方式。當小朋友和治療師建立了互信的關係後,小朋友在其他方面的學習也會得到幫助。家長的參與固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也是有別於其他的治療模式。家長並非回家做練習,而是在過程中,不斷經歷從小朋友的角度出發,明白他們,繼而調整與他們互動的模式和結果。

逸怡是一位三歲的小女孩,就讀特殊幼兒中心,在家裡經常出現哭鬧的情況。語言能力較弱,平常會發出一些不易被別人明白的聲音。每當媽媽要求她說出需要的東西時,她只能逐字說出,字與字之間停頓很久。

在遊戲治療的第一、第二節,逸怡完全不顧治療師的存在,只在食物玩具中,選取細小的香蕉和菠蘿,並一直拿在手中;然後,她幾乎把整個遊戲室內的玩具都翻出來。治療師一直觀察,同步描述她翻出來的東西,偶爾形容她一直拿著的香蕉和菠蘿,確認她一定很喜歡這兩種食物。第三節,她偶爾在沙盤中,用手指輕撥沙粒。治療師立刻在旁做相同動作,同時描述她的舉動。她一面望向治療師,一面繼續撥,當她發現治療師同樣這樣做時,她撥得更積極。治療師能感受到她帶領別人行動的喜悅。她開始用雙手捧起沙,然後讓沙粒傾瀉下來。治療師也隨著模仿,她顯得驚訝,又望向治療師。這樣,逸怡和治療師開始了繁密的眼神接觸。在那一節結束前,她捉著治療師的雙手,示意要捧起沙;然後,她用她的小手在下面把沙粒接著。這樣重覆地玩著,彼此進入默契當中。往後的治療環節,由於逸怡主要拿著細小的食物玩具,治療師刻意地把小動物玩具放在食物區旁邊。她由偶爾觸摸,演變為把小動物放在沙盤中。此外,她更會把頭靠近治療師的面頰,表示出親近的意圖。治療師也邀請媽媽進入遊戲室,嘗試用治療師的姿態陪伴逸怡玩。

當回顧遊戲過程時,治療師問媽媽是否覺得母女二人很親密、很和諧。媽媽表示,由發現逸怡患有自閉症開始,從來沒有用這個角度看彼此的接觸,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學習上。媽媽也意識到,當自己從逸怡的角度描述她的行為時,頓然增加了對逸怡有發展障礙這事實的接納度。

引上述的例子,是希望各位感受到大家很在乎自閉症小朋友的目光接觸;要擴闊他們的生活經驗,並非只靠被動的灌輸。當他們在一個自然,有足夠承托、有鞏固關係的環境中,同樣可以發展自己。遊戲治療並不能取代其他治療,但確實能有效地消除自閉症小朋友的焦慮,並建立與別人互相信任的關係。

陳小碧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遊戲治療師/個人及家庭治療師

Mingpao-output-04Apr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