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特兒特教 之 用心同行,邁向專業(下)

「恆仔」(化名)的行為表現漸漸不止於引起班中同學對他的好奇心、新鮮感,連不同級別的學兄學姊也在小息、午膳時間不約而同來到恆仔的班房「探班」。他的「特異功能」──記性好、英文串字能力高、對巴士型號能如數家珍等,一時間成為大家的焦點。另外,同學很快就知道他的弱點──容易發脾氣,定時定候獨自畫暴龍等獨特之處。同學還知道要操控他,只要說「叫老師讓他留堂」,他就很害怕。因為他要準時回家,看他喜歡的電視節目。恆仔成為了同學們在校園瘋摩一時的熱話,這股熱潮帶來的「後遺症」就是同學開始捉弄恆仔和威脅他,例如要恆仔跟從他們一些指示,否則不讓他畫暴龍及不請他吃東西等。作為班主任的我,當批閱同學《週記》時,發現同學們都「分享」著恆仔種種「趣事」。我開始焦急了,很擔心這樣下去,很快便出現欺凌事件。

當時我對處理患有或照顧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學生的經驗及技巧不足,擔心甚至疑惑自己是否能配合學校該年的關注事項,做好班級經營。我向來在管理學生秩序及支援學生學習方面非常有信心,但這次令我非常懊惱。我問自己,如何安頓、帶領整班學生?又如何一起締造友愛、融洽相處並勤奮向學的班級經營目標呢?

就在這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問題的時刻,我決定利用「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試著抽絲剝繭地找出能達至融合教育的目標的方法。當時我想出一個點子,就是先解決同學有機會發展到欺凌恆仔的情況,我必須防患於未然。於是我約恆仔的父母來校會面,讓家校合作,商討出一個雙贏的方案,解決當刻的問題。

我有替班中同學慶祝生日的習慣,發現快到恆仔生日月份,於是我抓緊時機,建議恆仔媽媽買一些零食回校,送給同學分享。恆仔媽媽大方地買了一個大蛋糕來校,我們進行了午間生日慶祝會,氣氛非常好。同日的班主任課,我安排了恆仔離開課室見社工;我就同時為同班同學展開一節生命教育課。我在得到父母的同意及不影響恆仔的私隱情況下,向全班同學進行了一場「愛的教育」,讓同學發問,發表意見,就要讓他們明白恆仔「不一樣」的原因。我們全班達成共識,我們接納他的不同。後來,同學更主動一起策劃幫助恆仔適應中學生活的妙法。

我的行動研究就這樣一個階段接一個階段展開了,我發現單憑經驗實在不足以全面照顧恆仔的需要。如此,我邁向了認識ASD的「自主學習」旅程,我決定進入特殊教育,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孩子。透過修讀特殊教育不同的課程,我越發現自己不足,最後我一邊進修特殊教育課程,一邊與兒童精神科醫生合作,希望能從不同專業層面進行跨專業合作,目的是「一個也不能少」地照顧好我們每一個學生。

教育確實是一門非常需要知識、技能及工作經驗結合的工作。教育工作者既是知識的傳遞者、品德的培育者,也是技能培訓員。隨著融合教育的全方位推行,老師確實要與時並進,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及重視學生的品德情操。不論家長交託了一個怎樣的孩子給學校,我們都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竭力做到「你交來一個孩子,我還你一個才子」!

黃麗婷校長

教學人生:愛的教育

上月因嚴重體罰致死小女孩「臨臨」的父親和繼母被判終身監禁。如你問我有否喜悅?我會說:「沒有!」因為他們獲判甚麼刑罰,也救不回「臨臨」,也抵消不了她這幾年來誠惶誠恐、捱餓抵冷的悲慘生活。相信每一個看到有關報導的人,內心一定是揪心之痛,我們可能不禁問:「為甚麼世上有這樣歹毒的父母?為甚麼小女孩這樣不幸?為甚麼學校沒有一早報警?」

這讓我想起兩則報導:2015年,教宗方濟各在馬尼拉講道。一名十二歲女童帕洛馬爾哭問教宗:「許多孩子因被父母遺棄而走上吸毒及賣淫之路,為何神允許這種事發生在無辜兒童的身上?為何這麼少人幫助我們?」教宗聽後為之心酸,上前把她摟進懷裡,承認無法解答這問題。更早之前,2011年教宗本篤十六世在日本海嘯後探訪,一名7歲女童松木惠麗奈經歷了311的九級大地震和海嘯災難後,她問教宗:「為何兒童要這樣難過?我希望能夠與神對話的教宗向我解釋。」84歲的教宗也沒答案。他說:「我也有同樣的疑問:『為何會這樣?為何你要承受這種苦楚,而其他人可以活得很好。』我們也沒有答案,但我們知道耶穌也如你們一樣無辜受苦……。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一切苦難不是無意義的,而是天主背後的慈愛安排。須知我們與你和所有受苦的日本兒童同在,我們會為你祈禱,你可確信神會幫助你。」

「臨臨」的不幸,我們都很難過,但為甚麼會有這樣的事?我們也沒法解答!作為校長,我除了為兒童祈禱外,也希望大家從不幸中學習。我把「臨臨」的事轉發到教師群組,叮囑老師留意有沒有學生被虐待和疏忽照顧?另一方面,有議員提議立法,規定學校一定要呈報所有虐兒個案。這建議可行嗎?個人覺得通過這條法例容易,如何執行則有待商榷。

我見過一位用心教導子女的單親媽媽,有一次因一時氣憤,用間尺打了頑皮的兒子一下,令他手臂上留下傷痕。她內心也很內疚,如我們看到了這道傷痕,是否一定要報警?拘捕了媽媽,又由誰來照顧兒子?

數年前的一個寒冷冬天,有一位小學校長看見一名學生衣衫單薄,報警舉報獨力照顧孩子的婆婆疏忽照顧……拘捕了婆婆,又能解決他倆生活上的難題嗎?教育是愛的工作,不是一條冷冰冰的法例便可解決所有問題。立法雖然可減少虐兒情況發生,但是最重要是「愛的教育」。只要我們以愛心來照顧孩童,多關心他們,多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多聆聽他們的喜怒哀樂,多與家長溝通;不管有沒有這條法例,我們也會及早發現學生的問題。我深信教育是愛的工作,我們要以基督的愛來行事,兒童才會獲得幸福快樂。

十多年前,有一位校長致電給我,說他學校縮班,很希望我接收他的學校一位好老師。我們面見過這位老師後,覺得她很適合。當時有一位同工跟我說:「校長,你知不知道這位老師的丈夫被另一名警察謀殺了?這幾年常有報章訪問她,我怕聘請了她,學校會經常見報,可能……」我說:「我知道她的事,但如我們連老師都不關愛,又怎叫他們關愛學生?只要是好老師,我們也要用愛來互相包容,教育界是應該充滿愛的。」最後我聘請了她,她也深受學生的愛戴。

聖經說:「因此,你們既然是蒙愛的兒女,就要效法神。行事要憑著愛,好像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品獻給神。」(以弗所書5:1-2)但願天下的父母和老師都能以愛心來教養孩童,讓他們健康成長,讓他們沉浸在愛的教育。

蔡世鴻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