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趣談 之 無原因的抑鬱

「唔知點解,最近我好唔開心,成日想喊!」「 唔知點解,最近整個人好煩躁,見到乜嘢事都唔順眼,好想鬧人,好忟憎啊!」「最近見他成日喺屋企,苦口苦面、唉聲嘆氣、乜都唔做,好似個廢人咁!」

以上都是患有抑鬱症人士常常面對的內心掙扎。當問及為甚麼不開心、煩躁或失去動力時,他們的答案往往是不知道,更不明白自己為何處於這樣的狀態;很多時候,即使細微的事情,或沒有甚麼原因之下,他們的情緒就走入這抑鬱、煩躁、無動力的狀態。雖然理智告訴自己不應有這樣的表現,但總不能平靜下來,以重拾笑容和動力去面對人生。

在坊間,當一個人有抑鬱情緒表現時,總會覺得其抑鬱情緒是因著不同的壓力,如生活壓力、人際交往的壓力、工作讀書的壓力等等而誘發出來,但當更深入研究抑鬱症患者的抑鬱問題時,卻發現他們的抑鬱不一定能找出抑鬱背後的壓力。早在六七十年代時,抑鬱症也因此分為有誘因(Reactive)和身體內在元素(Melancholic)兩類。直至目前,確診抑鬱症的要求也撇除了必須找出抑鬱背後之成因。

按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抑鬱症斷症的元素是:患者的情緒行為與昔日大不相同,在連續兩星期內,他/她的生活運作比以前有所蛻變,在社交上、工作上或其他功能上有嚴重的困擾或減退,而且:(1)無論在自我評估或別人觀察下,在這兩星期內,差不多每天每時都處於抑鬱情緒,包括感覺憂鬱、空虛、無望的狀態下;(2)無論在自我評估或別人觀察下,在這兩星期內,差不多每天每時都明顯地對活動之興趣、樂趣或參與有所減退。

在許多的研究中亦發現,不是所有抑鬱症患者都有心理壓力原因而發病。很多時候,聽到病患者身邊的人對其指指點點說:「為甚麼不努力去解決你的抑鬱?」「為何不多做運動去放鬆自己?」將一切解決疾病的責任,全然加在病者的身上,似乎不能痊癒都是他們的錯,責罵其做得不夠好、沒負責任、沒有努力等。其實,這往往更加增添病患者的心理壓力,令病情更深、更壞。

        在診所裡,聽到患者哭訴自己不是眷戀抑鬱,並非不想改變,更不是想失去動力,而正因著病的原因,即使用盡了不同方法,都不能改善自己的情緒和動力,是力不從心、有心無力。在最近的醫學研究中,發現抑鬱症其實是腦內的傳遞物質系統出現問題,故當抑鬱症來臨時,減輕心理負擔是十分重要的。對輕微病患者來說,心理輔導或有助於痊癒康復,但對於非輕微病患者,尋求醫療協助,調理腦內傳遞物質系統是治理的重要元素。

面對抑鬱症患者,旁邊的人確需明白患者的痛苦和在自我拯救力量的有限,不要增添他們的愁煩,正如聖經提醒我們:「人心憂慮,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歡樂。」〈箴言12﹕25〉恰當的說話帶來幫助,強加的要求就成為患者的惡夢。

楊明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理性與感性:小心!不要陷在「流沙」裡!

星期五黃昏時分,阿舒正準備下班,享受週末。這個時候,老闆走了過來,跟阿舒說 :「你的項目出現了問題,我們星期一再詳談。」

阿舒頓時心情一沉,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問題會否影響老闆對她的印象呢?她決定遲些才下班,並反覆查閱文件,嘗試找出錯處。一個小時很快就過了,原本快樂的星期五,變成OT星期五。因為找不到問題所在,阿舒的心情開始有點煩亂。這時,電話響起,朋友打來了。不知不覺間,原來已過了約會朋友的時間,只好叫朋友們先吃,並抱歉不確定是否能出席。

掛斷電話後,阿舒繼續為問題而苦惱。「究竟問題是大問題,還是小問題呢?老闆說下星期才探討,應該是小問題吧!」雖然有這個想法,但仍未能平復焦慮。那天晚上,阿舒輾轉反側,心裡「嘰哩咕嚕」,未能入睡。整個週末,阿舒繼續反覆思量問題,淹沒在沉鬱與不安中。

不確定因素往往會令人焦慮和不安。這份不安感,會驅使人不停地想,不停地做。你又有沒有企圖透過這動作,去蓋過焦慮不安?如果有,那麼你應該知道,動作雖然能讓自己心理上暫時好過一點,但是實際上只會令你身心更疲累。

有人說:「疲倦一點,總比什麼都不做好,不是嗎?」現代都市人遇到的困難,往往需要清晰的頭腦去分析和解難。當我們疲於奔命去做時,我們的分析能力會因為太專注在問題的本身而被削弱了。你有沒有試過看一套緊張的電影時,我們很容易失去對四周環境的敏感,甚至聽不到身邊人呼喚自己的名字?專注在電影中,可以增加你對戲的投入感,但在處理困難的工作時,失去這份敏感可能使我們錯過重要的線索和要點。所以,當我們對工作上的困難感到焦慮不安時,首先別沉醉在那份擔心及自我懷疑中,而是去了解和接受當時的限制。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進步,並作出更合適的反應。

此外,我們要留意行為是否有「建設性」。簡單來說,即是做的事能否為你帶來具體的幫助。回到上面的故事,當阿舒初初發現問題時,首一、兩次重溫文件,會讓她更能掌握情況和評估風險。但是接著的數小時,她再不停地反覆閱讀和思考同樣的文件,建設性就沒那麼大了。周末時反覆思慮,建設性就更低了。讓我們多一點察覺,把心力放在有「建設性」的思考和行為上。

研究指出,不安的情緒本身是短暫的,若我們不理會它,不安慢慢會自動消失。若我們透過不同的行為來壓抑它,反而會延長它的壽命;就好像一個人在流沙裡掙扎,越是用力,就陷得越深。相反,若我們學習接納自己現時的限制,並察覺做的事是否具建設性,我們就能減低不安情緒的掙扎,好讓我們有更清晰的頭腦思考問題。今天甚麼事讓你不安呢?甚麼問題讓你反覆思考呢?要切記,不要陷入「流沙」裡啊!

崔偉邦

臨床心理學家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理性與感性:感情用事──讓我們做錯決定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眾人道:『上覆觀察,小人們人非草木,豈不省的?』」)情感乃上天賜給我們獨特的禮物,不但讓我們能感知世情,明白他人的感受,而且還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作出快捷的決定。不過,正如每一個硬幣有兩面,感性有時也會帶給我們一些負面影響。在未來一年,筆者會在這專欄和大家分享關於感性/情感的文章。盼望讀者能得到啓迪,從中獲益。願榮耀歸給神!

憤怒的時候,人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一位有智慧、才能,但感情用事的人。劉備得知義弟關羽被殺,完全被自己的悲傷和憤怒情緒控制,失去了往日的冷靜和理智;當即決定起兵伐吳,為關羽報仇。雖然趙雲、諸葛亮、孫權、諸葛瑾勸劉備以天下為重,但是被悲傷和憤怒情緒沖昏頭腦的劉備根本聽不進去。最後,劉備的軍隊被陸遜火燒聯營七百里,大敗而歸。這一戰使蜀國元氣大傷,劉備一統天下的夢想破滅。

憤怒的情緒,相信大家也曾經感受過,特別是被冒犯、被不公平對待或被罵的時候。當憤怒時,情緒沖昏了頭腦,容易說錯話、作出發洩或報復的行為。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憤怒時打玻璃枱發洩,導致手部和身體受傷。
  2. 夫妻不咬弦時,衝口而出說要離婚。傷感情之餘,可能失去婚姻,弄致家庭關係破裂。
  3. 被老板責罵,感到很生氣,立刻破口大罵反駁他的觀點和憤怒離場。換來的,可能是老板對你的觀感大打折扣,不但減低將來升職加薪的機會,嚴重的話,甚至被「炒魷魚」(開除)。
  4. 不忿女朋友移情別戀,拋棄自己,於是衝動地向她淋腐蝕性液體。最後自己受刑坐監,前途盡毀。

這些例子都說明了,人若不好好地管理自己憤怒的情緒,可能導致一生後悔的結局。所以,當感覺到情緒波動,盡量不要作重要的決定,免得招致後悔。

*以下是管理憤怒的10個小錦囊:

  1. 說話前,先想一想。
  2. 冷靜後,才表達憤怒。
  3. 做些運動
  4. 給自己一個短暫的休息時間
  5. 確定可能的解決方案
  6. 堅持「我」的聲明
    1. 例如,你說:「我很沮喪,你離開餐桌而沒有幫助整理。」而不是說:「你從來不做任何家務!」
  7. 不要懷恨在心
  8. 用幽默來釋放壓力
  9. 練習放鬆技巧
  10. 知道何時尋求幫助

聖經說:「發怒卻不要犯罪,含怒不可到日落」(以弗所書4:26)。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https://www.mayoclinic.or g/healthy-lifestyle/adult-heal th/in-depth/anger-management/ art-20045434

「教學人生」前言

教育在一個人的生命中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從小到老都要不停學習。

近年來香港在教育的議題上,出現了不少爭議性的事情。不少人批評目前教育太著重知識,而非教導做人的道理。但是,也有人認為要追上現今世界的發展,必須在知識和技能上加倍努力。故此,出現了S T E M的教育重點: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四大方面。我個人認為,並不是每一個學生也適合這四方面的發展;而且單單以上述四個範疇來教育學生,未免容易流於功利主義。我曾經在一個畢業禮上提出另外的S T E M:

一、Spiritual 靈性教育:注意同學的心靈需要及培養宗教性的生命價值;

二、Temperamental 人格教育:培養個別同學的良好性格,貢獻社會;

三、Emotional 情緒教育:教導心理健康及自我控制情緒;

四、Moral 道德教育:培育倫理觀念及客觀地分析是非黑白。

我認為若能把上述新的演繹,也加入在教學的指定範圍內,無需要考試,只是鼓勵思考和討論,可能更加能達到真的全人教育目標。

為此目標,我們這「談天說道」的專欄,嘗試邀請一些主內資深教育人士,藉著他(她)們寶貴的教學經歷及觀察體驗,分享一些教學與人生的訊息。希望可以補充目前學校全人教育的一些不足之處。非常感恩得到多位敬重的教育工作者(校長或師長)慷慨支持,在百忙之中為我們撰寫這個「教學人生」專欄。我謹在這裡衷心向他們致謝,並求上主使用這些短短的文章,能使讀者(特別是各位師生)反思,對人生有所啟迪。

假若大家也有一些心得想與其他人分享,歡迎大家惠賜文章給我們。不過,需要經過專欄編輯的篩選,未必能肯定刊登,請體諒!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創傷與復和(I)

最新消息 ~ 取消講座

原訂2月18日舉行的「創傷與復和(I)」講座,鑑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
為保障參加者、講員和工作人員安全,現宣布講座取消。

稍後我們會將講座內容錄製影片,上載於本會網頁,讓有興趣人士收看。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電郵查詢 info@tdww.org.hk

******

因應近月的社會狀況,好些市民會出現情緒創傷及心理困擾, 甚至面對關係破裂的壓力,就此,我們邀請了專業臨床心理學家及牧者為我們講解處理方法,並探討破裂的關係如何修復。

  • 面對現今社會氣氛,大眾人士可能出現的情緒問題及心理困擾
  • 如何處理?助人自助?
  • 破裂的人際關係如何復和?

~~~ 歡迎參加講座,一同學習及互勉 ~~~

 

日期:2020年2月18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堂(香港西營盤般咸道86號A)
對象:信徒、家長、專業人士及有興趣人士

講員:李詠茜博士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實務副教授|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回應:何永強牧師 (M.Div., Th.M. 中華基督教禮賢會牧師)

免費講座 ‧ 滿額即止

報名請按此網上登記

列印

抗癌路上的同行者

我每逢呼求你的時候,你就靠近我,說:「不要懼怕!」《聖經新譯本》〈哀3﹕57〉
隨著人口老化,患癌的人愈來愈多,教會肢體也不例外。因此,教會回應患病會眾的工作是必須的,例如在必要的時候,成立癌病關懷事工,承擔關懷、支援他們及其家屬等。現時本港的逾千間教會中,只有數十間成立了癌關事工。

編輯﹕謝芳

事實上,基於華人教會一貫文化,對重病、死亡都非常忌諱,儘量避而不談;也不習慣表達感受、怕被人可憐,故重病肢體多選擇隠藏,最終讓自己與家人獨自走上抗癌路,與癌病單打獨鬥,飽受孤單徬徨之苦。倘若教會開展癌關事工,邀請患癌肢體參加癌關團契/小組,讓病友及家屬有一個安全的平台,抒發內心的擔憂、恐懼等;並藉著同路人的分享,增加病友透露病情及困難的安全感,釋放負面情緒;教會也可及時回應他們的真正需要,牧者傳道的探訪問候便來得更自然順暢,癌關牧養就是如此。

牧者擔當調解的角色
基督教宣道會藍田堂尚佩冰牧師除了擔任「福蔭(癌關)團契」的團牧外,同時擔任「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簡稱︰癌聯)的理事。投身癌關事奉超過十年,尚牧師陪伴過許多病者和家庭走過低谷。她憶述﹕曾接觸一個家庭,當患了肺癌的丈夫身體還許可的時候,這個家庭經常一起郊遊,相聚同行中建立了一份主內的情誼。無奈這丈夫病情起伏,最終在醫院床邊洗禮。太太對丈夫不但不離不棄,連太太的家人也願意不斷在經濟上盡力支持治療費用,使她大為感動。然而,丈夫的家人並未體會對方的付出,仍希望病者能獲得更好的治療及痊癒。眼見雙方的家人處理病者各持己見,尚牧師便擔起了調解的角色,勸告丈夫的家人面對病者將要死亡的事實,結果成為他們衝突中的和平使者,令她感到非常滿足。

癌症者與家人的牧養
在過去的癌關事奉中,尚牧師認識了幾位患癌肢體,當中有身患重病仍謹守執事崗位的;也有一位姊妹獲教會奉獻支持針藥費用,最終在離開前立下遺囑把保險部分金錢奉獻留給教會,將上帝給她的愛延續下去,讓尚牧師十分難忘。

積累多年癌病牧關經驗的尚牧師認為,病者家屬的跟進十分重要。縱然病友偶會離世,教會需繼續與病者家人保持聯繫,透過持續的關心和慰問將主耶穌的愛傳遞開去。同時,病者的遺孀也極需要教會支援,兩年前教會為幾位年輕寡婦成立了一個小組,她們各自有兩個小孩,由一歲至七歲。她們時常聚在一起分享生活點滴和管教孩子的辛酸及方法;同時又將自身經歷、社區支援和資訊彼此交流。這幾位姊妹常有機會相約他們的小孩一起消閒,同遊郊野公園和坐觀光巴士…等,盼望她們繼續在主裡並肩成長,經驗上帝無盡的愛與恩典。

讓主內肢體各盡其職
對不少教會來說,成立癌關事工無論在人力及心力上,恐怕會帶來沉重負擔。但尚牧師則有不同看法,以她事奉的教會為例,曾邀請遊戲治療師來幫助一些未能接受爸爸離世的小朋友,由於都是主內肢體,故願意免費幫助孩子們,期望以自己的專業來造福別人。「教會裡不少弟兄姊妹也擁有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能,也樂意為主獻上,只不過未有合適的崗位給他們發揮。相信教會牧者起來召集,定能讓主內肢體各盡其職、事奉上帝。若教會人數不多,人力資源不足,可以請『癌聯』協助聯絡其他資源較多的教會作支援。」她深信在事奉中得到喜樂,便會有力量持續事奉下去。所以事奉團隊或同伴的代禱支持,團隊間分工合作,互相配搭,甚為重要。

身為癌聯理事,尚牧師期望癌聯可以成為癌病患者與教會的一道橋樑,興起更多教會牧養關懷癌症病人與家屬。癌聯每年舉辦的全港公開專題講座,以喚起各界人士,特別是教會信徒,關心癌症病人的需要為目標。今年講座將於9月8(六)日上午十時至中午十二時假觀潮浸信會舉行,題目為「癌友家庭的護心工程」,由余德淳博士主講。盼望大眾踴躍參加,認識癌症患者及家屬的需要之餘,更身體力行加入癌關行列,成為他們的同行者,延伸主耶穌的愛,將祝福和盼望帶給正面對恐懼的病人和家屬,使他們心靈得着安慰。

2018Aug_27_TSTR

余德淳「EQ接見室」之建立有情緒傾訴的文化 

我與孩子面談最感滿足的是﹕從起初十五分鐘的不情願到最後近一小時結束前,他們帶著那份微笑及放下心頭大石似的安然地離開。可能你會認為這有甚麼出奇,小孩本來好容易開心,他們實屬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一群,但經驗告訴我,每五個孩子中就有三個談及「為何自己不願意向父母透露心事」的無奈時,而突然大喊起來。我相信這一代的小孩常被父母責備不夠專心讀書和對任何事提不起興趣的真相,是他們的心理疲勞大過生理疲累,即常處於心理負面的狀態中,而這些情緒干擾就成了分心的致命來源。因此,他們給人的印象多是固執、常與人相比較後而很在意、難於因應不順境而作出變通。

一個讀小五的女孩子說﹕「我的心事多是關於做錯事上,與朋友講會得安慰,但同父母講只得到責備。」另一個讀小六的男孩子說﹕「我曾嘗試將未能解決的事向父母請教,結果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反換來大條道理的轟炸,但最無聊的是,永遠勝利只屬父母一方。我無論講甚麼都說不過他們,漸漸感到好自卑。」一個讀中一的女孩子説﹕「我不想同父母講任何事,見到他們就有一種討厭及自責的矛盾,因討厭他們常迫我做不喜歡的事,又一定沒有選擇的餘地,最重要的是他們不信任我有處理問題的能力,故我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咁無能。」

其實,為何一家人難於坦承地討論以上的心結呢?我認為一家人先要建立有情緒傾訴的文化氣氛,其表達的目的不是為了一刻不吐不快的舒服而不需對講話負責任、不是證明自己的道理是對的,也不是只想對方改變來遷就自己的不安感,因這不是溝通,而是一場交易。一場珍貴的交談,能讓彼此享受到有被重視的感覺(be priced),讓不安的心靈有泊岸走近彼此的安穩(harbouring effect),最終是為了建立互信及關愛的家庭。世上有一些表面看似簡單的道理,但想深一層,簡單的背後其實殊不簡單,只有當你願意縮細那個我,將對方的感受放大時,才有機會看到這份簡單中的美,這是多麼令人嚮往。

「你心裡不要輕易動怒, 因為惱怒留在愚昧人的胸懷中。」傳道書79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Aug_22_EQ

余德淳「EQ接見室」之讓躁動的關係回復平衡

最近在接的個案中,大多是一些疑似多動症孩子的父母,他們來尋求幫助,面對的問題很相似,就是「究竟應否讓孩子接受藥物治療?」我明白父母於此刻徘徊在愛與痛的邊緣,一方面想否認自己的孩子不是病人,另一方面又眼見孩子如此失控及多次被學校投訴不對勁而感到無奈和無望。我們與孩子活在這急速多變的香港社會中,究竟如何在面對不同的打擊下,一家人仍能維持一份平衡的能耐力,即達到「想、說、做」的一致和諧呢?讓我們從數位孩子的回應中學到一點如何管好情緒的智慧吧!

有一位10歲女孩與我分享﹕「最令自己發脾氣的是家姐用粗口來罵我,有好多次想還手。但有一次我罵哥哥,他不但沒有打我,還回應我說﹕『你叻晒啦,我最蠢,你最叻…。』令我相當慚愧,因感到哥哥的動機是想與我和好。於是,嘗試用這講話的方法來回應家姐的不友善,因我也想與家姐和好和令她開心。」

另一位8歲男孩與我分享﹕「我很不滿這個與我一起學游水的男孩,因他常向我潑水和戲弄我,真的感到好煩並想用力打他。但我記起爸爸曾教導說若還手就等於認輸,所以當估計對方或有一個不良動機時,同時多想出一個正面動機,估計對方可能十分喜歡與我做朋友,並想大家一起玩,才三番四次向我潑水。」

一位6歲的男孩表示﹕「最令我情緒失控的是﹕媽媽常以『不再帶你去食壽司』來作為我做功課做得慢的懲罰,但每次我也只會生氣一會兒,因為在不開心之時,腦海會想起我與媽媽一起去旅行的快樂故事,故很自然地便笑呵呵而忘記這殘忍的懲罰。」

從以上孩子心聲的整合中,我發現能讓躁動的關係回復平衡狀態的方法,包括﹕先努力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耐性不等於被動處事;對必須改變的事並找到正確價值觀後,能接受起初的不適應,然後鼓氣勇氣立即行動及堅持下去。總的來說,如一家人要有一起共患難的同心,要先學會向對方解釋自己的真實遭遇,然後透過獲得彼此諒解,最終以修補關係為共同的目標。

「恩慈的話好像蜂巢中的蜂蜜, 使人心裡甘甜,骨頭健壯。」箴言1624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Aug_15_EQ

余德淳「EQ接見室」之平靜情緒助孩子進步

在通常的情況下,與孩子聊完,習慣與他的父母簡略講解這一小時談天時的發現。數位家長聽完後都不約而同地表示感到很痛苦及無奈,特別是每次看到孩子的考試卷得85分,已按捺不住地直問孩子為何不盡力去爭取多5分,拿取90分。雖然家長們知道讓孩子過快樂日子的重要性,但身處在這充滿競爭的教育制度裡,作為家長的身不由己,往往迫於無奈地向這現實低頭。於是,一家人的情緒起伏從此就跟著成績排行榜的高低而變化。我們是否真的在這教育系統下,無選擇權、無話事權呢?

我曾與一位媽媽交談,她自從聽到6歲的兒子表示:「我好唔開心,因為媽媽你每次也只懂關心我的分數,但就從不理會我是否開心,媽媽你錫份考試卷多過錫我(然後他大哭起來)。」這位母親立即當頭棒喝,她這一刻才明白孩子內心的痛。我很想讓父母明白一個常被責罵及埋怨的小孩只會產生害怕和恐懼,他便會啟動自我保護的情緒模式,例如撒謊,最終也答不到「你為甚麼只有這樣的成績,你會如何再努力?」等等。有時,父母在無計可施的時候,更會講:「你再係咁,你信唔信我取消所有的自由活動…。」若說話帶恐嚇是最不好的表達方式,因為當小孩感到受驚嚇和焦慮時,只會用大腦下層,即情緒操作模式,而減少用上層的思考模式,因上下層的大腦運作並不能同時使用。最後,那些憂愁的孩子只會因著那些揮之不去的情緒干擾而導致更不能集中來應付下次的學習考驗。

前天,我曾與一位6歲的男孩子對話,他表示不想與我面談,我立即同他講:「你不是不喜歡來見我,而是你有心事,對嗎?」他凝望著我,並一邊畫畫一邊講故事回應說:「我是一個正在廚房被煲著的水煲,水滾了,結果將水全部爆開,媽媽滿臉都是滾水,好恐怖!」後來,我才知道他的憤怒不是因為媽媽責罵他成績不好,而是他不知道為何媽媽每次也要用一張恐怖的盛怒樣子來發洩她的不滿。因此,我很想父母能了解要讓孩子進步,就必須要在平靜的情緒狀態下,才有靈活的腦袋去接收訊息。

「主耶和華啊!你看,你曾用大能和伸出來的膀臂創造了天地;在你並沒有難成的事。」耶利米書 32:17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June_27_EQ

大麻與藥物沉溺

「你要謹慎你腳下的路徑,你一切所行的就必穩妥。不可偏左偏右,要使你的腳遠離惡事。」《聖經新譯本》〈箴4﹕26-27〉

20187月開始,大麻的使用將在加拿大全國合法化,是繼烏拉圭之後屬全球第二個全面開放銷售大麻的國家。面對如此重大的立法,相信會為社區、教會、家長們帶來無限的擔憂﹕「大麻是否軟性毒品?會上癮嗎?」「大麻的成癮和沉溺與香煙及酒精相若?」「大麻對身體會造成傷害嗎?」

採寫﹕謝芳

「與情緒共舞2018」講座今年移師到加拿大溫哥華列治文華人宣道會舉行,由遠赴加國的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陳玉麟醫生,以及身兼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的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李耀全博士主講,淺入深出地剖析「大麻與藥物沉溺」的問題。

現居溫哥華的李耀全牧師表示,每一天開車外出,必經之路側有一間售賣大麻(marijuana 或cannabis) 的店舖“Stressed or Depressed”,有「是否感到壓力重重或情緒低落(抑鬱)」之意,標榜著大麻能處理壓力產生的情緒,甚至情緒抑鬱。「當大麻合法化之後,這些店更以此吸引人去購買大麻,『有情緒困擾或情緒低落,就應該光顧一下?』,這種情況在溫哥華十分普遍,但作為基督徒的,我們該持守何種的看法?事實上,有醫生相信大麻對某些病人有止痛作用、抗精神病效應和控制癲癇等,但若大麻從『醫用』變成『娛樂』用途的『害』多於『利』,就需要正視和關注,例如其成癮性、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傷害』,以及它是否『入門毒品』(Gateway Drug) 等。」IMG_2257

李牧師說﹕「有人指大麻的禍害比起其他藥物少,成癮性亦不如吸煙及飲酒般嚴重。但從有些研究顯示,大麻的禍害與酒精相同,都會影響人體的中樞神經運作,亦有造成精神疾病的風險,在青少年時期尤甚,如攝取大量更會做成嚴重的傷害,所以亦有人稱之為「軟性毒品」,故政府當局應加強嚴管大麻的售賣,防止一般青少年輕易購買。」

李牧師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成癮的四個「沉溺循環」﹕「大麻在沉溺的循環中,其嚴重性是不斷的加深。我多年來從事治療和輔導,曾處理不同的沉溺,包括藥物沉溺、賭博沉溺、性沉溺,當中所見的第一階段是試驗(Experimentation),包括首次接觸。『大麻能止痛。』許多吸食大麻的病人如此說。不過,若不斷吸食可導致大麻成癮,就如社交喝酒,開始是一點點,假如接觸的人沒有節制,可能就由社交飲用變成酗酒的行為。加上朋輩壓力,當周遭的朋友,特別在學校、工作環境、社區,都告訴你這是沒甚麽大不了的事情,大家可以一起吸食,這是所謂第一次,即試驗。

第二階段是習慣(Regular use)。開始時發覺有輕微良好的反應,於是由不常使用變為經常使用,但仍未達沉溺成癮的地步。而第三階段是濫用(Abuse),腦對藥物的容忍度(Tolerance)不斷提升,比如吸入某入份量的毒品或酒精,便可獲得很大的滿足,感覺很舒暢和有幫助;但當嘗試第二次、第三次之後,便發覺容忍度愈來愈高,即要更多的份量才能達致同一的效果,於是不斷增加劑量。」

「到了第四階段是依附Dependence),對藥物的倚賴或依附,不吸食便不能正常工作,無法上學唸書;繼而「成癮」(Addiction),至「脫癮徵狀」(Withdrawal Symptoms),當毒品效能過後,腦部和身體會有強烈的反應,要求新的供應。在惡性循環中,最後會到「復發」(Relapse),故態復萌、重蹈覆轍,習慣會再進一步深化。」

陳玉麟醫生從醫學的角度作深入分析前表示,精神科醫生現正面對的三大挑戰﹕第一項挑戰是抑鬱症;第二項是創傷後壓力症;第三項則是成癮的問題。「癮好」不單指毒品,種類還有煙、酒精、藥物、賭博、網絡、購物、性、運動、工作、…等等。而成癮非一夜之間發生,根據世界不同的醫學組織界定,「藥物依賴」是重複服食同一種藥物,以致心理及精神出現問題,但有問題仍不改變,而服藥也成了首位,從前無論有多喜歡做的事都全放棄,這已是上癮。

IMG_2273

「最普遍的藥物是海洛英或白粉;另一種叫迷幻劑,如大麻和氯胺酮(Ketamine)(俗名K仔)。記得早十年,「索K」或搖頭丸風氣流行,當事情未到白熱化時,大家都不覺得有問題,但後來發覺出事時,已來不及挽救了。同樣,大麻含有大麻酚 (THC),吸食有『飄飄然』的放鬆和舒暢感覺,很多人看見吸食初期沒有強烈的不良反應,會繼續吸食,這也是年輕人吸食的主因。」陳醫生說,事實上,很多毒品或成癮的行為,視乎周遭環境是否容易接觸。當大麻合法化後,相信會令吸食人數或次數増加,加上社會對毒品抱有開放的態度,可能鼓勵了年青人低估了此事的嚴重性,便一步一步踏入成癮的階段。」

陳玉麟醫生強調﹕「從藥物的藥性來看,大麻確比海洛英輕微,但不代表它沒有害處。吸食大麻起初雖會感到平靜,但漸漸會感到無助、情緒失控、煩躁不安;大腦功能受影響,記憶力會變差,喪失邏輯思維;動作及反應遲鈍,駕駛汽車或執行其他複雜任務易有意外;感覺敏感、失真;受到藥物影響,時間也會扭曲;亦會誘發焦慮、恐慌、不安、混亂、幻覺、妄想,甚至精神病。

長期濫用大麻之害處包括﹕上癮、內分泌失調、結膜炎、支氣管炎、與吸煙有關的疾病、壓抑免役系統、思覺失調、認知障礙 (集中,記憶和處理複雜信息的能力),最後是缺乏動機綜合症(amotivational syndrome),表現尤如『廢青』一樣,自閉在家中。」

「很多人以『會即時上癮嗎?』來作應否吸食的準則,這是非常危險。事實上,成癮或毒品直接影響著人的身、心、社、靈,甚或無孔不入,所以,年青人的生命教育很重要。」陳醫生認為,增強青少年對癮好的認識、教授成癮的禍害、和提高青少年防癮意識都是預防癮好策略的目標;同時,還需多元化方向模式,如減低社會癮好風氣;父母的以身作則;教會正向價值觀的培育;利用不同的媒體,如展覽、講座、小冊子、工作坊進入年青人的圈子裡;設網上聊天室與年輕人互動,了解他們的心態、呼籲不要吸毒或鼓勵戒毒等。」

      李耀全牧師亦指出,如果教會單為害怕大麻而針對它,可能帶來反作用,讓人感覺教會沒有與日俱進。「我們要把大麻合法化後帶來甚麼影響等議題帶進教會,聘請專家作分享,提升大家對藥物和成癮的認識外,亦加強生命教育,增加大家對抗毒品和成癮等問題的抗逆能力。」

2018June_25_TS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