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同在的服侍 福音的再思

「…這福音本是 神的大能,要救所有相信的。…」《聖經新譯本》〈羅馬書1 : 16〉

「當我們要討論福音時,我們在討論的是甚麼?」這是筆者在關懷服侍中常帶著的問題。堂會內不是沒有貧窮關懷的信仰回應,常見的是對外金錢奉獻、二手物資募捐、參與節期社區探訪、籌辦給基層家庭的福音聚會,…這些行動本身都是好的,可是,大多的安排只從信徒的需要或方便出發,而從鄰舍的處境和需要作為服侍的中心卻是寥寥可數;更少有思考的是,在鄰舍來看,我們所傳講的福音與他們何干?

文﹕歐偉民博士
 (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
編輯﹕謝芳

走到教會牆外的真正服侍

貧窮關懷強調「同在」的重要,以生命結連為事奉的中心。假如我們把服侍簡約化為叫人信耶穌的手段,這只會使人更遠離上帝。 筆者相信,福音是要讓人得著愛,信徒對鄰舍真誠的愛,可以擴闊堂會過去對「社關」所抱持的既有框架與習慣。讓信徒活出愛,才對得起那位把羊交給我們牧養的主。

這幾年在神學院的講課和跟進神學生的實習,我都重覆地告訴同學:信仰,就是生活。貧窮關懷,自然也是信徒生活的內容。作為老師,會跟同學思考巴特(Karl Barth)、田立克(Paul Tillich)、盧雲(Henri Nouwen)等論述,若放在教會牆外當下的真實處境,可以有更立體的看見。由每個主日到不同堂會證道,從舊約到新約,不同的題目、不同的經文,信息只有一個:愛鄰如己,才是真實的信仰生命。 過去三年的疫情,每天最記掛的就是基層家庭的需要。可是,舊有的「社關」框架與習慣,把堂會困在每年一次的社關主日、節期探訪、二手物資捐贈等「工作」,少有如巴特所說,願意穿上祂的鞋子的人,去明白、去安慰、去服侍那長期病患的無依老人、照顧患癌孩子的單親媽媽、失業失婚還失去左腳的中年漢,或替被家人遺棄的無家者洗澡、理髮、處理傷口…一次偶一為之的探訪、一袋不想浪費的二手物資、一句廉價的耶穌愛你,信徒的生命反映著真實的信仰狀況,只有愛己而沒有愛鄰的生活,與福音沒有拉上半點關係,跟鄰舍的生命也沒有拉上任何關係。傳福音的人,是怎樣的人?在進入貧窮關懷服侍之先,必須重新回到「主」的面前,記起自己是「僕人」的身份。

緊跟隨主的召命

從2015年走到今天,感謝主給筆者在前線服侍中的經歷與看見。主給每一個跟隨祂的人都有召命,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祂。然而,每一個信仰生命都有不同的步伐與歷程,即使同於一個堂會、一個機構配搭服侍,或是同工、或是義工,大家的看見與領受均有所不同,但,都可成為我們繼續在主裡尋問、繼續回應呼召的力量。「工福」是一個很獨特的使命群體,一直在貧窮關懷與本地宣教之間往來。參與在其中的弟兄姊妹,即使沒有太多的神學訓練或裝備,透過每天的與人同行、與主同工,慢慢地,從他們的分享,會看見生命的成長,他們會用自己的說話道出巴特的聯人性(co-humanity),反思鄰舍與自己的召命的關係;亦會聽到彷彿田立克站在邊界上的狀態,尋找自己在未信者群體中的身份,發現更多過去在堂會中沒有看見的可能。

過去幾年,講道以外,每星期都在書寫生活中所遇見的生命故事,從社交平台到報章專欄。重讀及梳理了當中的文字,清楚看見,貧窮關懷的焦點是人,是關係的結連,更是彼此生命的結連。事奉的感動,不是來自堂會的活動安排或牧者的鼓勵,而是聖靈在人的心裡動工。同樣給基層孩子的義務補習,有人會因孩子不準時到堂會而拒絕幫忙,亦有人會看見其單親媽媽要照顧三個孩子的困難,在補習以外,有感動到孩子家中給予更多的支援與關懷。僕人的身份在提醒我們,要敏感主所發出的呼喚,在一個沒有其他人看見的處境,仍要活出主的心意,說到底,福音,不是我們所說的生命,而是我們所活的生命。

學效主的憐憫行動

與人同在,是以馬內利的主給跟隨祂的人的示範與榜樣:「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6-9〉與人同在,是學效主的憐憫行動。盧雲曾有這樣的觀察:從耶穌在地的一生,可以明白,憐憫並不是從有權有勢的位置向無有權有勢的人彎腰;也不是站在高處向不幸的人伸手。主耶穌的憐憫不是在同情或可憐在困乏中的人,相反,憐憫是要進入受苦的群體中,與他們同在,並把他們視為自己一樣的鄰舍。然而,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僕人對主順服的功課。當我們要服侍的,是我們「愛不上」的人,那麼,我們仍依從主的吩咐,繼續愛主所愛麼? 就如盧雲在黎明之家的服侍,那九年間的體會,原來,進入關懷服侍的人,會有非常真實而矛盾的感覺,會被拒絶的同時,亦會感到被支持;會感到被離棄,也會感到被擁抱;會感到被憎恨,卻又會感到被愛護。想起之前的一次出外探訪,其中要關心一位獨居伯伯,轉介的社工說伯伯性格乖僻,亦不多說話,沒有朋友。 那天很冷,伯伯對我的態度更冷,15分鐘的關心與慰問,他沒有半句回應,唯有在離開前為他禱告,願主親自溫暖他的心。 沒想到禱告後,伯伯忽然說:「我一世人從來沒有祈禱,也沒有人為我祈禱…但剛才你祈禱時…我想起了我的弟弟。」他揉揉眼眶,續道:「他之前與我同住,去年突然死了,我卻沒有為他哭…但剛才,祈禱時,我不知為何忽然想起了他,我就禁不住流下眼淚…我感到很…很安慰…我終於可以為我的弟弟哭…」是的,我們只是僕人,成就的是主自己,祂所要求我們的就只有忠心。在關懷服侍裡,我們與鄰舍的關係才是福音的開始,讓主的愛,藉我們的同在,溫暖在困乏、哀傷中的心靈。

談天說道 之 特別的愛 給特別的你

「王要回答他們:『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所作的,只要是作在我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我的身上了。』」《聖經新譯本》〈馬太福音 25 : 40〉

編輯﹕謝芳

「在關懷服侍裡,不容易聽到基層鄰舍的故事,他們不是沒有故事,而是即使說了,也沒有人在意,尤其是一群有特殊學習需要(SEN)孩子的父母。曾有單親媽媽用『次等』來形容自己和孩子,更指過去無論發生任何事情,都無人過問。她說只有知道自己的身份是次等,才不會因為別人的不在乎而感到失望、感到傷害。她說得淡然,但聽者聽在心裡就是一陣酸痛。」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歐偉民博士撰文分享道。

「近年,在所接觸的基層家庭中,SEN的孩子明顯比過去多,他們的父母,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要應付生活,很多時候,就連話也不想多說,但從他們的眼神,可以清楚看見疲乏、孤單與無助。這些父母每天不單背負著教養孩子的重擔,更要背負著旁人對他們和他們孩子的目光與批評,在一個生活極不容易的城市委曲求全。此時,主卻讓我們看見他們,也給我們要回應的感動。我們明白可以做的有限,但只想在同行中讓這些SEN孩子和家長感受得到,有人仍然在乎他們,主必不會離棄他們。誠然,工福雖沒有一個專門為SEN孩子或家長而設的服務,但卻無礙我們去愛他們,因為在我們看來,他們就只有一個身份:我們的鄰舍。主吩咐我們所做的,就是愛鄰舍如同自己。容我分享兩位單親媽媽的故事。

單親媽媽亞娟的故事

亞娟(化名)是一位單親媽媽,與4歲的兒子相依為命,因為性格非常內向,故沒有朋友。亞娟在孩子出生後不久就開始患上抑鬱症,孩子未滿1歲,丈夫就不知所蹤。亞娟說話不多,或許她知道無論怎樣說別人也不會明白,她的苦,就只有自己一個人默默地承受著。她既擔心生活,更擔憂孩子的成長,常為兒子的學業成績掛心。早前,亞娟應學校老師的再三要求,終於帶了孩子到衞生署轄下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見醫生、做評估,可是,評估結果卻把亞娟打進了深淵。

孩子的評估表上是滿滿的剔號,所剔著的是:『認知能力較慢』、『語言理解能力較慢』、『語言表達能力較慢』、『小肌肉能力較慢』、『大肌肉能力較慢』、『社交溝通較弱』、『行為較固執』、『興趣較狹隘』… 每一個都是否定孩子的剔號,而最令她接受不了的是醫生所下的結論:「你孩子有自閉症,發展顯著遲緩,建議轉介到特殊幼兒中心。」

亞娟從來沒有向人提起過孩子的情況,也沒有給人看過這份評估報告,然而,她突然在某天主動上來找我們,並訴說著這一切,同工都感到不尋常。說著說著,亞娟忽然放聲痛哭,是為著孩子的自閉症?還是為著失婚的痛?不,當她從背包拿出一封醫院信,遞給我們,大家這時才知道,她被診斷患上了淋巴癌。看著一雙無助又無力的眼睛,同工抱著亞娟,一起哀哭中為她祈禱,沒有太多的說話,因為,只有耶穌基督才能安慰她的心。

『我們可以為亞娟做甚麼?』這是我們向天父的禱告,求祂添加我們信心與力量,可以「攙扶」著亞娟繼續前行。感謝主,我們想起一位曾經患癌的義工,不但願意一起來探望亞娟,也可以每天陪亞娟到醫院做電療;更從自己走過的復康路,給亞娟帶來很大的信心與力量。當亞娟要到醫院接受治療時,有義工可以到她家幫忙照顧兒子,跟他說話、教他認字,自閉的兒子竟然不抗拒跟陌生的義工一起,在亞娟看來,這已經是一大神蹟。

單親媽媽阿晴的故事

專業的判斷無論是說話或是文字,都常叫人難於接受,一下子就被推進深淵。 而同行中的服侍,就是要進入深淵中扶起一個又一個無助的生命,給他們信心與力量,一步一步走出困局,成就另一個神蹟。同樣是單親媽媽的阿晴(化名),十分緊張兒子的學業。過去,她不會主動聯絡我們,除非是關乎於孩子的學習與功課,但這天,她卻致電到中心找同工幫忙:『姑娘,你有空嗎?』同工看著案頭如山的文件,知道再忙也別要忘記愛鄰舍的初心,就專心地去聆聽她的需要。

原來,阿晴收到兒子學校來年的編班安排後,感到非常困惱,因為兒子將與一位女同學被編在同一班。兩個孩子相識多年,女孩喜歡說話,常逗阿晴的兒子玩,可是他有輕度的自閉症,不善辭令,也害怕社交。 阿晴在電話的另一端說:『老師不會時時在同學身邊,女孩的說話常影響著兒子的情緒,他又怎能專心學習呢!我真的不安,頭很痛,沒有人願意聽我…想呀想…想起你們,姑娘你可以幫我寫信給學校嗎?』為了孩子,阿晴希望我們可以替她寫信向校長申請調班。

在找我們之前,阿晴曾鼓起勇氣聯絡過學校。她告訴我們,學校的社工轉了人,新來的不知去了哪裡,家庭服務的社工又像很忙,每次都沒時間聽…今早跟老師說,但她只回了一句:『編了,無得改。』

這天下午,她把兒子的成績表帶到中心來給同工看。她說,曾跟老師表示,想兒子接受讀寫障礙的評估,可是等了兩年,學校仍未回覆她。『我每天吃豉油撈飯,從修女那裡取來隔夜麵包給兒子作早餐,就是為了慳錢,可以給他補習…』她指著中英文的分數,大哭起來。『大熱天時,兒子喝完水樽裡的水,我也不准他在外邊買,要回家才飲…』她深呼吸幾下,再道:『我也不想兒子吃那些麵包,他吃後,常會肚痛…』說著說著,許多的片段都不再是兒子的學習,而是她生活的苦。單親媽媽,目不識丁,獨力照顧自閉的孩子,真的不容易。同工擬好給校長的信,讀給她聽。我們不知道那一封信能否幫助她兒子轉班,寫信,只想讓她知道,有人在乎她的話、她的淚。

『愛鄰如己』不是口號,而是跟從主的人在別人心上所留下的記號,重要的不是我們是誰,而是我們把鄰舍看作誰?『王要回答他們:“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所作的,只要是作在我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我的身上了。”』〈馬太福音 25﹕40〉願每位SEN孩子和家長,都被看為王、看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