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謹慎你腳下的路徑,你一切所行的就必穩妥。不可偏左偏右,要使你的腳遠離惡事。」《聖經新譯本》〈箴4﹕26-27〉
由2018年7月開始,大麻的使用將在加拿大全國合法化,是繼烏拉圭之後屬全球第二個全面開放銷售大麻的國家。面對如此重大的立法,相信會為社區、教會、家長們帶來無限的擔憂﹕「大麻是否軟性毒品?會上癮嗎?」「大麻的成癮和沉溺與香煙及酒精相若?」「大麻對身體會造成傷害嗎?」
採寫﹕謝芳
「與情緒共舞2018」講座今年移師到加拿大溫哥華列治文華人宣道會舉行,由遠赴加國的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陳玉麟醫生,以及身兼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的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李耀全博士主講,淺入深出地剖析「大麻與藥物沉溺」的問題。
現居溫哥華的李耀全牧師表示,每一天開車外出,必經之路側有一間售賣大麻(marijuana 或cannabis) 的店舖“Stressed or Depressed”,有「是否感到壓力重重或情緒低落(抑鬱)」之意,標榜著大麻能處理壓力產生的情緒,甚至情緒抑鬱。「當大麻合法化之後,這些店更以此吸引人去購買大麻,『有情緒困擾或情緒低落,就應該光顧一下?』,這種情況在溫哥華十分普遍,但作為基督徒的,我們該持守何種的看法?事實上,有醫生相信大麻對某些病人有止痛作用、抗精神病效應和控制癲癇等,但若大麻從『醫用』變成『娛樂』用途的『害』多於『利』,就需要正視和關注,例如其成癮性、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傷害』,以及它是否『入門毒品』(Gateway Drug) 等。」
李牧師說﹕「有人指大麻的禍害比起其他藥物少,成癮性亦不如吸煙及飲酒般嚴重。但從有些研究顯示,大麻的禍害與酒精相同,都會影響人體的中樞神經運作,亦有造成精神疾病的風險,在青少年時期尤甚,如攝取大量更會做成嚴重的傷害,所以亦有人稱之為「軟性毒品」,故政府當局應加強嚴管大麻的售賣,防止一般青少年輕易購買。」
李牧師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成癮的四個「沉溺循環」﹕「大麻在沉溺的循環中,其嚴重性是不斷的加深。我多年來從事治療和輔導,曾處理不同的沉溺,包括藥物沉溺、賭博沉溺、性沉溺,當中所見的第一階段是試驗(Experimentation),包括首次接觸。『大麻能止痛。』許多吸食大麻的病人如此說。不過,若不斷吸食可導致大麻成癮,就如社交喝酒,開始是一點點,假如接觸的人沒有節制,可能就由社交飲用變成酗酒的行為。加上朋輩壓力,當周遭的朋友,特別在學校、工作環境、社區,都告訴你這是沒甚麽大不了的事情,大家可以一起吸食,這是所謂第一次,即試驗。
第二階段是習慣(Regular use)。開始時發覺有輕微良好的反應,於是由不常使用變為經常使用,但仍未達沉溺成癮的地步。而第三階段是濫用(Abuse),腦對藥物的容忍度(Tolerance)不斷提升,比如吸入某入份量的毒品或酒精,便可獲得很大的滿足,感覺很舒暢和有幫助;但當嘗試第二次、第三次之後,便發覺容忍度愈來愈高,即要更多的份量才能達致同一的效果,於是不斷增加劑量。」
「到了第四階段是依附Dependence),對藥物的倚賴或依附,不吸食便不能正常工作,無法上學唸書;繼而「成癮」(Addiction),至「脫癮徵狀」(Withdrawal Symptoms),當毒品效能過後,腦部和身體會有強烈的反應,要求新的供應。在惡性循環中,最後會到「復發」(Relapse),故態復萌、重蹈覆轍,習慣會再進一步深化。」
陳玉麟醫生從醫學的角度作深入分析前表示,精神科醫生現正面對的三大挑戰﹕第一項挑戰是抑鬱症;第二項是創傷後壓力症;第三項則是成癮的問題。「癮好」不單指毒品,種類還有煙、酒精、藥物、賭博、網絡、購物、性、運動、工作、…等等。而成癮非一夜之間發生,根據世界不同的醫學組織界定,「藥物依賴」是重複服食同一種藥物,以致心理及精神出現問題,但有問題仍不改變,而服藥也成了首位,從前無論有多喜歡做的事都全放棄,這已是上癮。

「最普遍的藥物是海洛英或白粉;另一種叫迷幻劑,如大麻和氯胺酮(Ketamine)(俗名K仔)。記得早十年,「索K」或搖頭丸風氣流行,當事情未到白熱化時,大家都不覺得有問題,但後來發覺出事時,已來不及挽救了。同樣,大麻含有大麻酚 (THC),吸食有『飄飄然』的放鬆和舒暢感覺,很多人看見吸食初期沒有強烈的不良反應,會繼續吸食,這也是年輕人吸食的主因。」陳醫生說,事實上,很多毒品或成癮的行為,視乎周遭環境是否容易接觸。當大麻合法化後,相信會令吸食人數或次數増加,加上社會對毒品抱有開放的態度,可能鼓勵了年青人低估了此事的嚴重性,便一步一步踏入成癮的階段。」
陳玉麟醫生強調﹕「從藥物的藥性來看,大麻確比海洛英輕微,但不代表它沒有害處。吸食大麻起初雖會感到平靜,但漸漸會感到無助、情緒失控、煩躁不安;大腦功能受影響,記憶力會變差,喪失邏輯思維;動作及反應遲鈍,駕駛汽車或執行其他複雜任務易有意外;感覺敏感、失真;受到藥物影響,時間也會扭曲;亦會誘發焦慮、恐慌、不安、混亂、幻覺、妄想,甚至精神病。
長期濫用大麻之害處包括﹕上癮、內分泌失調、結膜炎、支氣管炎、與吸煙有關的疾病、壓抑免役系統、思覺失調、認知障礙 (集中,記憶和處理複雜信息的能力),最後是缺乏動機綜合症(amotivational syndrome),表現尤如『廢青』一樣,自閉在家中。」
「很多人以『會即時上癮嗎?』來作應否吸食的準則,這是非常危險。事實上,成癮或毒品直接影響著人的身、心、社、靈,甚或無孔不入,所以,年青人的生命教育很重要。」陳醫生認為,增強青少年對癮好的認識、教授成癮的禍害、和提高青少年防癮意識都是預防癮好策略的目標;同時,還需多元化方向模式,如減低社會癮好風氣;父母的以身作則;教會正向價值觀的培育;利用不同的媒體,如展覽、講座、小冊子、工作坊進入年青人的圈子裡;設網上聊天室與年輕人互動,了解他們的心態、呼籲不要吸毒或鼓勵戒毒等。」
李耀全牧師亦指出,如果教會單為害怕大麻而針對它,可能帶來反作用,讓人感覺教會沒有與日俱進。「我們要把大麻合法化後帶來甚麼影響等議題帶進教會,聘請專家作分享,提升大家對藥物和成癮的認識外,亦加強生命教育,增加大家對抗毒品和成癮等問題的抗逆能力。」
