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公平的愛與恨

th.jpg

 

在聊天室,這個11歲的男孩很開心地告訴我,他最近擔當了「做爸爸」的新角色。我一看他手上的物件便明白一切,他隨身帶來的是一個甚喜愛的毛公仔。想及男孩父親曾告知我,兒子因討厭學校教英文的老師,無心學習,導致英文科成績一落千丈。這爸爸表示,兒子從不敢對師長不敬,最令他擔心的不是孩子的成績,而是不想兒子心中有恨。交談中,我首先讓這爸爸明白,孩子在11歲前叫做潛伏期,因在9、10歲的時候他很乖巧,沒有很多說話和主見,喜歡安靜,跟6-7歲的好動很不一樣。家長會因此將期望提高,以為孩子變得馴良;但成長至11歲之後,孩子的性格突然多變,情緒起伏,可能會令家長大失所望。

於是,我與這男孩的對話就從這毛公仔開始,「你是否很喜愛『做爸爸』這新角色?」他回答是,因為自覺十分愛錫這個超可愛的兒子(毛公仔)。我反問他﹕「如果這個兒子再不可愛,你會否仍願意照顧他?」他立即有所猶豫,並表示可能不再那麼愛他。

我相信人的成長是屬從內至外改變的旅程,其過程經過察覺、掙扎、選擇、行動,人要改變就必先能察覺,正如要讓這男孩明白,當所愛的人變得不可愛時,不是對方的錯,當中可能是自己引起的。隨後,我挑戰他說﹕「如果你選擇繼續憎恨那老師,那同時也要憎自己才對。」他聽後有點掙扎,表示不會自我憎恨的。不過,他明白我的提醒,知道自己因為在課堂的不合作才會導致老師揚聲喝令。最後,他願意妥協,以一種新態度來解開這些心中的糾結,就是同時尊重自己和老師來代替憎恨的「公平的遊戲」。

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人作選擇時,要考慮的不只是在於公平(因當中有時不需考慮恩慈),而是為了行公義(即願意用心去考慮別人的真正所需)。

「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照亮他,他滿有恩慈,好憐恤,行公義。」〈詩篇 112:4〉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